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95|回复: 6
收起左侧

对联六要素(词性、平仄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2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转自联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初识对联&对联六要素

对联也叫楹联,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究其对联的起源,众说纷坛,尚无定论,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对联与其它文体相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得首先从桃符和对偶句谈起。


  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初记载。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对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的影响。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句;《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对句;《易经》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对句;《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对句;《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令人叹止。刘麟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道德经》中裁对之法意境变化多端:“有连联作对者,有参差作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还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必具。”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作品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彩和韵律。赋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到了南朝,诗人以做诗工稳为胜。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关于永明体诗的声律特征,沈约在《宋书·谢灵道传论》中曾说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为以后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联究竟起于何时呢?关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还有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个中玄妙,恐非天意。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它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赋、乐府、颂赞、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效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但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法争议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之前已经得以解决,律诗中的句数,用韵相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有一点是大家都公认的,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颈联和颚联,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对联了,并对后世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凡符合律诗音节的五言和七言联,称为律句,格律上均以律诗的要求为准绳,甚至在一些名词称谓上也一直延续了律诗的叫法。




在唐代律诗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


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
  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烦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潮亭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它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到:“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倜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地在元杂剧中得以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到: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对联的一种新的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并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的联写得还算不错,联曰:
  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
  兰草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资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渔洋、谭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专著传世。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这之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他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高兴地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附:对联的分类:
按用途类分
春联: 新年专用之门联。
楹联: 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贺联: 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挽联: 哀悼死者用。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
      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从狭义上理解对联,就是“相对”而“关联”,相对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
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做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作为一个正常人说的话,首先是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
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明显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
,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
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无情对除外)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对句还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
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隔”。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
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一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
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这种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 ... 2%BB%B8%F4%A1%B1%2B飞扬校长: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四、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一)、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比如:
      柳岸      莺      啼      翠
      状        主      谓      宾
      桃花      雨      润      红
      主语      状      谓      补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补充式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词性而
定),属对工整无误,但是你会越品越别扭,那就是因为句型大结构上的不对称。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对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再去谈小结构上的对称。比如:
      出句:水 聚 千峰 影 [苏三]
            主 谓 定语 宾
      对句:风扶 万柳 腰 [红袖流云]
            主谓 定语 宾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由此可见
,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五、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与整句句式大结构及对联格律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不眠夜  (慕容泊尔)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题重阳菊(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叶公好龙)
      独刻舟--以志--初心  (叶公好龙)
      节奏一般分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
,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语意节奏来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六、平仄相谐: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按语音节奏而言,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律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否则,就是失对。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除了上面以音步为标准的平仄相谐原则外,还有一种是“意节说”。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对联不是用于吟唱的,而是供阅览和诵读的,因而不宜套用诗词中的节奏而应强调意节!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
      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  对联的平仄格律
一、关于平仄
     汉语的发音,至南北朝时确立了四声系统。“四声”概念是当时的沈约、周颙提出来的。自古以来,诗词、骈文,直至对联,若使文字读起来能够抑扬顿挫,气韵饱满,凭的就是四声运用得当,在句中和谐的交替,以使得词句富于变化,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味。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收藏,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与新音相比较,古音中多了一个“入声”,而入声字如今分别归属于普通话的四声中。分入三声及四声中的,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而往往困扰大家的是分入普通话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不过也有专门入声字例表可供我们查询,而在这百余字中,我们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个常用字的。使用古音,可以方便引用古诗句、词相对仗,不方便处就是得注意入声字。
      所谓平仄,是声律音韵方面的术语。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古人根据汉语发音的特点,总结出了一套基本滴规律,称为格律,用于古诗创作,并在唐代逐步完善、成型,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以前旧体诗的新诗体——律诗,也叫近体诗。律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严格讲究平仄的搭配,追求诗句的音律美。
      到了宋代的宋词,对于平仄的要求就更高了,必须严格按照词谱的规定使用平仄。
      对联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近体诗和宋词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尤其是对于平仄格律的继承和发展,使对联真正成为了一种高雅独立的文学表现形式。
      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首先掌握好平仄,是很必要的,不可借口平仄在对联中的地位略次于对仗,而放松对平仄的学习和把握。
     当前联手(无论网络及现实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两套标准,即古音(平水韵)及新音(普通话),联界要求无论使用哪套标准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混用。两套标准各有自己的不便利之处,所以联手可根据各自的习惯,酌情使用,以不混淆古今音为原则。【联都习惯 ,凡以新音入联者得标注,不标注者一概以古音论】
二、关于马蹄韵
    汉字的特有发音特点,如果较多的平声字连在一起,语感平淡,失之情感;如果较多的几个仄声字连在一起,则语感艰涩,失之流畅;语感之大忌,是一个平一个仄交替在一起(联家自行品味)。只有在大致为两两交替的原则下,语感才能达到抑扬顿挫,流畅自然的境界。
      后人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马蹄韵这一概念,并为大多数联家所接受。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现将马蹄韵要求的平仄安排原则归纳如下(以上联为例):
      第一类:
      一字:仄
      二字:仄仄
      三字:平仄仄
      四字:平平仄仄
      五字:仄平平仄仄
      六字:仄仄平平仄仄
      七字:平仄仄平平仄仄
      ……
      以下以此类推。
      根据前人诗词对联创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平仄安排还有一种更为多见的用法,同样也是马蹄韵规则。格式如下:
      一字:仄
      二字:平仄
      三字:平平仄
      四字:仄平平仄
      五字:仄仄平平仄
      六字:平仄仄平平仄
      七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以下以此类推。
三 关于律句
      众所周知,联律源于诗律。所谓的律句,就是符合诗律的句子,有两个特点:一是律句限五言或七言句;二是句子的音节划分为二二三节奏(其中的三,也可细分为一二节奏、二一节奏,但不影响其是否为律句)。非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子,不算律句;非二三节奏的五言句,也不是律句。
      律诗的平仄格式有二种,相互交替使用:
      第一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诗句
      五言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诗句
      第二种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诗句
      五言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王维诗句
      律句的平仄,有三个基本点要说明,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就是七言的一、三、五位置,平仄上并不做严格要求,但二、四、六位置必须严格按照上面所说的平仄格式,五言的一、三位置和二、四位置亦当如此;二是要避免孤平,孤平的定义是是指第一种格式的下联,除去最后一个平声字外其余六个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三是要避免最后三个字三连平或者三连仄,俗称三平尾、三仄尾。这样律句的平仄格式可表述为:
      第一种格式:
      通平通仄通平仄
      通仄通平通仄平(此处注意,避免孤平①)
      第二种格式: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通,是指此处用字平仄皆可。
      我们平时见到的对联,尤其是七言和五言联,大多数都是律句。
      掌握律句对于我们初学者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这样说,不懂得律句就谈不上懂得对联。初学者必须要记住的是,对于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和二三节奏的五言句,必须遵守律句的平仄格式。
四、关于长联的各分句句脚平仄安排
      长联的定义是指单边由两个以上分句组成的联。对于长联的平仄安排,除了句中要符合马蹄韵的平仄规则外,单边各分句的句脚(就是各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要符合马蹄韵规则。
      在实际的创作中,句脚的平仄安排并不强求。
五:关于失替与失对
      1.  按照马蹄韵的要求,一联中平仄要有规律的交错使用。除了某些艺术技巧联之外③,概莫能外。如下联:○(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比”与“云”,“影”与“光”与“证”必须平仄交替,否则就是所谓的“失替”。
      2.对联最基本要求之一是平仄相对,就是在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是相反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④
      ◎○●●  ◎○◎●●○○
      此上、下联的关键字④处平仄必须相对,“比”与“同”、“云”与“水”、“影”与“声”、“光”与“色”、“证、忘”平仄是对立的。对联中有可平可仄处,所以就会出现两联同一位置上,两个字成为同声(同平仄),如“身”和“心”。两联同一位置上的字,平仄若无相对,就是所谓的“失对”。
      以上所讲,均为平仄一般规律,联律也有其灵活之处。比如首字的可平可仄,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虽与马蹄韵一般规则不尽相同,但也属于正格,特拗句,领字的不计平仄,联中的变格,等等,同学们可在实际练习的过程逐步掌握。学堂提倡在考试和参赛时,力求使用正格,所以关于联律的灵活性,不做过多的讲解。
      注释:
      ①中楹会的《联律通则》中取消“孤平”一说,足以说明对联中的平仄更放宽了。
      ②所谓“某些艺术技巧联”,是指有些联有意只用一个音,如:“近代近士尽是近视”。
      ③所谓关键字,是指一联中处于“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或者是意节点“点”上的字。
      ④“忘”字多音,此处为平。
六,关于平仄格律的一些补充:
1、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2、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1,虎   2,雨   3,画   4,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例如 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良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如: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 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   
   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8)八言联联格律。   
A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 (“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   
B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   
4、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不能连续使用3个以上连续的平音或连续的仄音。
第二部分 对联的对仗
何为对仗?对联的对仗,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子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一、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
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二、 结构相同
结构相同,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并列,创-业 动宾)
    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 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并列,清-楚 并列)
    例:
出句:水聚千峰影 [苏三]
对句:风扶万柳腰 [红袖流云]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
又如:一副有名春联: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春字在这里的词性可作形容词用,仍然是工对。
又如:
出句:不弃涓流成大海(透风)
对句:能容块垒是高山(飞扬跋扈)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不弃涓流"和"能容块垒"都是动宾短语作主语,其中,"不弃"和"能容"均为偏正结构动词组,"成大海"和"是高山"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出句:对自心生,非关难易 [冷恬]
对句:词无天造,总要推敲 [空空道人]
    该联上下联均为因果复句构成,"对自心生"和"词无天造"都是主谓式,中间两个字为介宾结构,后一分句中"难易"为形容词,"推敲"为动词,但因为是句中自对,所以也很工整.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三、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是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风和--日丽===人杰--地灵,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作--老实人,此联是一三节奏。
又如: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独刻舟--以志--初心。
第三部分 对联的一些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里提到三种:
(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稿的《联律通则》里取消了关于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过孤平孤仄的定义,目前在学术上,这两者的定义还都有着相当大的争论,所以,除了诗钟对此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外,我们对联初级班对此亦根据《联律通则》进行放宽,不再对此作出硬性要求。
除了《联律通则》通则中提到的三种禁忌外,还有两点是需要各位学员多加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2. 忌联意隔阂
除去无情对外,对联禁忌上下联各言其事,只对不联。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写的“明月照西楼”而下面就写“菊花欺细雨”。这样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在诗词对联之中就造成“景隔”了,(当然特别的气候除外)。或者情感方面上句还写的心花怒发下句就写忧愁满面那么就造成“意隔”(情隔)。
至于“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写景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二是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下面分别简述:
一,写景意境的“隔”与“不隔”
根据上面的定义,就是两种或多种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时间能够同时存在的就是不隔,如:
出句:静水横舟凭柳钓   
对句;微风斜月任松簪  
上联的意境是无人的孤舟系在柳树下,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很清雅的一幅画面。下联是清风轻抚着月下的松树,把这两幅画融合,就是:天上挂着一轮明月,月下的松柳在微风中轻摇,而柳丝垂落到小舟上,小舟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相互依存统一构成了一副淡雅的画面。这就不隔了。
再如:
秋月云端见,               
春花风里拾。
这副联为纯景联,我们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云端忽隐忽现。而下联则是在春天的花园里摘花。因为没有一个同一地点的信息,无法体现是同一地点春去秋来的变化,少了这一层关联,我们再来细看,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难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隔景了。
再如:
出句;清荷听雨碧波醉
对句;枫叶吻霜霞岭羞
问题同上,在这副对联中秋霜与夏天的清荷碧波难以相互依存,缺少关联,亦是隔阂。
二,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
隔意就是后面内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样。如果是对联,那么上下联所表达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样,就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那就是隔意。如:
分一缕春光入户;
带三分萧瑟回家。
上联的意思是,希望春天带来好运气给家里增添和煦的气氛,而下联呢?带回来的是失望,颓唐,所以上下联的情感不一致,这样就是隔意了。再如;
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上联是喜气洋洋,而下联却是悲悲戚戚,这种情况就是隔意,因为上下联的气氛不能融洽。
综上所述,至于“隔”与“不隔”必须也是要从全联来看的,不管是情还是景,都必须有一个关联点,一脉相承,才能不隔。
3.忌不规则重字【即: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不规则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4.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两者都由于音律单调而缺乏美感,但是,要注意的是其中,因为古人诗句中,三仄尾的情况亦不算少见,因此《联律通则》里对三仄尾的要求是尽量避免,在避无可避,影响联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不因律害意”的做法而使用。
5.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当然,也有少量对联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但是,这种情况应以特例视之。至于上下联同声收尾,则是违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词性与结构
一、词性概述:
 纪晓岚自幼聪敏,有神童之称,他的老师石先生很喜欢他。
 由于功课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喂家雀玩,把砖墙撤一砖洞,放入家雀用砖堵上。
 石先生知道后,怕他不务正业,便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再堵上,并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看见上联,知是石先生所为,便在旁续对: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后大为恼火,找来晓岚,责问他为何辱骂先生。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辩解道:
 “我是按先生的上联对的呀!这样对有何不妥?”石先生无言以答,拂袖而去。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个典故,后来用以嘲笑“为工而对”的酸秀才,也成为“无情对”的范本。
 但同时,这也说明对联对“对句的词性”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细|粗:表示外形(或质地)的形容词;
 羽|毛:表示动物形体的名词;
 家禽|野兽:表示动物种类的名词性偏正词组;
 砖|石:表示建筑材料的名词;
 后|先:表示时间顺序的副词;
 死|生:表示生命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
 对联的基本要求:
 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二、实词之名词对
 名词,是对联中分类最为详细的一类。
 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 【太监总管】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乎? 【纪晓岚】
 1.天文类(天体与气象):
 如:日月星空、风雨雷电、云雾虹霞、雪霜冰雹、露气烟火、瘴霰霓雯、潮汐霉霾、海市蜃楼……
 阿兄门外邀双月 【苏小妹】
 小妹窗前捉半风【苏东坡】
 2.时令类(时间与节令):
 如:年月日时、春夏秋冬、世纪代季、廿四节气、晨昏朝夕、寒暑伏腊、辰刻分秒、逆塑望晦、昼夜晚午……
 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陈生】
 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李生】
 3.地理类(自然环境):
 如:江河湖泊、山川峰峦、林沼泽水、城廓乡村、波涛池岸、岛屿沙滩、泉溪涧壑、县邑郡镇、田垄阡陌、石崖道路、港埠津汊……
 苗寨黔山黄果树,酒乡赤水 【贵州】
 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四川】
 4.建筑类(门户与宫室):
 如:楼台房舍、宫殿阁宅、篱馆台榭、驿斋庭院、栏杆檐壁、梁柱阶牖、砖瓦井窗、街巷店铺、庙观寺庵、仓库坛屯……
 庵中少客风敲户
 寺内无灯月照窗
 5.器物类(行寝厨军祭作):
 如:舟帆车辇、席枕榻簟、帷幄屏帘、杯壶斛樽、锅碗瓢盆、辔绳鞍鞭、干戈刀剑、香烛炉灯、镜尺筐箱……
 锅漏漏干船漏满
 灯吹吹灭灶吹燃
 6.衣饰类(服装与饰品):
 如:衣裳衫裤、巾冠带靴、盔甲扇杖、环佩钗簪、履屐袍缨……
 赵云登场,盔明甲亮银枪颤
 关羽行兵,冠紫袍青赤兔飞
 7.餐饮类(酒食与饮料):
 如:酒酿茶茗、糕点饭浆、油盐酱醋、羹汤粥脯、沽酎醅醪、米面包粉、笋蔬菜肴……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几杯茶去
 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再拿一碗酒来
 8.动物类(禽畜鸟兽虫鱼):
 如:鸡鸭鹅鸽、牛马羊猪、燕莺鹤鸿、虎龙豹罴、鲍鲨鲤虾、蝶蜂蝉蝇……
 牛头且喜生龙角 【僧人】
 狗嘴何曾吐象牙 【于谦】
 9.植物类(花草与果木):
 如:梅兰竹菊、松柏杨柳、桃杏李梨、荷桂栀榴、橘柑橙柚、苗麦稻禾……
 因荷而得藕 【李贤】 (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 【程敏政】(有幸不须媒)
  10.形体类(五官肢体内脏):
 如:眼耳口鼻、手腕臂肘、肩背腹胸、足爪趾膝、心脑怀腑、肝胆肠胃、皮毛羽翼、头发须眉、身体肌肤、骨肉牙齿、蹄角鳞翎……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11.修养类(言行情感道德):
 如:功名利禄、七情六欲、心性品行、宠辱梦幻、歌舞才志、言论辞语、吟笑恩怨、宴游醉怀……这类词有时候可以做动词。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12.伦常类(称谓与称呼):
 如:三纲五常、亲戚朋友、渔樵耕读、尼僧道俗、神仙圣坚、伴侣伉俪、儒道佛法、孤寡鳏偶、翁叟媪婆、兵农商贾、王侯将相……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蓝提笋母怀儿【熊延弼】
 13.代名类(人称疑问代词):
 如:吾余予我、自己人或、君子尔汝、谁孰哪何、你他众独……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言,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14.文具类(文房与雅致):
 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轴卷幅幛、简册策翰、笛箫管弦、印签筒毫、剑笙瑟钤……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15.文学类(仕途与才学):
 如:旨敕诏诰、疏谏表章、典籍集策、礼制令符、经约论缄、诗词歌赋、碑碣谣篇、图画咏颂、风雅骚辞……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16.方位类(方向或位置):
 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上下里外、边际疆界、中涯头脚、腰半内间……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17.颜色类(五光十色):
 赤红粉朱、殷橙黄金、绿碧黛青、玉靛紫赭、黑暗玄淡、白银丹绯、苍翠素浅、缁皓黔彩……
 黑白不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18.数字对(自然数序数):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亿零、无半独孤、单匹寡只、双对偶两、俩相再又、满全诸众、群数重具……
 独庙孤山,一将军单枪匹马
 夹江两岸,二渔翁对钓双钩
 19.干支类(天干与地支):
 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半夜生孩,子亥二时难定
 百年匹配,酉巳两命相当
 20.人名类(专有名词)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21.地名类(专有名词)
 马当牛行归鹤壁 【北山高卧】
 龙须虎跳至燕山 【胡有章】
 22.当句类(词组中互对):
 a.同义对: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国家期得士,桃李不言
 b.反义对: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而今判伪真
 c.连绵对:
 桃花红压玻璃水
 萍藻深藏翡翠鱼
 d.叠字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以上分类还可以分得更细。
【附】名词的门与类
 在以上的22个名词类别中,通常分为10个门:
 一>天时门:天文|时令
 二>地势门:地理|建筑
 三>生活门:物器|衣食|餐饮
 四>生物门:动物|植物
 五>身心门:形体|修养
 六>称谓门:伦常|代名
 七>人文门:文具|文学
 八>形态门:方位|颜色|数字|干支
 九>专名门:人名|地名
 十>当句门:正对|反对|叠声|连绵
作业:对句,要求以名词为重心来对:
一、天文:杏雨捕风捉月影(今)
二、时令:晨风拭泪抚梨花
三、地理:云海锁峰箫隐约
四、建筑:春风夜访寒山寺
五、器物:灯瘦桂风香瘦影
六、衣饰:燕剪衣裳谁欲嫁
七、餐饮:醋酸醒酒醉
八、动物:花心蝴蝶问谁化
九、植物:日晒雨淋荷笑傲
十、形体:一念迁流猫捉尾
第三节 词性相当(下)  
三、实词的分类
 实词主要包括六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一)数词、量词、代词
 这三类词,习惯上划归到名词中,分别叫做数量名词和代名词。
 详见上面的名词分类。
(二)动词。
 动词分为以下八类:
 1.表示行为动作:
 如:吃喝玩乐、说学逗唱、听看闻尝、赞骂奖罚……
   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2.表示存在变化:
 如:生老病死、增减升降……
 3.表示心理活动:
 如:觉想望羡、喜怒爱恶、思想欲念……
 这类词有时可以转化为名词。
 4.表示祈使命令:
 如:让请求叫、托选推令……
 5.表示开始终止:
 如:开始、进行、继续、终止……
 6.表示发展趋向:
 如:来回归去、上下进出……
 7.表示可能意愿:
 如:可能或许、必须该肯、需会要得……
 8.表示判断:
 如:是。
(三)形容词。
 形容词分为以下三类:
 1.表示外貌:
 如:大小长短、高矮胖瘦、方圆直曲……
 表示颜色的一类,划规到名词中。
 2.表示性质:
 如:美丑真假、优劣好坏、正邪善恶、酸甜苦辣……
 这类词也经常转换为名词。
 3.表示状态:
 如:快慢闲静、倦急勤怠、舒畅郁闷……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武状元】(鲁肃不如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升庵】(狄青怎比萧和)
四、虚词的分类
 虚词主要分六大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1.副词
 ◇表程度的:
 很最极挺、顶更颇愈、越稍微略、几近绝别……
 ◇表范围的:
 都总共统、只仅单光、齐概相互、并对孤独、皆具俱全……
 ◇表时间频率的:
 已曾刚才、正将要就、即瞬终常、时渐向永、频偶倾顿、忽乍屡每、又复重尝……
 ◇表判断语气的:
 必须定当、准确不没、却该未合应、岂否是可、偏直许约、幸反果何、枉徒空怎、惟堪竟敢、欲拟翻转……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教胡马度阴山 【集句】
 2.介词  
   ◇表时间:
 从自打到、在当于趁、乘随赶临……
 ◇表处所方向:
 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顺……
 ◇表方式方法:
 按照依本、经据以将、 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
 因由为……
 ◇表对象关联:
 对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
 ◇表比较:
 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
   除。
 3.连词:
 和跟同与、而且及或、虽但然若、纵那因故、宁不也或……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4.助词与叹词:
 着了过所、的地得罢、之乎者也、矣焉哉欤、耶尔耳然、噫呸呀咦……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5.象声词:
 亦称挨声词、摹声词、状声词。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朱友】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朱亦巢】
作业:自拟一成联,着重注意句中词性的对应。

第四节: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对句的语法结构,要尽量与出句相应。以下以成语(或习语)为例。
一、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属于动词性短语,有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表示“谁”或“什么”,谓语回答“干什么”或“怎么样”。
 痴人说梦|浪子回头
 精神抖搂|气宇轩昂
 天庭饱满|地角方圆
二、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属于动词性短语,有时相当于一个无主句,谓语表示动作,宾语回答谓语“什么”或“谁”。
 附庸风雅|颠倒是非
 蹉跎岁月|整顿乾坤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三、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属于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以上相同词性的词或短语并列构成,一般可互换位置,但涉及到时间、大小、年龄、逻辑顺序或语言习惯时,则不能互换。
 山青水秀|花好月圆
 张牙舞爪|抓耳挠腮
 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四、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主要有“定名式”和“状动式”,中心词在后面,去掉修饰词后词意基本不变。
 光辉岁月|锦绣河山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惊弓之鸟|漏网之鱼
五、谓补结构
 谓补结构属于动词短语,中心词在前,补充部分说明和完善动词(或形容词)。
 慎终若始|嫉恶如仇
 飘浮不定|变化无常
 高人一等|入木三分
六、联谓结构
 联谓结构属于动词性短语,表示下一个动作是上一个动作的连续,不能颠倒,与动词性并列结构有别。
 守株待兔|打草惊蛇
 敲山震虎|混水摸鱼
 潜身远祸|触景生情
七、兼语结构
 兼语结构属于动词性短语,上一个动作的宾语是下一个动作的主语。
 饮鸠止渴|画饼充饥
 引狼入室|放虎归山
 移花接木|点石成金
◆另外还有一些复杂式和复合式的结构,可以剖析后具体分析。
◆一些结构也有其它名称,如:
 动宾式=谓宾式
 联谓式=连动式
 谓补式=动补式=中补式
【实例结构解析】
 啼月子规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前二字:啼月、宿花为动宾结构。
 前四字:啼月子规、宿花蝴蝶为偏正结构。
 五六字:喉舌、梦魂为并列结构。
 后三字:喉舌冷、梦魂香为主谓结构。
作业:成语对句:
一、主谓式:嫦娥奔月
二、动宾式:摆龙门阵
三、并列式:青红皂白、咬文嚼字
四、偏正式:愚民政策
五、谓补式:肆无忌惮
六、联谓式:杜门谢客
七、兼语式:以邻为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1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中{: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8-23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好全面啊。。。

昏暗的荧光下坚持看完了。
以后还要翻出来多多学习。  多谢L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5 10:44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3-8-23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脆可爱白萝卜 发表于 2013-8-23 00:19
    哇塞、好全面啊。。。

    昏暗的荧光下坚持看完了。

    欢迎新朋友~~祝你在这里玩的开心~~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3-19 18:57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