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7|回复: 1
收起左侧

[公告] 联律通则解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2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转自联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解读: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普通百姓,对于春联再没有认识的人,也知道上下字数得相等。从美学上来说,是构成了一种对称美。这种美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如果你拿英文或是法文来作对联,则行不通。因为你很难让每个相应位置的单词字母长度也一样。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解读:相应位置的字词,词类属性相同,这就像猫一般只与猫配对,狗一般只与狗配对一样。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解读:这个仍然是为了构成一种更细致的美学对称关系。

第四条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解读:这个主要靠自己把握,具体说起来很复杂。简而言之,当你读一副对联,下联的顿挫之处与上联有不一样的地方时,这就意味着节率存在问题。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解读:在构成节奏点的字上,要求平对仄,仄对平。而此中说到的“平顶平,仄顶仄”,具体作联的时候实际上没有这么严格。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这是一般要求。像“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种上联平声结尾,下联仄声结尾的,属于特例。

第六条 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解读:这个只对于命题成联有意义。像平时的对句,基本上只要顾及到了平仄和对仗就行了,上下联所言只要不隔得太远就可以。像诗钟的分咏格,实际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是不统一于主题的,否则就不叫分咏了。这一条有点以偏概全了。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解读:这个是讲到了技巧对。技巧对联在对联中占到很大比例。很多广为流传的对联都是技巧对。这种对联以谐趣为主,平仄与对仗可以适当放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解读:这里讲到了古音与今音。古音与今音在同一副对联中不可混用。再顺便提一提为什么现在还要保留古音。很多人对于古音的辨认都存在很大困难,为什么不舍去它,只用今音呢?这是因为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和名联,都是用古音写成的,如果你不了解它,就会认为它出律了,而实际上不是。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解读:多分句的对联,领字的使用是很广泛的。如天津大悲院联: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祇园精舍
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
这联里的果与但,无论是古音今音,都是仄声字,但它在联中是领字,所以不拘平仄。

第十条 避忌问题。

(1)忌合掌。
解读: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注意,合掌只是说不能上下联句意一样,如常用的生意门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个是典型的合掌。因为财源茂盛与生意兴隆,意思基本一样,三江与四海更是都是代指天下,意思完全一样。在QQ群里,有同学问过里与中合不合掌。我的问答是:里与中不合掌,因为它们都没什么实义,只是表示一个方位。如李白诗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个诗句是押的仄声韵,但却是工整的对仗。鸟与人,是两个事物。屏风与明镜,也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上下句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所以不构成合掌。再一个,单独的个别字意思相近或相同,也不构成合掌。如王湾的句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与绿,意思是一样的,但总体所说的意思不一样,行舟与客路,水与山,这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所以不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解读:上下联同一位置是不允许出现同样的字的。这里所说的不规则重字,是指在同一副对联中,同一个字用了两次或更多次,但却没有在与它相对应的下联或上联中,相同位置上有另一个字与它构成同样情况的。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解读:这个都只是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人为规定。古诗中三仄尾,三平尾比比皆是。古风中对三平尾的还有个专属称呼,叫做三平调。是否属于三仄尾三平尾与句子是否是好句子没有半点关系。如唐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都是古诗中的名句。但在作对联的时候,作为初学者,要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这就像杜甫写诗用拗句,是知而后破,如果初学诗者,也大用拗句,那就是不遵守规范或是律己不严的表现了。

第三章 词性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解读:前面我们提到了,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词性必须相同,这里为什么可以从宽呢?有同学会问了:老师你不是说猫与狗不能配对吗?这个嘛,任何事物都得辩证地来看,虽然猫与狗不能配对,但马与驴子还是可以配对成骡子,老虎与狮子还是可以配对成狮虎兽滴。诗以意为先,格律次之,对联也是一样。如彭玉麟题黄鹤楼联:
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此联中的飞高与劫后,就是词性从宽相对。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解读:巧对,趣对我就不说了。这里重点说说借对。
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

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字来表乙字。例如出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如洪觉范诗句“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即是以子(紫)对红,再如杜甫诗句“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即是以白对珠(朱)。

摘句对,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文中偶句并书写的对联。但是诗与对联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它很多句子对仗并不工整。如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然它是七律中应该对仗的中间两联中的一联,却并不工整。灰对死,很明显。这样它摘出来成为摘句对的时候,当然也就不能严格地符合对联的要求。

集句对,是指从各种前人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句法一致的句子,按照对联的形式组成联句。这个难度极大,就算是集出来了,能构成工整的可能性也极小。
比较工整的有:
劝君更进一杯酒(王维句)
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句)
这种工整集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集句大多数都不怎么工整。

如彭玉麟题石钟山江天一览亭联:
江流石不转,把酒登临,叹滚滚英雄安在;
路险心亦平,凭栏俯仰,喜茫茫风月无边。

江流石不转(杜甫句)
叹滚滚英雄安在(化用辛弃疾句)
路险心亦平(孟郊句)
喜茫茫风月无边(化用朱熹句)

这一联,亦与不字同属仄声字,无边对安在,词性也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8 20:38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