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波 于 2013-8-27 03:30 编辑
水若兮 发表于 2013-8-26 10:37 
此游戏类诗觉得误人
正统思想的人会觉得误人,但假如从另一角度去看,却不尽然。古代的文人,不但有吴绛雪的十字回文,还有梁简文帝的
《和东厢王后园回文诗》
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
池清戏鹄聚, 树秋飞叶散。
这首诗上下颠倒,则又可读成:
散叶飞秋树, 聚鹄戏清池。
岸山浸水脉, 峰石间云枝。
还有苏小妹的遥寄回环诗
六月的一天下午,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 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环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苏小妹的诗的读法是: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
这首诗的读法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苏氏兄妹也派人将他们的诗作送与秦少游。
苏东坡回文题“金山”
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历来为游览胜地。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渔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荡,旷怡愉悦,满腹诗情油然而起。他略加沉吟,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跃然纸上。
这首七律是: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 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七律讲究平仄对仗,把金山寺的美妙风光,尽收于诗中,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情趣盎然。然而更妙的是,这首诗若倒读起来,同样是韵味无穷。
轻鸥数点千峰碧, 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蔼蔼, 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 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 倾山雪浪暗随潮。
王安石的《泊雁》诗
宋朝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创造态度非常严谨,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曾称为千古绝唱,他的另一首回文诗《泊雁》更是匠心独运,使后人望尘莫及:
泊雁鸣深渚,收霞落晚川。
柝随风敛阵,楼映月底弦。
漠漠汀帆转,幽幽岸火然。
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
短短八句,落霞鸣雁,壑危田平,岸边有灯火,江中有帆船,不但有景有情,还有色有声,是幅画家难以画出的美妙的淡泊宁静的图画。
如果把上面的八句颠倒过来诵读,音韵依然谐和,意境更加清新幽深。诗的形式的变化,丝毫不挫伤原诗的内容,不能说不是作者妙手经营的结果。
田平绕曲沟,路细通危壑。
然火岸幽幽,转帆汀漠漠。
弦底月映楼,阵敛风随柝。
川晚落霞收,渚深鸣雁泊。
陈朝老的《暮春》六言诗
陈朝老,字廷臣,宋祥符末年太学生。他为人刚直,论事剀切,曾因多次上书力谏而遭贬,后遇赦而归耕石门。绍兴年间,朝廷曾三次下诏书征召,朝老坚辞不赴,世有“陈三诏”之美名。
陈朝老不但在政治上有独特见解,他的诗文也另辟蹊径,其中有一首六言回文诗《暮春》,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正读
纤纤乱草平滩,冉冉云归远山。
帘卷深空日永,鸟啼花落春残。
反读
残春落花啼鸟,永日空深卷帘。
山远归云冉冉,滩平草乱纤纤。
…… 古代诸如此类的诗词是很多的,说明古人对我国文字的理解深透的程度。某种意义上,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练笔方法;只有对文字吃透了,创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用字自如。难道朋友不觉得吗?{:soso_e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