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3|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  登黄鹤楼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9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寒香子在 2006/03/10 09:33am 第 3 次编辑]

                     七律     登黄鹤楼
檐飞八角势凌空,凭眺长川气象雄。
江汉合流三镇显,龟蛇凌架北南通。
仙人会唱晴川地,帝子沉吟汉树风。
名阁千年几兴废?泛流江上问渔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登黄鹤楼

看到黄鹤楼,想起李白来。诗句偶不懂,外行看热闹吧,总感觉黄鹤楼自有他一番滋味,楼主能写出这一首,也是有心了。转这一段文章来看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题解:这里不是要写黄鹤楼和凤凰台这两个名胜古迹,而是要写一写两首著名的七律,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被严沧浪评为唐人七律第一)和李白的《金陵凤凰台》。常读诗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公案,很多人也都在这上面做了些文章,本来也没有什么可再写的,这里就当拾点别人的牙慧吧,所以用的题目也和前人一致: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雲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 颢                                          
                        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李 白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壮年的李白漫游于江汉,在山川古迹之间总喜欢留下些咏古怀今之作,唯独到了这武汉黄鹤楼上,正准备酝酿一番情绪,感慨一番,却突然读到了上面这第一首崔颢的《黄鹤楼》,叹为观止,不复吟诗,留下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转而李白到了南京的凤凰台上,又想起了崔颢的大作,不免技痒,写下了上面这第二首《金陵凤凰台》,意欲供人比较。这则故事大概多半属于后人附会,那两句打油自嘲也是移花接木,其实出自唐末无名僧人之手,全文为“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这位僧人大概就是此则公案的始作俑者,因为所谓的捶碎黄鹤楼和踢翻鹦鹉洲均来自李白的其它诗句,借用于此来设辞“意气”与“风流”。

既然是附会之说,则难免有人要为李白翻案,明代杨慎在《乐府诗话》中言道“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后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捶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清代沈德浅在《唐诗别裁》中也说崔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而李诗则是“从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谓摹仿司勋,恐属未然。”。杨的意思是说后人附会李白之滑稽,这倒也是事实;然而沈说这两首诗偶然相似,纯属巧合,就很值得商榷了。

从两首诗中黄鹤的反复和凤凰的反复以及尾联结句共同的“使人愁”不难看出它们实在是太相似了,用偶然相似,纯属巧合恐怕是解释不通的。然而沈氏偏偏要说这就是偶然,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偶然”之不偶所在。

李白另有一首七律,《鹦鹉洲》,创作时间在《金陵凤凰台》之前,诗文如下:“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写的和《黄鹤楼》是同样的东西,却偏偏不用其名,改之为《鹦鹉洲》。这首诗写的比崔诗要律那么一点点,然意境却大不相如。大概李白自己也觉得不好,于是又来了这么一首《金陵凤凰台》,写法如出一辙,难道这还不是模仿?

再说远一点,其实崔诗的写法也不是原创,有一个初唐的沈佺期更有蓝本在前,什么诗呢?《龙池篇(唐享龙池乐章第三章)》:“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沈佺期诗写的不错,与宋之问同执初唐律诗之牛耳,后世也有人认为沈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一篇为唐人七律之冠。不过这个人人品不怎么样,这首《龙池篇》也是个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没有什么余味可读。这里拿它出来做个见证,只不过是为了说崔模仿了沈,李模仿了崔,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李白模仿了崔颢,这样并不是贬低了李白,因为《金陵凤凰台》一首与《鹦鹉洲》不一样,模仿是模仿了,然而却有了更新的变化,虽然最后还是用了“使人愁”这三个字,所愁却不相同,可谓青出于蓝,或曰师生敌手。下面我们来说这两首诗的不同。

先看起句,崔诗用了四句来描写黄鹤楼本体,而李白写凤凰台只用了前两句。但从前四句看来,崔颢写的自然,而李白稍显突兀,崔诗这四句历来为人称道,所谓“律间出古,要之不厌”。然而如果从整体上来看,崔诗前四句与结句的乡愁则有点转变太大,而李白在颔联感叹了古代宫室的沧桑变化,与结句的感叹一脉相连,如此看来,则又胜了一筹。再来看看结句,崔颢因为日暮的烟波弥漫,看不清颈联中的“树”和“洲”,从而勾起乡愁,一个“使”字用的妙,油然而生的感觉透于文字。而李白这里套用这个“使”字就不太妥当了,颈联中已经提到了山半落、水中分,与后面的云蔽日意境相类,构不成转合。按当代学者施蛰存的话说,李白登台之际既有浮云蔽日之愁(比喻奸佞当道,怀才不遇),就不应该有“使”这种转变。所以,总的来说,李诗的境界高远,怀古抚今之意更加浓郁,然而却不如崔诗写的洒脱超然。这也就是“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千古传唱,而“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虽然也是绝妙之举,却不得相让的缘故。

我们知道,李白是不擅长写律诗的,他的长处在歌行体。但是就是这篇模仿之作《金陵凤凰台》却也写的如此优秀,几可匹敌原作,甚至有超越之感。所以说后人附会出来的故事绝对不是在贬低李白,而是为了突现崔诗的绝妙,李白不为“不幸”,实应同幸。

公案说完了,来点题外话。考证就有这点麻烦,总是带来很多的副产品,不吐不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登黄鹤楼

    多谢雪飞MM的专家注解。
  收获多多。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14:34 , Processed in 0.0711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