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凤儿 于 2013-9-26 21:40 编辑
——敦煌*莫高窟 一夜火车,满目的黄土变成了戈壁,绿色渐渐远去,窗外嘉裕雄关一晃而过时,我轻轻的闭上眼睛,心中默念:来年,这里就是另一次行程的起点。 同车厢的伙伴说,等戈壁走完看见绿色时,敦煌就到了。于是我整一个上午就趴在窗前等待绿色降临。火车在晚点了两小时后终于到了,一出车站就直奔下榻的山庄而去,敦煌天是蓝的,地是黄的,满城都飘着一股细细的沙土味,干燥的空气带着温暖,烈日下却没有酷热的感觉,自在,熟悉,亲切,仿佛很久以前我曾来过。 当脚实实在在踏在沙土地上时,心中似乎有石落地,长吁一口气道:“莫高窟,我来了。”二十年,等了二十年,画者的圣地,此生魂牵梦绕的地方,曾经在那一年因为听说要坐四小时的驴车才能到莫高窟,于是放弃,作罢,这一等就是十余年。购票,寄存,排队跟着讲解员鱼贯地进出石窟,每个队只有十个石窟可以参观,不!我想要看更多的,于是我穿插于其他队伍中蹭听,在参观完毕后选择了掉队,转头跟上了另一个讲解员。来来回回中也混到了十六七个石窟,只是发现,我还是来的太迟了,大多的石窟已经不再开放,唐代的只参观了两个,其他是宋以后的清代居多。 震撼感,文字难以描绘。大唐盛世四个字囊括的太多太多,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唯美、衣诀无风而动,一颦一笑栩栩如生,这一切的一切后世无法超越。在西千佛洞看见的中性飞天是南北朝时期的岩画风格,莫高窟的女性化如仙女般的飞天造型,则更让人产生对西天乐土的神往。 走下台阶,抬头看着一个个依旧被上锁了的石窟门,一丝惆怅弥漫,千年前,这里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没有游人,只有来往的商队和虔诚的供奉着,还有日以继夜在石窟里绘画的画工。想象着,在昏暗的油灯下,摇曳的身影和坚定的拿着画笔的手,没有一份执着一份对画的痴迷,如何能绘出如此美妙的作品。圣地,我想我是明白了它的含义,不在于壁画的本身,不在于它是千年古迹,它透着一种哲理,一种信念,一种画者追求的真谛。
于2013年7月19日夜 图片在琴版,就不转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