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窗闲月 于 2014-2-27 21:00 编辑
一生力行铸家风
文/一窗闲月
(一)
三伏天气如蒸笼既闷热又潮湿,正是“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这么热的天气,不想出门,坐在开足空调的办公室里无聊的看着报纸打发时间。 快到中午了,想到妈妈那儿蹭饭,随手拨出一溜熟悉的电话号码,怎么没人接?心生疑惑,于是再拨通弟妹的手机,询问老妈的行踪。电话通了,弟妹在那边悄声道:“咱妈回老家了,又有闹矛盾的,谁劝都不行,咱小叔正在寻死觅活呢!”我一听就开始闹心,这么热的天,老家的人又来闹腾老妈,他们也不顾老妈已经是77岁的高龄,根本架不住这么折腾,挺担心的。
多年形成的习惯,只要本家门户出现任何矛盾都是老妈出面调停。老家又是大户人家,七事八事繁多,老妈三天两头就得往老家赶,别人压不住阵角的纠纷,只要老妈到场,不管说的对否,更不需穷根溯源,老家的人们都会心悦诚服,一一遵照嘱咐办理。
我的妈妈是一个既平凡又杰出的女性,一生从教,很多人都是妈妈的学生,所以在村里威望很高。她的威望不是凭借老师的身份,而是用她一生无数的付出争取的。
记得小时候还没随军的前12年,我们村很穷,没有专门理发店,老妈就义务担当起理发任务,经常给她学生理发,虽然妈妈的理发技术并不高明,但在乡村完全凑合。爸爸在部队,全部的家务都是妈妈一人承担,但她还抽出大量的时间不厌其烦地为学生理发剪头,并且坚持了很多年。
我妈妈对工作认真,对家族里的人更是照顾。我二奶奶家(也就是爸爸的婶婶)有个残疾儿子——也就是我的叔叔,肩膀上有个孤拐,并且长的很矮小,加上二爷爷早就去世,家里穷的根本就说不上媳妇。我妈妈就买了礼物厚着脸皮到支书家求情,让这个叔叔当了赤脚医生,好有口饭吃。叔叔知道自身残缺不足,一心不再二用,他就踏实的干起了这一行,认真刻苦,虚心求教,在不断钻研中没用几年就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医生,现在早已成家立业,儿孙满堂了。
妈妈当时是个公办老师,在外村教学,雨里来风里去,非常辛苦。家里没有自行车,老妈步行上班,辛苦自然不必提,但工资只有29.5元,十多年都没有加薪。妈妈的工资用来维持家用,爸爸的工资全部攒起来用于盖房,12年中盖了两栋,一栋给大叔娶媳妇,另一栋俺们自己住。奶奶和小叔住的是老房子,越来越破旧,没办法,只有推倒重盖,要不小叔就说不上媳妇。
盖房子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盖前两栋房子就已经背负不少的债,再盖的话经济上承受不起了。1976年沧州的农村非常穷,村民全部是挣工分吃饭,每年收入勉强维持温饱,还债自然很难,这一切的债务全是由爸妈顶着。没办法,爸爸和妈妈商量后决定举家搬迁随军到部队,把自家房子腾出来让给小叔娶媳妇。其实妈妈本身已经是公办老师,随军大可不必,大部分随军家属是为了解决孩子们的户口问题,而我们弟妹三人已经是非农户口,离开自己热爱的家乡那是万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呀!没办法的办法,举债太多爸妈承受不起,随军腾房是最妥当的方法。妈妈只是默默的流泪没发一句怨言,为了这个家庭的和睦,妈妈这个伟大的女性做出了一次又次的让步。
爸妈虽是双职工,由于大家庭的拖累我们家说不上富裕,但在村里还是矬子里边拔将军,算是个殷实的家庭。邻居经济有困难经常到我妈这里求周济,数目多的记得还,三块两块哪里还去记清,不还也就算了。因为穷很多学生买不起本子和铅笔,妈妈自掏腰包也不知道照顾过多少学生,事例太多,没办法一一列举。妈妈默默的接济着乡亲们,直到我们要举家搬迁,没再提起借钱的事。 (二)
我们家随军的消息不胫而走,周围邻居相继前来探望,随身带来了花生红枣,鸡蛋布票胜不胜数,不舍之情尽在其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乡情”。1976年的家乡,亲人们能拿的出手的仅有这些,花生红枣那是各家珍稀物品了,鸡蛋更是乡亲们卖了钱换取盐、火柴、煤油(点灯用)等生活必须用品的经济来源。妈妈谢绝收取这些珍贵的礼物,可是乡亲们执意表达一份心意,不收不走,僵持之下只好象征性的收取了各家带来的布票,就这样你家三尺他家五尺,整理整理竟然达到千尺之多。拿着这沉甸甸的一摞布票,感觉火炭似的烫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乡亲送我情。”妈妈把礼单认真整理清楚,郑重的装入行囊。家徒四壁没有啥可收拾的,一个箱子两条麻袋就把全部家当装了进去。一切准备停当,决定大后天就走。
妈妈在外村教学,她执教的学校决定召集全体师生前来送行,过来和支书商量,两个村来个联欢,由村主任组织秧歌、高跷、落子队。离别前一天的下午,两个村联合召集全村村民,轰轰烈烈锣鼓喧天的开个送行大会。消息一经传开,本来娱乐活动贫乏的乡村热闹起来,妈妈的学生更是热情的组织者,很多出嫁的女学生听到消息也赶了回来凑热闹,就是不相识的外村村民被落子和秧歌所吸引,也早早吃完午饭携儿带女相继而来。
大会会场设在三队场院,几张课桌拼凑起来就是主席台,支书首先讲话,大意把妈妈善良事迹罗列了一番。提前没预料到送行的人会这么多,村民围拢在主席台旁边一观究竟,不了解内情的村民纳闷,何等重要人物会有这么隆重的送行仪式?支书让妈妈讲几句,可是嘈杂的会场根本听不清楚,村民开始骚动起来,要求我妈站到课桌上讲几句。于是妈妈被她的几个学生扶着站到了主席桌上:“乡亲们,同学们……”离别在即,激动万分,千言万语哽塞在嗓子眼,一句话还没说完整,大颗大颗的眼泪刷刷流了下来,匆匆被学生又扶了下去。站在主席台旁边的小姑挽住老妈叫了声“嫂子”,瞬间哭出了声,近在一旁的邻居随着她的哭声也开始抽泣。离愁挤疼了村庄,大会无法进行。
支书为了扭转离愁的局面,一声令下,节目——开始。锣鼓响了。民兵连长开始打开一个圆场,秧歌队扭了起来,接着高跷队的人也准备齐当……欢快的鼓点把一片离别的愁绪压了下去。 妈妈很平凡,只不过做了一些身能力行的小事,没承想得到这么隆重的礼遇,付出一尺得到一丈,百姓的恩情无法言谢,唯有今后报答。事情过去了多年,那份荣耀一直萦绕在脑海。
到了部队,日子照样紧紧巴巴,老家尽管不再盖房,但小叔娶媳妇需要钱,爸爸连三并四的寄钱回家,妈妈心里憋屈但嘴上不唠叨,为了顾全大局干脆委曲自己,勒紧裤腰带,在口里省出来……妈妈给足了爸爸的面子——有个贤惠温良的妻子是脸面很光彩的事情。爸爸在团部说说道道,心里也非常敬重妈妈。
虽然我和弟弟妹妹跟随父亲在部队大院长大,但并没有高干子女那种追求物质享受纨绔习性,因为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了妈妈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在艰难中砥砺性格,在困苦中磨练了性情。如今我们兄妹有了自己的公司,也曾为家乡小学捐款,还为修路捐赠了水泥、石子、沙子等原料。
思绪悠悠,漫过多年的回忆。老妈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高龄了,还要去调解村里的矛盾,为家乡的和谐努力着!在此祝福老妈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老妈的平凡事迹力行着家风,更影响了我们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