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3|回复: 2
收起左侧

[自由创作区] 墨韵请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4-9-26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速客 于 2014-9-26 12:43 编辑

                                                                   沧海一粟话诗词(下)
                                                                              
          古典诗词的技巧,最主要的就是驭字的技巧。驭字的技巧,是在于让读者能够明白无误的触摸到诗的内涵。假如一首诗只有作者自己才能够读明白,那么,这首诗无论技巧多么出彩,文字多么华丽,意境多么玄妙是都没有用的,因为在读者的眼中,他只是一篇自己读不懂的天书。
          要想统领文字,让文字为我们服务,忠贞不二的替我们代言,那就要正确,深入地去理解每一个字。
          在律绝中,平仄要对号入座,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众多的平仄相异的近义字和平仄相同的近义字,譬如:“似”和“如”,“是”和“为”,“觅”和“寻”,“满”和“全”·······等等,这类字掌握的越多,我们在写作时的回旋余地就越大,换起字来也越轻松。
           有些物象在格律诗中是经常使用的,对于这类词,我们要尽量多的掌握他们的别称和各样的组合,譬如月亮:平平的有“冰轮”“蟾宫”,平仄的有“新月”“明月”,仄平的有“玉盆”“桂窟”,仄仄的有“皓月”“桂魄”,当然,月亮的别称还很多。此类词汇我们掌握的越多,我们也就会越自如的展示我们想要展示的主题。
          我们要掌握众多的字,词,其目的当然是为造句服务。古典诗词由于有他自身的特性,要求句子十分清朗凝炼,而古典诗词又允许所有的文学手段存在,因此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让我们永远顶礼膜拜的联句,譬如李白在“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此联采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诗仙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触摸到夸张和比喻呢,他是很巧妙的使用了“似个”两字,这两字马上让我们明白,此联“愁”是主角,所有的文字都为“愁”字服务。
           当然,倘若采用别的文学手段,其句子的造型也会随之改变,譬如当我们读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时,就会明显的感觉到。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篇的主题是“断肠人在天涯”,所取的物象都与主题的意境吻合,唯独“小桥流水人家”句采用了反衬法。为什么在通篇孤寂凄凉的语境中,有如此温馨恬静的语句而不显得突兀,那是因为作者身在“古道”,在“古道”前面的六个物象是描写作者所见,后面的三个物象是作者所拥有或瞬间的感受,这一切都被安排的十分自然贴切,所以紧跟着的主题,就顺其自然的流露出来,给读者一种莫大的震憾力。
           我们历来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一说,能够把大自然的风光同自己的情感糅合起来的诗联,会让人永远铭刻心中。譬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此联不仅仅对仗十分工整,还很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两幅非常壮丽的山水画卷。虽然联中没有使用色彩文字,但是蓝天,黄沙,青烟,晚霞,红日,在我们读到文句时,构成这些物象的色彩和线条立马会似影随身,呼之而出。一个“直”字,点出了无风的宁静瞬间,一个“孤”字点出了国泰民安的和平环境(孤烟是指狼烟,不是指炊烟,唐时,一柱烟报平安,两柱烟报战事,三柱烟战急)。如此明亮的色彩,如此丰富的内容,能够在一联十个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这就是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人,对他难以割舍,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关键所在。
                                                                                    
           当然,每一篇古典诗词都会有自己独立的主题,没有主题的古典诗词犹如失去了灵魂的人,很难被别人认可的。先贤们是怎么把自己的主题让读者触摸到的呢,我们不妨一起来读几首先贤们的大作,让自己好好的学习一下。
           首先我们读一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此篇是写王之涣先生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主题就是由题目托出。假如没有题目仅留两联,我们读起来会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有了题目,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万里视野,无限的想象之中。所以,当我们读他人的诗词时,一定不要忽略了题目,我们自己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拟题,因为题目是诗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再来读一篇郑板桥先生的“竹石”:
                                                                               竹石
                                                                                    作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此诗是一篇咏物诗,歌颂了竹子的坚定而又顽强的品质,作者把这一主题在诗的首句中展现出来。“咬定”两字把竹子拟人化,这两个字非但表现了竹子挺拔的风姿,坚定的品质,还展现出竹子内在的极大能量。
          大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思亲诗,作者把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句安排在第二句的位置,这一句之所以能够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因为作者把思亲的情怀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佳节是一个合家欢聚的日子,此时此刻,独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人的思念自然是刻骨铭心,成倍增长,打动读者的心灵也随之成倍增加。
           唐代诗人李端有“听筝”诗:
                                                                                                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此诗写的非常委婉,作者把主题由第三句点出,道出了弹筝女子对知音的渴求。诗中以“误拂弦”三字来获取知音人的眷顾,是很有特色的。
          最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李白的“送汪伦”篇:
                                                                                                   送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的主题是描写朋友间的友情,主题由尾句托起。此诗的首联给予读者一个很大的悬念,谁在踏歌?为什么踏歌?第三句又荡开很远,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当尾句一出,读者心中的疑问立即迎刃而解,转句的协调功能马上彰显出来,显得十分和谐完美。
           从以上五首绝句中可以看出,其主题是可以由诗的任何一句托出,甚至是在题目上面,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当我们创作律绝时,是可以拥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现自己想要展现的主题的。但是,有一点不可不提醒你,有时我们所要展现的主题往往不会被读者认可,甚至出现相悖的见解来,这是古典诗词最可怕之处,究其成因,也比较复杂。如果不信,我们不妨一起读一首佚名诗,粗略的探讨一下。
                                                                                               金缕衣
                                                                                                       作者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诗有人认为是杜秋娘所作。杜秋娘姓杜名秋,原为节度使李錡之侍妾,善唱《金缕衣》曲,后来李錡兵反失败,被纳入宫中,受到唐宪宗宠幸,有人说此诗为皇妃作即源于此。而皇后,皇妃又尊称娘娘,故杜秋又被尊称为杜秋娘。在唐代,优伶美妓通称秋娘,于是有人误为是妓女所作。其实,杜秋娘是个传唱者而非作者,此诗应为佚名诗。
          凡佚名诗,必定刚刚写出来是不被人看好的,到了被大家品出味来,作者是谁已经不知道了,于是成了佚名诗。
          在我念高中时,此诗是被选人课本的,因为当时古典诗词属封建糟粕,属打倒之列,老师也只是说此诗为妓女所写,我们就以为此诗的主题是商女劝人及时行乐,于是从心里轻视了她。直到老年重读此诗,方知乃佚名诗。心想,倘若此诗为中年女性,因韶华不再,有感而发,那就别有一番韵味了,倘若为一位老者,发出时光流逝,事业无成的感叹,那是可以与“莫等闲了少年头  空悲切”并驾齐驱的。为什么同一首诗,同一个人会读出不同的三个主题来?原因是作者在诗中采用了比拟法,至于“花”字具体是比喻什么,作者没说,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所以不同的人可以把“花”想象成游乐,容颜,知识,岁月,爱情········等等。不同的想象自然会得出不同的主题来。这种不能把比喻锁定在唯一空间内的文学手法,就造成了古典诗词主题的可变性,喜欢写古典诗词的人,对此是又爱又怕的,所以,你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和敬畏。
                                                                                           
           古典诗词同我们传统的戏曲和国画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既有相同,就能借鉴取用。
           一方小小的舞台,可以是春风烟柳,千里沃野,也能够是两国酣战,烽烟弥漫,这很像我们的绝句,绝句只有20多字,可容纳万里风光,无限想象,也可以呈现皓月星空,细雨残花。
           舞台上的一件小道具,是能够千变万化的,譬如同一枝桨,出现在“游湖”中,是代表游船,在“九江口”里是代表战船,在“打渔杀家”里是渔船,这种能够得到观众明白无误的认可,当然不能单单靠观众们的思维想象就能够做到的,而是舞台布景,演员的造型,台词等等一整套配合的结果。这使我想起创作古典诗词,在使用一字多义的文字时,非常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这是令作者十分恼火和无奈的事,此时我们不妨借“桨”的效果一试,从与其组合的其他文字着手,就让多个文字一起努力,锁定我们想要展现的主题。
           当我们读画时,就会明显感觉到我们国画的独特魅力,譬如外国人画的天使,是能够在天空飞翔,但必定要借助翅膀的力量,而我们的飞天,是没有翅膀的,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使其漂浮空中,借体位的变化,流畅的线条,让人觉得她们在凌空歌舞。让艺术品与读者产生互动,以其自身的韵律向读者展现内在的主题,这是我们艺术的一大特色,古典诗词也是其中之一。
            一张平整的宣纸,大师们单凭焦,浓,重,轻,淡五种墨色,就能画出千山万壑,层峦叠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当然,这是大师们使用了许多种技法才能够达到的效果,其中有两种很主要的技法是留白和笔断意连,而留白和笔断意连同古典诗词中的“兴 比”手法很相似。
    兴比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兴比是一种托物兴词的手法。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六义中的两种,为了更好的了解兴比,我们不妨一起来读读“诗经”的首篇“关雎”: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此诗的主题是描写男女之情爱。孔子在“礼记”中讲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情爱既然是人类的大欲之一,诗经以此开篇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我们用现代诗的结构理念来解读,此诗由四句组成一个段落,由五个段落组成全篇,我个人认为,在这五个段落中,有四处是采用了兴比手法。
           首先,我们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往往会感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属于不同范畴的物象,笔断了,留下了空白让人想象,那么,意又在何处相连?是在“求偶”上!假如我把这四句翻成现代诗就会看的很清楚:
                                                  关关和鸣的雎鸠,
                                                  在河滨委婉对歌。
                                                  那美丽的姑娘啊,
                                                  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就符合了兴比的两个条件:以雎鸠对鸣的求偶行为来引出歌咏爱情之词,用雎鸠对歌的和谐来比喻美好的爱情。
             同理,我个人认为此诗在“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也都采用了兴比。
            荇菜是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作为植物,自然有粗细,老嫩,大小的区别,当一个人站在岸边,看着随流浮动的荇菜,自然会产生想要获得那最肥美荇菜的愿望,就好像那位美丽的姑娘是君子日夜思念的对象,这么一来,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共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期盼。兴比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在“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里,依照“古汉语常用词典”的解释,“采”字可作“收集”解释。而琴和瑟是两种弦乐器,琴瑟友之可以理解成是知音好友。君子从第二小段的一见钟情,经过第三小段的失恋,辗转反侧的计划,不断的努力争取,到此已经成为知音好友,两人或一人弹琴(瑟)一人聆听评点,或两人一起琴瑟和鸣,这也是孔子在“论语”里提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的“乐而不淫”处。我之所以认为这是兴比,那是因为用“繁忙的收集荇菜”来比喻“愉悦的收集美好情感”。
            到了“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君子已经功德圆满了,用钟鼓之乐来迎娶窈窕淑女了。用选择荇菜来比喻迎娶新娘,让人觉得是很贴切的。
           我们的国画和音乐,都认为最高级的老师是大自然,所以当我们读先贤们留下的文句时,经常会看到“师自然”三字。“师自然”不是仿生学,但仿生学是师自然中的一部分。
          从先贤们的文句中,可以触摸到“师自然”是把自然界的声音,物象融合到音乐和画面中间。随着人类视野的开拓,知识的增多,自然界的概念也随之增大,从浩瀚无垠的宇宙到微观的细胞结构,都可以说是属于自然界,因此,我们古典诗词也需要“师自然”,要从无限的自然界吸取营养,开拓主题,与时俱进。
                                                                                  
           想要写好古典诗词的技巧是很多的,由于我才疏学浅,已经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告诉你了,但这些技巧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好好去感悟,就会纯熟掌握,而诸多技巧中最最基本的是一个人的修心养性,忽略了这点,任何手法技巧都没用。
          文为心声,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句来,一个心情不佳的人,即使故作欢乐,而在字里行间仍然会透出那缕不佳来,这没法回避。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即使在极度艰难里,文句里也自有希望的萌芽在蛰伏,这是天性所使,自然而已。因此说,修心养性对喜欢写古典诗词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纯净,向上,善良美好的心,才会写出积极,美丽,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句,愿每一位作者都会写出世界上最漂亮的古典诗词。
                                                                                  
                                                                                              2014-9-25写于温州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韵,你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人,从你问为什么来唐宋要审批至今,应该有3个年头了,我想,现在你将要问的是为什么我愿意为你写这些文字,我现在就答复你:因为你比我年轻,古典诗词劫后余生,需要年轻人的加盟,而你又愿意终生为古典诗词付出。无论明年高考的结果如何,有这些打底,我相信你会在古典诗词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0-19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文,再谢客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5 11:13 , Processed in 0.0790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