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ywangyc 于 2014-12-21 15:45 编辑
附 录
一、《大学》—宗圣曾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二、 陕西省西咸王门一族成员生辰录
陕西省咸阳市有“王”姓一族,祖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四方桥村至德圩。1935-1940年到河南陕州(今三门峡市)谋生;1940年后迁徙陕西,在咸阳定居。曾在城内学道门老城墙内的张宅、仪凤南街凤凰台下的何宅和西大街等处居住。最后定居在中山街161号(文革中曾改为“革命街”),直到双亲仙逝。 后嗣姐弟成家立业后分为两支: 一支移居西安,一支留居咸阳。
显考 王式农 公元1909年1月2日(光緒三十四年, 农历戊申年十二月十一)诞辰; 公元1992年8月15日3时40分 (农历壬申年七月十七)仙逝。 显妣 唐素卿 公元1917年12月24日(民国六年, 农历丁巳年十一月十一)诞辰; 公元1990年5月7日17时13分 (农历庚午年四月十三)仙逝。
长女王意娟公元1936年3月29日 (农历丙子年三月初七,民国二十五年)生; 公元1996年1月5日11时50分 (农历乙亥年十一月十五)逝世。 女婿 刘功弼 公元1931年5月26日 (农历辛未年四月初十,民国二十年)生; 公元2002年5月22日22时20分 (农历壬午年四月十一)逝世。
(1) 长子及家人: (2)次子及家人: (3)三子一家 (4)四子一家 (5)大姐一家
祖孙三代1984年春节大团聚(摄于咸阳博物馆前)
三、先父诗文遗作及其老友林文诗句
病中感怀
此次小病虽及时就医服药,未成大患,但缠绵床褥仍长达月余。幸有儿、媳护卫,老妻扶持,为此桑榆晚景更有何求。但身在病中,仍难免感慨万千。因而就病榻赋得感怀诗一首,以志其事。
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高龄幸有之。 夫妻白头看偕老,儿孙满足免萦思。 春风得意增欢日,秋景萧疏少兴时。 毕生荣辱烟云过,主宰浮沉永不移。 荒言俚句不堪入目,聊博一笑而已。 1987年6月12日 式农于咸寓(印)
林文兄知音留念
人生难得一知己,管鲍莫逆古称贤。 劝君勿怀伤感意,聚散从来是自然。
老妻新亡故,朝夕思不宁。 同院林文兄,殷殷劝慰勤。 相见何太晚,新交胜故人。 暂离非永别,珍重复叮咛。 1990年6月24日 王式农敬赠(印)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04.jpg 先父遗墨
为哀悼老妻唐素卿仙逝而作
相依为命数十年,共尝辛苦与甘甜。 虽非相敬如宾客,彼此关怀意甚虔。 谋求生计我之任,操劳家务她当先。 艰苦朴素高品格,勤俭持家更周全。 教育子女遵古训,革命家风得相传。 敬老憐贫常在念,助人为乐美心田。 不沾便宜不爱小,急功好义放在前。 不尚虚荣不慕富,不讲迷信不羡仙。 关心他人比己重,爱惜公物比人先。 忠厚待人胸怀阔,亲朋故旧尽称贤。 文学根底虽不厚,喜阅古文和诗篇。 主席诗词能熟记,唐诗古赋肯钻研。 温让恭谦当无愧,贤妻良母实堪沿。 晴天霹雳摧人胆,斩断人间恩爱缘。 凭空降下无情剑,可恼苍穹太懵然。 溘然长逝成永别,伤心徒唤奈何天。 未与亲人通一语,悲凄欲绝梦魂牵。 晚我生来先我逝,情深似海恨难填。 以歌当哭增哀怨,回生无术复何言。 儿女挚孝堪慰籍,九泉之下可安眠! 写于1990年5月13日 (农历庚午年四月十九) 首七之际 式农敬献(印鉴)
得与素卿梦中相见有感
生离死别实堪忧,无常一到万事休。 死别更比生离苦,相逢只有梦里求。 一九九零年六月十六 (庚午年五月廿四)午夜
追悼唐素卿老母仙逝周年纪念
回思去年今日,家门惨遭不幸,大祸降临,因急病徒发,医药无效,竟与世长辞,以致全家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心碎胆裂。更令人难于忘怀者,自发病起即进入昏迷状态,自始至终未能给亲人留半句遗言。虽然生死殊途不能逾越,但死者去矣,生者何堪?!回忆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能不梦寐情牵,衷心悲切。光阴荏苒,今逝世已满周年,谨备香火纸帛供奉灵前,以表亲人一片虔诚思念之心,而慰慈母在天之灵,魂若有知,伏唯尚安。 旧历辛未年四月十三 式农及全家
附:林文诗句
王嫂夫人辞世,王老哀痛不已, 故写小诗一首赠王老,以为节哀之劝: 林文敬赠1990年5月15日
王老的夫人唐素卿女士淑德颂
敬羡王老的夫妇之道
与王老为邻年余,且不时闲叙。近感彼此性情较接近。“有共同的思想感情者,知音也”。 王老在其夫人七满后,将去儿女家小住,虽系暂别一段时间,似有失伴之感,故拟七言绝句一首赠之,虽系劣诗,以表余意而已。 人生飘渺若浮尘,四海茫茫少知音。 与君为邻一年许,似觉彼此有同心。 林文敬赠1990年6月21日
王嫂夫人一周年怀念 去年今日传噩音,王嫂仙逝脱凡尘。 一个春秋悄然过,未忘夫人贤惠心。 林文、薛竹筠鞠躬九一年农历四月十三
写赠好友式农兄留念 与人为善乐无穷,世情本来冷如冰。 无事且在家中坐,争得清闲养性情。 1991年10月18日
念王嫂夫人 人间岁月不可留,王嫂仙逝已两秋。 昔时音容今何在,虚无缥缈空悠悠。 时在王嫂夫人仙逝后之两周年 林文写于咸阳桥头王意超之家 1992年6月4日
四、纪念诗文 (祭辞及怀念诗文)
(一) 祭辞
父母大人陵碣落成仪式 (暨骨灰安葬典礼)
第一项:鸣礼炮 第二项:向父母灵位奉供三拜九叩 第三项:敬酒、默哀 第四项:宣祭文 第五项:上香、化纸钱 第六项:与父母陵碣合影。
公元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日 于咸阳五陵故园
祭奉父母在天之灵
先父母耄耋终寝寿同昔贤孔孟 后嗣人祊祀祖宸情胜朝谒偓佺
七十三又八十四,谁人能得此寿祀, 古尊孔孟为贤圣,今为严慈留碑誌。 公元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06.jpg 咸阳五陵故园 尊慈之灵位
先父逝世三周年慈母仙逝五周年祭
二千年清明祭文 (纪念慈母仙逝十周年尊父逝世八周年)
癸巳清明祭辞
愿父母在天堂安息,待家史完成后再来奉献。 有二老在天之灵,护佑我们健康、幸福、平安! 公元二0一三年三月三十日 于咸阳五陵故园
(二) 先父诞辰一百周年追思会纪念诗文及照片
先父百年诞辰追思会
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在我们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度了祖国六十周年大庆后,今天我们又相聚在这里,共同纪念我们的父亲(对下一代就是祖父,对下下一代就是曾祖父)王式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特举行这次追思会。这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其一,通过追思会我们感怀先辈的恩德;其二, 通过追思会我们回顾家族的历程;其三, 通过追思会增强我们家族的凝聚力。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追思会回顾过去,增强团结,开拓未来,实现梦想。 这次活动,我们还收到远在上海大舅一家的嘱托:他老人家对我们举行这次”先父百年诞辰追思会”予以肯定和赞扬,并嘱咐也要表示一下南方舅家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纪念之意。
“先父百年诞辰追思会”议程:
第一项:向先父敬献花篮; 第二项:向先父遗像行三鞠躬礼,静默; 第三项:发表纪念先父百年诞辰追思感言: 首先由长兄王意强代表家族发言; 王意超/意平/意民发言; 邱安才发言/刘蓓/刘迎/刘晓发言; 王楠/王路/王翀等发言; 自由发言; 追思会结束! 公元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七日 于咸阳王朝大酒店 追思会录象发布网址: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08.jpg 纪念先父诞辰百年族人合影
怀 念 父 亲 ——写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
今年,父亲诞辰已满百年。一个世纪,沧海巨变。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父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于眼前。 父亲名叫王式农。这是后来他给自己起的大号。他生于清朝光绪末年,不久便爆发了辛亥革命,开始了共和的新纪元,但也开始了战乱的年代。 由于生在农村,他从小没有受过多少系统教育。听说,只上过几年私塾,也务过一阵农业。后来,便外出到钱庄当学徒。在实践中,他逐渐掌握了不少财务知识。开始时,他在蚌埠市工作过几年。后来,日寇侵占了江浙一带,他便携妻女逃亡到了河南陕州(今三门峡市),在一家打包厂供职。听父亲对我讲,当时收入尚可,加上物价便宜,生活还相当不错。他们在节假日,还排演京剧,自娱自乐。他在《捉放曹》中扮演过陈宫的角色;所以,他对台词十分熟悉,曾给我分角色演唱过这出戏,可以说是绘声绘色。 但好景不长,日本人很快又攻入河南,父亲只好又携家带口(当时,我刚满半岁),向陕西逃亡。据父母回忆,因白天要遭日机轰炸,只能在晚上行动。在通过潼关塬时,正值深夜,又逢大雨。父亲便雇了一辆洋车,母亲坐在车上,身旁是姐姐,怀中搂抱着我,而父亲则跟在车后,在泥泞中跋涉。就这样,全家又转辗来到咸阳。父亲托关系进了银行,谋得一出纳职位。由于他精通财务,很得上司的赏识,工作也就比较顺心。可能是掌握一定的借贷款权利,每逢年节,都有一些商人提着东西来看他,而他每次都婉言谢绝。在银行的岗位上,他一直都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当解放军打到咸阳城下,银行的领导和职员都四散逃跑时,父亲却哪儿也没有去,而是坚守岗位。等解放军接管银行之后,他便把银库的钥匙交给了军代表。由此,也得到了解放军的信任和好评,并让他继续在银行工作。到1950年,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任命他为铜川市人民银行行长。一个农家子弟,又无高等的文凭,就这样走上了新生政权的领导岗位。 他在行长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年,也进入了他一生的鼎盛时期。他在铜川工作,可家依然在咸阳。平日没有时间探亲,只有过春节时才回家团圆。记得,每年春节前,我都要去火车站接他,而他每年都照例带回宰好的整鸡和大袋的核桃,使全家充满了过年的喜悦。 后来,组织上发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候补党员。这时,有人诬告他在旧社会曾加入过国民党,这极大地伤害和激怒了他。在组织上审查他的过程中,他无法冷静,以致和组织部门争吵了起来。最后以“经不住考验”为由,不仅停止了党员预备期,又免去了他的行长职务,被调回省行,做了一般干部。但他对当官本来也看得平淡,也就不加申辩地接受了新的工作。幸运的是,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他由于已不是领导干部,也就免受了造反派的冲击。这也是“祸也福所依”吧。但是那个所谓的“历史问题”,始终未得解决。但他一直心态良好,毫无失落之感。他甚至摆起了小人书摊,整日和孩子们相伴,也乐在其中,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悠闲自得的一段时光。 父亲晚年最快乐的事,当数他过八十大寿。咸阳简陋的住处,被布置得异常喜庆。父亲亲自撰写了生日对联,堂屋悬挂了彩色的字画。儿孙们都纷纷前来祝贺。一时间,小屋内充满欢乐的笑声。虽无丰盛的宴席,但却洋溢着家庭的温馨。 父亲虽比母亲年长,可母亲却先他而去。这使父亲内心无比痛苦。他在哀诗《为怀念老妻唐素卿仙逝而作》中悲伤地写道:“凭空降下无情剑,斩断人间恩爱缘。溘然长逝成永别,伤心徒然奈何天。未与亲人通一语,悲凄欲绝魂梦牵。晚我生来先我逝,情深似海恨难填。以歌当哭增哀怨,回生无术复何言。儿女挚孝堪慰藉,九泉之下可安眠。”母亲去世后,父亲孤独了许多。但他仍振作精神,外出散步,结交新友;读书写字,乐观向上。一直走到他人生的终点。 纵观父亲的一生,虽说不上辉煌灿烂,但也十分充实;虽经历了战火纷飞,但也享受了平静安祥;虽无家产万贯,但也是儿孙满堂。父亲一生没有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但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觉得,父亲身上有许多东西值的我们继承和发扬。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父亲一生接受教育有限,但他刻苦努力,不仅成为一位金融专家;而且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写得一笔好字,能写诗词歌赋。他生前,经常和家乡亲友通信,每次写信,都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后,才誊清寄出。有时,也会兴致勃发,写一些诗词,以舒情怀。 二、为人慷慨,乐善好施。父亲一生中,也有收益丰盈的时候,但他总是急别人之所急,帮别人之所困。我记得,他曾按月寄钱给他父亲,帮助他还清帐务;也曾给家乡的亲友不少资助。到头来,他自己却地无一陇,房无一间,成了十足的无产者。 三、为人忠厚,胸怀坦荡。父亲一生为人耿直,善良。他不会去攀附权贵,也不会去欺压弱小。他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念。因此,他虽不去伤害他人,有时也会遭人陷害,蒙受不白之冤。对此,他都能正确面对,坦然处之。 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父亲生性乐观开朗,从不把事放在心上。他心底光明磊落,没有任何灰暗可言。他调入省行当一般干部时,我正在大学读书,有时去看望他,问及工作,他说,经常到外县出差,比干行长舒服多了。 五、热爱家庭,热爱子女。父亲来陕时,只是一个四口之家。当时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仍尽全部精力,使家庭生活不断改善。对子女的生活、学习,他也是尽量给予关怀。我记得,他曾亲自把腕教我练毛笔字,为我和姐姐选择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我们家,有数人在金融部门工作,父亲就是领路人。 当然,父亲的优秀品格还有许多。这些都是长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王、刘两家,地处西咸两地,人口已增至三十多人。我们正处在我国历史上的最好时期。现在老的退休,安度晚年;第三代已经成才,正在大展宏图;第四代正在健康成长。我们应继续发奋努力,用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书写以上文字,以抒怀念之情,以表感恩之心。 (长子 王意强2009年秋 )
回 忆 父 亲
父亲要活着的话,今年已经一百岁了。在家严诞辰百年之际,写这篇博文,寄托对父亲的怀念。 幼年时,父亲留给我的印像并不太多。但总记得每年的暑假,母亲就带着我们弟兄几个,从咸阳乘火车,去看望时任铜川人民银行行长的父亲。那时,铜川银行是建造在一个高高的台地上的。要攀登几十级台阶,才能步入银行的大门。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椿树下捉椿树牛玩,敲锣打鼓上街宣传储蓄和到塬上去捡麦穗的情景。特别是每当暑假结束,离开铜川时,父亲总会依依不舍地送我们上火车站。当火车拉响汽笛,播放着《步步高》的乐曲,缓缓驶出铜川车站时,父亲总要绕道到车站外的道口,快步随着启动的火车,向我们挥手告别。那秋日的阳光,洒在一身中山装的父亲身上,金灿灿的。这个镜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成为童年珍藏的底片。 父亲是一位严谨、宽厚且博爱的人。记得后来调回咸阳后,仍然负责着咸阳行的出纳科工作。几十年的金融管理中,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一直到离休。我清楚地记得文革时,家境并不宽裕的父亲,时刻关怀着远在陕南的何伯伯。何伯伯(名何家猷)是旧中国咸阳的一名警察局长,但却是一位开明人士,曾掩护过我地下党人。他是我国已故著名画家赵望云先生的亲家(儿媳叫赵桂秋),也是我们童年时家在凤凰台居住时的房东。文革时何伯伯受到了冲击,被红卫兵从西安柏树林街的住所,遣送到在陕南的二儿子家。那年春节,父亲寄钱给何伯伯。当这位历经磨难,看透世态炎凉的老人,在风雪交加的年关,收到父亲寄来的钱时,老泪纵横,激动不已。是父亲的真情在这一刻感动了这位落难中的老人! 父亲在世时,总牵挂着家乡的亲人。逢年过节总会寄钱寄物给镇江的侄子和亲戚。还时常写信给上海、苏州的舅舅、阿姨。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赤子之心和思念之情。曾记得,每年父亲春节回家,都会从铜川带回核桃、柿饼、红枣等土特产。有一年给我们兄弟每人买了一条小马裤,穿上身神气极了。父亲热爱生活,关爱亲人。高兴时会吟诗作赋,倾述衷肠。母亲去世那年,父亲的悲痛和思念,完全融入到了他诗作里,让人感受到了夫妻间那种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人间真情。 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感慨逝去的岁月,思念我的父母。是父母的生命造就了我,我当感谢他们的在天之灵。是父母的仁慈与博爱影响了我,我当无怨无悔,继承遗愿,善待众生。 (三子 王意平 2009年11月1日)
纪念父亲百年诞辰
先父诞辰整百年,昔日沧海变桑田。 犹忆陋巷枪炮声,但见高楼耸云端。 酸甜苦辣挥不去,喜怒哀乐留心间。 后辈诸君多努力,权将捷报当纸钱。 2009年11月3日 意强
先父诞辰百年纪念 (三 首) 先父百年追思长,后生相聚在咸阳。 回首往事多感慨,举目条幅有心伤。 曾经一人闯天下,如今儿孙坐满堂。 从来不论身后事,且把客地作故乡。
思念严慈恩惠大
先父若在已百岁,当喜后人更有为。 代代相传薪火旺,世世永继门庭辉。 今天追念严慈恩,来日奋发晚辈威。 不忘祖上开拓苦,定叫日后花果累。
门风清芬
一生勤俭无奢想,粗茶淡饭简服裳。 思国思民举大德,做人做事怀厚戆。 独行独处见慎独,当卒当帅均行当。 正心诚意遵祖训,修身齐家继世曏。 2009年11月 意超
纪念父亲百年诞辰
家父诞辰百周年,追忆岁月似昨天。 中山老街日光暖,儿时无忧尽欢颜。 父忙生计赴铜川,母操家务在家园。 风雨历程等闲过,征途坎坷不畏难。 子孙学业均有成,家父含笑乐九泉。 王氏香火代代旺,谱写家史续佳篇! 2009年11月 意平
致尊公诞辰一百周年谨作
日前,先后获大舅二舅电告,近期拟举行外公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以缅怀其生前曾为治家兴族,抚子教子,历经生活风霜,甚蒙不名劫难之宏恩大德,更以操小为之,不耻世笑,顽强乐观的精神,铭谕后世之懿范.谨撰小诗,以致缅怀! 朔风飒飒探周原,古渡南望渭水畔。 小城遗事犹历历,隐隐凤凰楼台前。 尊公趣话阁庭苑,顽梗绕膝至亲缘。 故人羽化今不见,吾辈薪火承致远。 外孙女 刘 迎 2009己丑年立冬于学苑公寓
(三) 怀念母亲暨纪念母亲去世二十周年诗文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10.jpg 慈母遗容
——纪念母亲仙逝壹周年
痛悼父母在天之灵 ——纪念先父逝世一周年慈母逝世三周年
敬爱的父亲母亲,你们是否能够看见听见, 儿女子孙们正跪在灵前,以悲痛的心情将二老祭奠。 你们渡尽了人生的长河,老了——去了, 此去已不能再度回还。 过去的时光,已不能追回半点, 往日的景情,只能在梦幻中重现。 子孙儿女们,多么想念你们呀, 此时也只能对天呼唤——
如果二老在天有灵,常常能回家看看; 如果二老行走不便,月月能寄封信函; 如果二老有话要说,就在梦里给我们托言; 如果二老手头拮紧,可不要刻苦着自己作难…… 你们的儿女子孙个个心里明白—— 父母的养育之恩,今世也无法报还。
父亲母亲大人,二老此去虽再也不能归还, 子孙儿女再也不能围守在二老身边, 可你们在人间留下的一切,却永远也不会消散—— 二老的恩泽,二老的教诲, 二老的品德,二老的情感…… 儿女子孙们代代都继承着你们的血缘, 子孙儿女们世世都不会忘记父母恩重如山。 父亲,母亲,你们结伴去了, 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不再回来了,永不回来了, 而二老的音容笑貌还在我们眼前, 你们的子孙后代会永远永远把你们记在心间。 安息吧,敬爱的父亲、母亲, 我们会时刻把二老怀念,我们会永远把二老祭奠。 愿二老的神灵与我们同在,保佑子孙万代永远平安! 写在父母亲灵前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
纪念母亲逝世二十周年诗文
庚寅清明祭祖暨 纪念慈母逝世二十周年 第一项:向父母灵位三鞠躬; 第二项:宣读清明祭文; 第三项:回忆纪念母亲, 再感大恩大德; 第四项:秉烛燃香,焚化纸钱。
2010年清明於咸阳五陵故园
母 亲 纪 事
母亲和我们诀别已经整整三年了。但她那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许多往事仍不时闯入深夜的梦境。她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使人永远难以忘怀。 母亲是一位极普通、极平凡的中国妇女。既无显赫的门第,又无高深的学历。但她一生酷爱读书,使她的精神生活丰富而充实。我清楚地记得,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还是在解放后的和平岁月;不论是在落雪寒冬的火炉旁,还是在蚊虫飞绕的油灯下,只要一有空闲,母亲便会双手捧起书本,宁静而安详地阅读起来。她视力不太好,读书时总是把脸凑的很近,显得全神贯注。 母亲酷爱文学,涉猎很广。她喜欢读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尤爱古代的唱词小说。象《再生缘》、《笔生花》等,她都曾反复吟读,并能大段背诵。解放以后,对当代作家的作品,母亲也是怀着很深的情感和极大的兴趣。我记得在解放后不久,母亲购得一本陕甘宁边区出版的黄草纸本《白毛女》,简直如获至宝,整日又读又唱。后来读《苦菜花》和《野火春风斗古城》,都为书中革命母亲的壮烈流下热泪。母亲还特别喜爱诗词歌赋,对毛主席的诗词,几乎是每首能背。母亲读书,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和书中的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她手不释卷,乐在其中。就是到老年青光眼发作、视力极差时,也没有停止过阅读。 母亲就是用这些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来充实自己,又以此来滋润后代。在我小的时候,每当夏日的晚上,家人在院中乘凉,母亲便会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使我最感兴趣的,是母亲让我们猜谜语。这时,母亲总是目光炯炯,神采飞扬。在我刚懂事时,母亲便开始说一些生动形象的谜语让我们猜。象“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洋钉”等。上学以后,母亲特别喜欢让我猜字谜。我至今犹记得一则:“颠倒不自由,哄鱼儿上钩,两人却把一人丢,可惜心儿不应口”。母亲讲时,抑扬顿挫,犹如在朗诵一首诗歌。经过反复启发,我才知道,谜底是“甲、乙、丙、丁”四个字。后来,我考上大学,回家的时候少了,但母亲一有机会,还是出谜让我猜。记得有一次,她对我讲了一则谜语:“二龙分守”,要求打两个字。我想两个“龙”来分一个“守”字,自然有一谜底应为“宠”;但另一个字却怎么也猜不出。母亲便解释说:前一条“龙”是显龙,后一条“龙”是隐龙,可用地支中的“辰”来代替,故另一谜底应为“辱”。沉思片刻后,她进一步说:这则谜语的妙处就在于谜底是“宠辱”二字。人生在世,难免有得意之时和失意之时。得意时勿张狂,失意时也勿落漠。应做到“宠辱不惊”,甚而“宠辱皆忘”。此刻,我才恍悟,母亲的本意并非让我猜谜,而是在向我讲述人生的哲理呵。 母亲是患急性脑溢血去世的。她走得很急,以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觉得,她一生的言行不正是对我们后人的激励吗?记得在母亲病故的那天晚上,初夏的凉风习习,一轮皓月当空,而且四周有美丽的光环。我仰望良久,心想,那也许是母亲的智慧之光在闪烁吧……
(长子 意强 1993年发表于《西安晚报》)
我们的母亲 ——纪念母亲逝世二十周年
白驹如箭,时光荏苒,不觉母亲去世已经二十年了。但是母亲的身影非但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总有一个感觉,好象母亲还一直活在我们身边,一直守护着她的心爱的子孙们。 我们的母亲淳朴善良,智慧聪敏,宽厚仁德。凡是中国母亲应有的传统优秀品质在她的身上都可以感觉得到。她做人为人的品质和处世处事的风范都达到了极致。这些也都或多或少的深深植根在我们的血性中,这就是母亲留给我们子孙的最宝贵的遗产。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几乎都是由于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基因优势在发挥着作用,都是母亲生前的言行作风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的结果。 我们的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一生酷爱读书。无论古典现代,小说诗词,报刊杂志,小人书连环画,凡是她得到的,都要一字一句认真去读。经常读到精彩处,就要念给我们听。妈妈懂得事物很多,童话,小说,历史,典故,神话,戏剧;无论聊斋、封神、三国、水浒、红楼、西游以及光怪陆离的故事;还是英雄好汉革命烈士、天文地理飞禽走兽、古今中外,好象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一到周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妈妈讲故事、说谜语,谈天说地、讲古论今。 每年的盛夏最令人难忘。当夜幕降临时,妈妈会把一张很大的凉席铺在庭院地上。给孩子讲各种民间故事,天天都听得我们欲罢不能。有时讲些鬼怪故事时,当听到害怕处就紧贴在妈妈身上,但我们还最爱让妈妈讲。我知道得许许多多故事,都是从妈妈那儿听来的。当听得我们渐渐有了睡意,妈妈便为我们铺好被褥,放好枕头,安顿我们躺下。还一边指点着天空的繁星,一边给我们讲那个是北斗七星,那个是牛郎织女,那儿是狮子星座,那儿是天龙星座。还不时地讲些有关天空星星的传奇,直到我们带着美好的幻想进入甜蜜的梦乡。 我们的母亲思想敏锐,接受新鲜事物很快;我们的母亲乐观通达,喜爱吟诗唱歌。每个时期的进步歌曲她几乎都会唱,许多唐诗母亲都会背诵和吟咏。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母亲基本都能背诵。 我们的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操持家务面面俱到井井有条。记得在“三年灾害时期”,尽管物价飞涨,母亲隔些时候还是要带孩子们去街上饭馆去吃一顿阳春面、肉丝面或馄饨什么的。只要想到,母亲一个人能把我们五个孩子养育教导得这样周到,就可想而知了。 每每回忆起母亲,有心伤有泪水,但更多的是崇敬和欣慰。我们能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而深感庆幸和自豪!
(二子意超 2010年4月5日清明)
怀念母亲
时光飞逝。转眼庚寅年的清明节就要到了。今年5月7日,是母亲逝世20周年纪念的日子。上午浏览网页,看到了二哥发表的一张1959年的全家福。真可谓感慨万千!回想流逝的时光,追忆悠悠往事,此时,我更加怀念母亲。 母亲是抗日烈士唐端叔的长女。小时候一直寄养在扬州舅舅家。童年时,聪明好学的母亲,完成了当时国小的学习。她通晓诗词,精读戏本,喜爱唱歌,并能写一手正规的楷书。虽然由于家务的缠身,母亲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但母亲的文化修养却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殷实而丰富的营养。 母亲年轻时,周围的街坊邻居一直尊称她为王太太。这个称呼曾在文革时遭受到一些非议。可母亲毕竟“根正苗红”, 这些非议对她来讲,也真微不足道。母亲操持家务,精打细算,父亲的一份工资,使过去的日子总不会感到窘迫,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母亲乐善好施,经常会接济街上的穷苦邻居。一碗米面,几块钱,几件旧衣,那是经常的事。她待人好,有文化,又有很好的口碑,所以一直担任街道上的居委会主任。不知有多少年,“唐主任”的这个称谓,总响在我们的耳边,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在我们幼年的时光里,母亲总是那样温文尔雅地陪伴着我们。教我们认字、唱歌、做游戏;在酷热的夏天夜里,包括邻居家的一群孩子,总是躺在门口的凉席上听着母亲的故事进入梦乡的。记得大姐妊娠时,母亲的一部绘声绘色的《孟丽君》,伴随大姐度过了那些难眠之夜。至今,母亲曾经唱过的许多歌曲,我还能哼出调来。什么“纺织厂的姑娘”、“王大妈爱和平”、“二郎山”、“歌颂志愿军”以及“小燕子”、“青蛙妈妈睡醒了”这些儿童歌曲,几乎成了王家三代子孙的催眠曲。这些歌曲有的现在可能已经成为了绝唱。记得母亲经常哼唱的一首曲子:“进门来,满屋静悄悄,寂无声,家人们睡沉沉,我的爹在堂前睡觉,哪知道你儿归魂……”这首歌婉转凄凉,是描写一位抗日阵亡将士的魂灵,深夜回家拜见亲人的场景。母亲唱这首歌时,感情很投入,也让我们很受感动。我们就是在这种博爱与仁慈的环境中慢慢长大,走向社会,成人、成业、成家的。 今天怀念母亲,更觉母爱之博大。前不久,我给一位音乐学院分来的老师吟唱了那首歌,他们也很受感动。但问及他们这首歌的出处,竟无人知晓。岁月无情啊,就像我那慈祥的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能够记得她的人,恐怕已经很少了。 (三子意平2010年3月22日)
清明祭母
思亲抒怀百句传情
人生在世谁最亲,父母恩情比海深。 儿女个个长成人,回报父母多少心? 为人磊落且光明,公而忘私干一生。
(四) 纪念大姐、姐夫诗文
在王意娟追悼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叔叔阿姨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送别曾与大家朝夕相处的一位老同志,送别我们亲爱的母亲,心情都是十分沉重的。在这悲痛的时刻,我们全家向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叔叔阿姨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在母亲生病期间,许多领导和同志在百忙之中前往医院探望,使母亲在弥留人世的最后时刻,再度感受到组织上的关心和同志之间的亲情。母亲的不幸去逝,又牵动了大家的心。叔叔阿姨,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纷纷前来悼念,安抚我们全家悲痛欲绝的心。各级组织的领导和同志向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在母亲办理后事期间,给予了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再次代表母亲和全家及所有亲人,向叔叔阿姨、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母亲为金融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她那勤奋工作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母亲那样,努力工作,尊敬长辈,正直做人,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报答领导和叔叔阿姨们的关怀和期望。这里我们再一次向大家致以深深地谢意。 亲爱的妈妈,安息吧!
刘家三女:刘 蓓、刘 迎、刘 晓 女婿:邱安才、周苏民、李大为 一九九六年元月九日
离 怀 (姐姐逝世“七七”痛祭)
情 殇 (姐姐逝世百日祭悼)
归茔祭词 (为爱妻、大姐、母亲送行)
你结束了未尽的人生,离我们匆匆而去, 给每个活着的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悲凄。
你没有专业文凭,也没有高深的功底, 你的宽厚待人,你的严于律己, 你的业务能力,你的工作业绩,
说你为家庭呕心沥血,同样也一点不虚, 你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丈夫和儿女, 你的一片苦心,你的拳拳爱意, 你的全部所有,你的有限精力, 都奉献给了家人,唯独忘却了自己。
你多么热爱生活, 为什么生活却偏偏抛弃了你, 你充满了对世间的爱, 为什么这世上就偏偏容不了你? 可惜我们都没有回天之力, 只能把对你的爱深深埋在心底!
今天我们都来为你送别, 来到你本不该早归的茔地, 你的所有亲人都会永永远远把你记在心里!
怀念大姐
记得小时候,每逢周末,我心里都有一种牵挂,一种期盼:姐姐该回来了!姐姐比我大近二十岁,排行老大。当年从财会学校毕业就分配到银行工作。婚后由于姐夫在西安工作,姐姐也就从我们这个古城调到西安。因为她工作比较早,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来看望父母和我们兄弟。所以一到周末我就期盼着姐姐归来。今天又是周末了,我吃过晚饭,就急急忙忙跑到老街口,耐心地等待着姐姐的到来。 位于古城中心的老街,虽然已是傍晚时刻,却还显得十分热闹。穿梭的人群,过往的车辆熙熙攘攘。还有那小吃摊前的点点灯光,象好多眨巴的眼睛,等着姐姐的到来。我目视着人来车往的前方,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老街口。姐姐!我情不自禁地喊着,高兴地迎上去。接过姐姐手上的东西,沿着这条古城老街,愉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已是初中毕业。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应届毕业生去陕南山区参加了修建襄渝铁路大会战。两年在山区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两年很快便过去了。工程结束后,记得当时送我们回去的车队缓缓驶进古城中心广场时,欢腾的人群象潮水般涌向汽车。我透过窗外的人海,一眼就看见前来接我的姐姐。只见姐姐两只大眼睛含着激动的泪水,在每一辆汽车前搜寻着我的身影。 姐姐工作十分认真,在金融系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她在银行里主管信贷工作。企业为了贷款,说情送礼,请客吃饭样样都有。但姐姐秉公办事。记得有一次,一家企业贷到了款,为了表达谢意,专门派人给姐姐送去一包现金,可姐姐说什么也不收。那人没办法,将钱一丢转身就跑了。姐姐对姐夫说,这钱咱不能要,你马上给人家送回去!姐夫见到这家企业的领导,可领导坚决不要。并说这是经过开会研究过的,硬是把姐夫推在门外。姐夫便只好把钱放在企业领导的门口,回家了。这才算是给姐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还有一次,姐姐去一家贷款企业考察情况。工作到中午时刻,厂里已准备好午餐,可姐姐硬是不吃。厂领导几次挽留,姐姐都婉言谢绝。拖着疲倦的脚步回到家里。 后来,姐姐虽然当上基层支行的领导,但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她的带领下,一批青年干部迅速得到培养,受到了群众的爱戴和好评。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她不仅站好了最后一班岗,退休后还继续被上级返聘留在行里,为金融事业发挥着她的余热。 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由于姐姐长期以来忘我的工作,患上了肝癌。在住院期间,她心里还惦念着一生为之奋斗的金融事业。拖着虚弱的身体,为“工行存款超过200亿”创作谱写了一首歌曲,并在金融刊物上发表。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情操。在姐姐的追悼大会上,上级行的领导致悼词时,整个吊唁大厅里哭声一片。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对好人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吧!
(王意民发表于2003年5月31日《咸阳人口报》)
母亲留给世间的最后礼物
母亲应邀为西安市工行存款超200亿作一首主题歌,约定一个星期交稿。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母亲就兴致勃勃打来电话,说昨晚一直写到夜里两点,今天一早,又细细整理了一下。为了确定音调,刚才挤车到钟楼附近的一家乐器店买了个定音器,说着,就在电话那边轻声唱起来。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我为母亲的音乐造诣而自豪,更为母亲在退休后还对银行事业有这么深的眷恋而感动!而谁能料到,此时的母亲已是身患绝症,病魔正无情地吞食着她那残弱的身躯。1996年的钟声刚刚响过,母亲就匆匆地离开了我们。这首饱含无限深情的《爱的凝聚》竟成了母亲告别人生的遗作,成了她献给为之奋斗40年的金融事业的最后礼物! 每当我看到母亲写下的一个个熟悉的字迹,回味那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就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坐在琴旁,弹唱着这首歌曲时,那慈祥的目光、殷殷的笑意,仿佛又感到了母亲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次女 刘 迎 发表于1996年《城市金融》)
附:由王意娟作词谱曲的《爱的凝聚》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12.jpg
背 影 ——纪念父亲逝世十一周年
上中学时,我就对语文课本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喜爱,常常在假日的清晨,绘声绘色地朗读,一遍遍品味着作者与父亲之间那丝丝的亲情。自那时起我便对世间的父爱第一次建立了概念。 随着岁月的沉淀,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无数次闪现着我的父亲一个又一个背影,有的令我骄傲与自豪,有的给我温暖与依靠,有的使我感到韶华的易逝与岁月的无情。 在我幼年时,作为军人的父亲在部队服役,多年很少探亲回家。似乎从记事起,我对父亲的认识是通过家里珍藏的一本厚厚的相册开始的。闲暇时,母亲总是喜欢拿出相册,一边欣赏着照片,一边给我们讲诉每张照片背后特定的故事。父亲的照片占去了这本相册的一大半,每一张父亲都穿着军装,佩戴着领章帽徽,英俊而帅气。母亲讲,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父亲曾作为仪仗队的一员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虽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但我能够想象,当时父亲的背影一定高大威武。此生虽无法目睹,但它已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每每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和自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是少年的我,就读于西门附近的一所中学,距离当时居住的兰空干休所足足有三站路程。虽不算太远,但若徒步走起来也需要三、四十分钟。那时,父亲刚从部队转业,分配在西安市的一家土产公司,就在我就读的中学附近。自此,父亲骑的那辆凤凰自行车,成了我每天上学的坐骑。整整三年,我坐在父亲驾驶的座骑上,往返于学校的路途,风雨无阻。春光明媚的日子,轻风拂过,我与父亲一路有说有笑,享受着那无限的惬意。雨天,我撑着伞,高高举过父亲的头顶,雨水敲打在伞盖上,啪啪作响。风雨中的父亲,在前面飞速地蹬着自行车,我蜷缩在他的身后,大大的伞盖和父亲宽阔的脊背,让我在寒冷中感受着父爱的温暖。 时至九十年代,我们各自成家,离开了父母,那时父亲已离休在家。我们便跌入了聚少离多的日子,电话成了每天沟通的纽带。短短的问候,诠释了所有的亲情。母亲去世后不久,父亲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行动不便。我与姐妹工作之余,轮流去看望。父亲总说,他一个人能行,督促我们安心工作。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突然接到父亲电话,说要来送泡菜。我说你行动不方便,还是我回家去取吧!没等说完,电话就挂断了。一个多小时后,父亲气喘吁吁地站在了家门口,手里拎着一大兜泡菜,说:“刚腌好的,再放几天就不好吃了。”想着父亲独自一人从西郊坐公交车赶到东郊,路途的颠簸和劳累,我内心非常难受。本想包顿饺子给他吃,可父亲为了不给我添忙,坐了一会儿,就执意要走。我再三挽留,他还是走了。送到大门口,望着父亲的背影,数月的病痛让他的脊背一下子弓了起来,缓慢挪动的双腿也似乎像注了铅一样沉重。这个曾经在我心中无数次让我骄傲、给我温暖的背影,如今看起来是那么的孤独和苍凉。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扑簌簌淌了下来。父亲的背影就这样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人生最大的遗恨莫过于岁月不能重来,逝去的亲人不能重现。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一年了,而在我的心中,深深烙印着父亲种种特写般的背影,有欢喜,有无奈……它们诉说着人生长河的酸甜苦辣和悲欣交集。 次女 刘迎 癸巳年立冬于檀园
水 龙 吟 癸巳冬月朔日,甚念堂考,昔时生之情景,历历如昨。 岁月易老,姿容难再,倍觉生之弥珍,寸阴可贵。 天赋春秋,尤当珍享。 红尘滚滚游走,数十春秋弗堪忆。严慈俱去,女无傅籍,何怙何恃?畴昔庭前,果红蔬绿,陶菊东篱。牖下闻笑语,兴寻声处,方知是,清梦里。 岁岁年年茔前,阴阳隔,幽冥途异。今复游春,再见花祎,音容何觅?绵绵缱绻,悠悠追念,斯生无住。欲倾言,讵罄世情,惟长奏安魂曲。 次女 刘迎 癸巳岁冬月朔日于檀园
五、其他文章
(一)老家档案 1、故里老家(江苏镇江丹徒高桥四方桥至德圩29号) 祖父 王椿圃(心宏),祖母 唐氏。 1)大伯父 王树棠,大伯母 ; 长女 王意华,长女婿 刘宁璋; 大外孙刘一尘,孙媳沈久;重外孙刘子京, 二外孙刘大为,孙媳马万祥;重外孙女刘严严。 长子 王意俊,大儿媳 何丽君; 长孙 王 坚,孙媳 吴 英;重孙 吴健平; 二孙 王 强,孙媳 张莉萍;重孙 王晓东 王欣猗; 三孙 王 勇,孙媳 赵根莉;重孙女 王文艳; 四孙 王 刚(早逝)。 二子 王意杰,二儿媳 张桂彦; 孙女 王 瑛,女婿 孙宗英; 重外孙女 孙 哲,重外孙婿 孙 博。 孙 王晓明,孙媳 彭明霞;重孙 王鹏飞。 2)二伯父 王竹铭,二伯母 陈蕴芳; 儿子 王意国,儿媳 陈桂兰; 孙女 王静,孙女婿 唐飞;重外孙 唐朝; 孙子 王慧,孙媳 陈芳;重孙 王宇浩。 女儿 王意文,女婿 陈开国; 外孙女 陈莹,外孙婿 韦文渊;重外孙韦笑; 外孙 陈钰,外孙媳 张静;重外孙女陈熙蕾。
2、故乡印象 清朝末年,高桥镇叫“顺江洲”,是镇江府丹徒县的一个乡。顺江洲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长江的入海口原在镇江东郊五峰山下。隋唐后入海口东移,这里才成了长江干道。江水中胶质状态的泥沙易沉积,因此这一带形成了几个沙洲,顺江洲是其中之一。顺江洲在明成化年间(1460年前后)露出江面,万历后开始有人定居,距镇江水路五十里。必须先摆渡到江南(现在的大港镇),然后走六十里的山间小路才能到达镇江。(长江在南京以下为自西向东流,但流至镇江,由于受到南北向的五峰山阻挡,水流做了个90度大转弯,变成由南向北流,到三江营后再转向东流。高桥镇在这段江的西边,所以习惯称这段江叫东江)。 顺江洲虽是小地方,可当年乾隆皇帝游圌山时,看到滚滚的长江之中,如嵌着一块碧绿的“翡翠”,立即游兴大发,一定要到顺江洲去看看。相传乾隆在顺江洲的四方桥街还作了一首诗:“四方桥,桥四方,四方桥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所以“顺江洲”和“四方桥”也就成了有名之地。 高桥镇河网密布,有无边的芦苇滩,野兔、野禽遍地都是,鱼和虾更是多得你不敢相信。谁家想吃鱼,只要将屋后水塘里的鱼串提起来,想捉几条就捉几条。农妇甚至用竹篮在水塘洗菜的坝头上也能捞到鱼。虾就更多了,洲上人一般用“扒虾网”捞虾,往往一扒子就够全家人吃一顿了。因为在这儿种庄稼不用人力灌溉,肥料也用得比其它地方少得多。高桥的田地的高度低于长江潮水期的江面,高桥人对涨落潮的时间了如指掌,什么“初三、初四早晚潮,十五、十六中午潮,二十二、三潮水上不了江滩。”等。 由于顺江洲物产富饶,清代镇江府和江对岸的扬州府一直争这块宝地。官司打了一百多年,一直打到江苏那儿。巡抚也断不了此案,最后巡抚想了个办法,让镇、扬两府的府尹骑马从各自的衙门出发,谁先到达顺江洲,顺江洲就属于先到之府。镇、扬两府的府尹们分别骑马,一从南,一从北,来到了顺江洲,在三、四圩碰了面。巡抚裁断以顺江洲的三、四圩为界,以南归镇江府的丹徒县,以北归扬州府的江都县。解放后行政区划调整时,高桥镇才全部划归镇江地区的丹徒县。 高桥镇,是因当地有一座拱形大桥,而得名,清末民初已有一定规模。地势低洼,土质肥腴,水源丰富,气候润湿,利于稻、麦、豆、棉的生长。然而在解放前,由于农田水系紊乱,河沟多达1500多条,弯曲淤积,潮水泛滥,涝荒频繁。即是无灾之年,农民也难温饱,成为严重的缺粮区。解放后,加固江堤,疏通河道,修建涵洞,大搞农田建设,使灾害大为减少,农作物增产,人民生产生活日益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高桥的皮毛皮革、化纤鞋服、仪表机械、塑料胶木等企业得以蓬勃发展,产品出口外销。 在高桥四方桥故乡,大伯王树棠及家人也陆续离开故里,去了外地。最后只有二伯王竹铭家的后嗣一直留守故园。其子王意国,在高桥镇供销社工作到退休,妻子陈桂兰在家园操持家务、农活。他们生有一儿一女,都已成家立业,孙子已上了中学。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故乡高桥镇四方桥村至德圩家园,承接着王家一脉的延续。
(二)舅家档案 1、舅家姨家(江苏省苏州市学士街129号) 外祖父 唐端叔,外祖母 吴畹兰。 1)大舅 唐 磊,大舅妈 俞霭珠; 儿子 唐小铭,儿媳 苏月华;孙子唐 侃。 2)二舅 唐阶平,二舅妈刘 方;有一义子。 3)姨妈 唐素鸾,姨夫 ;有二女。 2、舅家印象 唐端叔(1894—1942),江苏省苏州人,(《长宁区英烈志》记载,他是至1986年11月为止,属于长宁区发证的213位革命烈士英名录之一)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任新四军苏南四分区四方桥镇税务稽征员。一九四二年在江都顺江洲四方桥被驻镇日寇森川部队捕去。由于他在敌人面前始终保持了坚贞不屈的精神,敌人的一切办法遭到可耻的失败。他被禁狱整整八个月,一九四二年在江都顺江洲四方桥被日寇森川部队杀害。时年也只有46岁。(又载:唐端叔,男(1894—1943),江苏省苏州市人。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任新四军苏南四分区四方桥镇税务稽征员。一九四二年在江都县顺江洲四方桥镇被日寇逮捕,一九四三年二月牺牲。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史研究室) 在苏州横山烈士陵园,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展出的抗日战争时期五位苏州籍烈士,抗击日寇、奋勇作战的英勇事迹;其中“兄弟二烈士”就是介绍唐端叔烈士和唐绍成烈士事迹。 (唐绍成(1903—1941),江苏省苏州市人,唐端叔烈士之胞弟。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历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及苏北沿江地区苏南四分区财经报社等工作。一九四一年任职江、镇、扬经委会外交主任时,因赴江都李典镇开辟田赋工作,被国民党反动派韩德勤所属张济传部逮捕杀害,年仅38岁。) 吴畹兰(1891—1979),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和一些地方党组织,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陆续派遣中共党员以及组织进步青年到浙从事党的建设和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中共云和特别支部书记施平(施尔谊)、组织委员陈平(林辉),从丽水率领周佑年(中共党员)、吴畹兰(中共党员)等30名抗日救亡青年来到云和县城,任乡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以公开的职业作掩护,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秘密进行党的建设。解放后,从事街区和社会工作,历年均为苏州市人民代表。 唐 磊(1918—2009)祖籍江苏苏州,是唐端叔和吴畹兰的长子。1937年十九岁投笔从戎,投身革命队伍,加入共产党、新四军,参加了抗日战争。1946年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在上海市转为地方工作。任上海机电学院党委书记,直到离休。近九十高龄时,他还老当益壮,积极从事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去世后,把遗体捐献上海红十字会。 在上海新四军广场纪念碑新四军将士名单中:唐磊名列新四军第六师苏南名单的第274位。
(三)咸阳印象 王家自1940年落户陕西咸阳迄今已有70余年,这座古城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这里承载着这户人家太多太多的情感。他们也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人。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在九嵕山以南, 渭水以北。山南为阳,水北也为阳,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都之地,以及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重地。文化历史悠久,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然而20世纪以来展现在人们视线里的只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古老城池。当初40年代刚来到咸阳时,咸阳已经是破败不堪。四周是残缺的土城墙,城南流淌着一条黄涛翻滚的渭河。城中有几条土马路,街市十分萧条。城中有一座文庙,城西矗立着一座钟楼。城内的古迹还有安国寺、凤凰台、北极宫,城南有一座张飞庙,城东有个城隍庙。咸阳古渡在城东南渭河边,渡河可到对岸的河南街。 当时,咸阳没有供电,家家户户晚上都是点油灯。咸阳也没有供水设施,井水又苦又涩,只能由于洗涮。居民饮用基本全靠渭河水。有卖水者,担两桶浑浊的黄水沿街叫卖,五百元(即现在的5分钱)一担。居民购得,先要在水缸里放些明矾,待黄泥沉淀后才能饮用。即便如此,这条渭河也是咸阳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她养育了多少代的咸阳人啊!也同样养育了这户由长江边迁居到此的王姓人家。 他们一家从40年代到咸阳,先后在城里五次迁居:最早在学道门南城根的张家居住;解放前后移居仪凤南街凤凰台下的何家大院;50年代初又迁至西街两处居住过几年;直到50年代中后期,才定居在中山街(文革称“革命街”)161号院。在两间改造的门面房里,一直住到90年代初二老去逝。 他们和咸阳同呼吸共命运。伴随着她一起经风雨,历战火,迎解放,度岁月。从旧社会走到新社会,从建国初期走到改革开放。生活在咸阳,奉献在咸阳,生为咸阳人,死是咸阳鬼。 喜看今日之咸阳,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形成了能源建材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电子工业区、石油化工工业区、五陵塬文物风景旅游区、市区商贸中心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
(四)铜川印象 在上小学时,到了暑假妈妈就要带着孩子们乘坐火车,到爸爸工作的铜川银行去度假。一个月的假期,玩的十分愉快。铜川也在孩子心中留下了许多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 从咸阳到铜川,有好几百里的路程。乘坐火车需要三个多小时,要经过泾河、三原、阎良、韩城、宜君、宜古村、二十里铺等许多车站。铜川在咸阳北面,位于关中和陕北之间,是一座山城,主要出产煤炭。煤矿很多,运煤的汽车、火车,一天到晚跑个不停。使得城里的街道上和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灰黑的尘雾。几乎所有的屋顶都呈现出黑的颜色。 爸爸在铜川人民银行做行长工作。铜川城里只有一条弯曲不直的近东西方向的大街。从东到西有三里窑、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等名称。铜川人民银行在大街的中段,建筑在一个高台子上面,坐北朝南,北面靠山坡,南面向大街。从街上到银行大门,需要登上很陡很多的,以青砖砌起的几十级台阶。 从银行大门进去,两边是警卫室,有荷枪的警卫员值班看守。再往里面就是营业大厅,由一个很长的柜台把营业厅隔离为里外两部分。营业厅的后面是一个天井院,有厢房和上房。一边厢房是休息室或客厅,另一边厢房是广播室,上房是乒乓球活动室。在天井院东西两边有两个小门可以通过。 营业厅外面的两侧各有一个圆形拱门,东面拱门进去是职工食堂和开水灶;西拱门进去是职工宿舍区,有好几排红砖房屋南北排开。父亲的宿舍就在最北面一排。在宿舍区西面,有个木门和以土墙围起来的很大的场地。里面有个篮球场和跳高、跳远的沙坑及一处烧废币倒垃圾的土坑。场地南边围墙下的崖面有一排窑洞和几排平房,是银行的家属院。 平时孩子白天都在活动室打乒乓球,到西场地打篮球、羽毛球。球经常会掉到下面的家属院去,拣回来很麻烦。须从银行大门出去,由大街才能进入家属院,要绕一个很大的圈子才能把球捡回来。有时或在沙坑跳高、跳远,或在土坑拣没烧尽的废钱玩。 在银行里,孩子们也经常和大人一起玩。特别是有个叫“穆长娃”的警卫员,很爱逗孩子们玩,脾气也好。他常常搞一些小玩意或变个小戏法给孩子们看,孩子们也都很喜欢他,还能学会了一些小把戏。 铜川人民银行所在的大街路对面是影剧院。每天下午到晚上这里总是灯火通明,乐曲悠扬,是城里十分热闹的场所。前来看电影的、摆摊叫卖的、玩耍谝闲的、唱戏耍嘴的,大人小孩,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在铜川度假期间,几乎每天晚饭后就去影剧院门外玩耍和看热闹,常常玩到戏终人散为止。 大街往西约二里路,还有一个工人俱乐部。据说主要是修建给煤矿工人休闲活动和娱乐游玩的场所。那里也是挺热闹的,有球类比赛,有舞会,有节目,有各类游戏。由于路远些,只是偶然去玩玩。 父母在礼拜天有时会带孩子去影剧院看电影、看戏,也去俱乐部看文艺演出和球赛等。 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到铜川出差,特意去银行看了看。已经完全变了样,原来的高台已没有了,新的银行大楼临街而建。还专门去打听了一下当年那个警卫员“穆长娃”的行踪。银行的人说,他早已退休,现住在东街。到东街竟然还找到了他家。由于当时他出去了,只有老伴在家,问了几句没有久留就离开了。打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到过铜川。
(五) 一次难忘的兄弟QQ对话
公元2009年9月2日星期三晚,意超与弟意平QQ时, 发去一些父母生前遗墨,——
碧 海(意平)21:50:01 见诗文如见父母慈祥面,逢中秋洒热泪回忆从前。 父母在儿女欢茶饭香甜,双亲逝虽有家怎比当年。
WYC (意超)21:59:21 常思念老父母恩重如山,勤操持一家人幸福美满。 虽如今大树倾猢狲不散,众兄弟手足亲不减当年!
后 记
每个炎黄子孙都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亿万个小家庭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由每个家庭和每个炎黄子孙用勤劳与智慧,血汗和生命谱写而成的。 这个江苏镇江高桥四方桥至德圩的王姓家族,虽是中华百姓中的普通一员,但也有着和中华民族一样的历史。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在战乱年代及文革时期,也深受战祸侵害,外强凌辱以及政治风暴的席卷。连本家祠堂和族谱都尽遭毁灭,致使先祖的史迹已无从考究。这对于该王姓家族中,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乡背井,迁居陕西咸阳的一脉来说,更是莫大的悲哀。 事已至此,无法挽回。虽在异乡,作为王族后裔,有责任“亡羊补牢”。今力尽所能,把可以追溯的家族历史、人物、事件和经历,编写成这部《苏魂秦梦》。以此告慰先贤的在天之灵,也为后辈重开新篇。愿从今往后,薪火传递,世代延绵。 谨此。 公元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癸巳年冬月)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14.gif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16.jpg 母亲生前手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