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16|回复: 39
收起左侧

[诗风茶座] 斯言乱语【整理版,待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9-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斯言乱语
                                      ——中华诗歌变迁
一  语言的变迁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  贺新郎 读史】

  人是由古猿变来的,已经是人类的共识了。古猿毕竟是动物,它们语言很简单,可想而知,在人类早期,语言也是极为简单的。
  语言的进化过程是漫长的,最初不过是呀呀学语,有笑的声音,哭的声音,愤怒的声音,忧伤的声音,这些声音就是由早期原始人的语言。
  人和动物最早的分离是人学会了劳动,并且能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人与动物实质的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在此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
  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有情感交流,这迫使他们把声音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他们之间交流的需要。
  根据汉语的特点可知,最初的语音是以单音为主。逐渐发展为双音及多音语句。当人类意识脱离动物简单本能的时期,也正是人类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大约在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时期。
  中华地域博大,原始人种群多样,各地的原始人发出的声音并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据王力先生考证,现代的客家人还保留着古中原人的口音。
  今天人类已经步入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汉语本身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且融合了许多外来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北京话为主制定了汉语普通话方案,并在全国推广。时至今日,青年人几乎全部使用普通话。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9-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有七情六欲,并且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欲望,因此,语言是人类的至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9-13 19:15
  • 签到天数: 2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5-9-3 2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唐代的官话是闽南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文字的变迁
      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这是必然的规律。
      文字的起源还是与劳动分不开的,自从人类能劳动之后,就产生的劳动成果的分配和记录的需求。开始是对数字的记录,渐渐发展成对行为的记录。
      原始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他们的数字和行为呢?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1 结绳、2 刻木、3 筹码、4 扎标、5 刻画。不难看出,现代文字是由刻木和刻画发展来的。我国古代以竹简代书,与刻木有必然的联系。最终聪明的原始人选择了刻字,就是把实物简单地画下来。于是岩画文字产生了。中国的半坡人就把种种画符号刻在陶器上。这些应该视为最早的象形文字。所以中国人认为:“书画同源”。
      中国古代传说中,说是仓颉造根据鸟迹而发明汉字的,实际上是老百姓创造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中国古代甲骨文有可能是他收集整理再创造的。
      感谢先祖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这么好的文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集形,声,意于一体,无论你走到中国的哪个地方,尽管方言不同,如果用笔谈,都能顺畅地交流。外国人说汉字难学,那是他们笨。【曾经有个聪明的外国人说,他看到某一个汉字,他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中国是最早使用文字的国家之一。
      汉字的发展脉络为 刻画--甲骨文--金文--篆--隶--楷--简【行,草是速写体,不列入】
      从这里不难看出,文字的发展方向是由繁到简。文字是什么,我认为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当然是以简单,易记为最好。我特别支持简体字,我认为汉字还要再简化一次。【有一个时期,有学者提出用拼音来代替汉字,这种废典忘祖的做法本人极不赞成。】
      至于汉字书法,那是书法家的事。中国能有几个书法家。何况简体字同样能艺术地书法。
      近年来,诗坛上许多诗友以写繁体字为乐。好象会繁体字就证明他有学问。我不知道那些诗友在手写时是否真写繁体字。我自认为自己认得繁体字很多,但是对那些诗友诗中的繁体字还是认不胜认。从推广诗词的角度考虑,我建议诗友们发诗帖时,都用简体字。
      一些重大改革必须由政府部门大力坚持与推广,第一套简体字如果没有毛泽东,可能也是难以推行的。历来改革都要受到各方面的阻力。所谓“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是也。
      再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华国锋政权也搞了汉字第二次简化,但由于推广不力,加上保守派的竭力反对,最终还是流产了。
      这里顺便说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臭名昭著。在文化层面上讲,那是倒退。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秦始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的儒家死抱着周礼不放,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不采用非常手段是不能推动改革的。书同文,车同轨。这是秦始皇的功绩。我想按照当时的儒家观点,还要使用周的文字呢!而且全国各地还使用不同的文字,就象今天的大陆和台湾。一笑。真的,如果大陆和台湾一百年不统一,两岸的文字和语言的差距肯定还会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声的变迁
      声调是伴随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者认为上古没有声调,是完全错误的。只是上古时代由于文化落后,没有人专门研究声调,可以这样说,在上古时代没有声调理论。
      客观存在的声调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地方言来总结,尽管现代汉语有标准的理论声调,但各地方言是不遵守这些理论声调的。方言口语中的声调不外乎:轻-重-长-短-缓-急。其实这就是最原始的声调。
      声调理论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究了,一般认为有文字记载的声调理论始于南齐沈约所著的《四声谱》,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已经开始给汉字注音了,例如:材  音才。这是利用简单易认的汉字给复杂难认的字注音。这种注音虽然不注声调,但是采用同声调的字来注音,可见许慎已经研究了古代汉语的声调。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一书中写道:“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高音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各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短而促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我们一律称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沈约在继承和发展了上古声调理论,写出了《四声谱》,至此汉语就有了完整的四声理论,即:平,上,去,入四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才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于是有了现代的新四声。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原始人的声调应该偏向短,重,促。而现代人声调偏于长,轻,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9-19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诗是用来吟唱的,现在好像在戏曲里才能够听到吟诗的韵味,真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速客 发表于 2015-9-19 12:35
    以前的诗是用来吟唱的,现在好像在戏曲里才能够听到吟诗的韵味,真可惜。

    是的,古人说吟诗作对,吟时可调平仄声韵。诗与乐结合便于读者接受,也利于诗词的推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圣 发表于 2015-9-3 13:37
    据说,唐代的官话是闽南语!

    我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官方语言。唐人写诗,用韵不是那么统一,有些诗人用方言写诗也在情理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孙天天快乐 于 2015-10-7 08:47 编辑

    四  韵的变迁
      韵一般是指句尾押韵(即韵脚),而句尾压韵有压平声韵和仄声韵。可见这里的“韵”特指字音的尾音,也就是韵母。韵与诗歌和韵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韵也随着语言的变迁而变迁。不要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在这之前,三国时期魏人李登曾编著《声类》一书。可惜已亡佚。唐代,有孙愐著有《唐韵》一书。唐人写诗可能参照此书。
      在我国古代韵书史上,宋代的《广韵》(公元1011年)和《集韵》(公元1067年)算得上是两部重要的韵书。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自平水韵形成之后,诗人写诗基本用平水韵。
      其实在平水韵之后,韵书又有发展,元代有《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等韵书。
      明代有韵书《洪武正韵》,《韵略易通》。
      到了清代又有《音韵阐徵》,《词林正韵》。
      解放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诗韵新编》,一直到《中华新韵》。
      上面提到的韵书,很不全面,但是可以说明一点,韵书是一直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现在还要抱着平水韵不放呢?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韵必大行于诗词界。可喜的是,现代网络中已经有一大批诗人坚持用新韵创作诗词了。建议诗友们用《中华新韵》来写诗。
      赞新韵
      行舟平水已临冬,万物长眠待复兴。
      谁染诗园芳草绿,试看新韵作东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10-8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赞同楼主“在不久的将来,新韵必大行于诗词界。”的观点,这不是因为我自己使用新韵的缘故,而是新韵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我曾经把新华字典里的字根据韵母,按照平仄分为77韵,因其来源于新华字典,所以我戏称为“新华新韵”,假如撇去通韵部分,此韵会符合现在流行的所有新韵的要求,一通韵,又会有人认为是出韵了。我曾经把该韵与一位年过花甲的网友共享,最近路过,却发现竟有两千多个击点,真的让我非常意外,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了新韵正在慢慢地被人们所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速客 发表于 2015-10-8 01:57
    我赞同楼主“在不久的将来,新韵必大行于诗词界。”的观点,这不是因为我自己使用新韵的缘故,而是新 ...

    {:soso_e181:}{:soso_e160:}{:soso_e1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5-3-28 07:15
  • 签到天数: 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10-12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娓娓道来,很喜欢读,又收获不少知识……期待您的后续哦,素月问好,祝福秋天愉快!{: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0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月分辉 发表于 2015-10-12 05:57
    先生娓娓道来,很喜欢读,又收获不少知识……期待您的后续哦,素月问好,祝福秋天愉快!

    谢谢赏阅。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0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诗歌的变迁
      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诗歌。
      诗起源于歌,歌源大致有以下三支:
    1. 源于劳动号子。例如: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
            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
            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这首就带有劳动号子的痕迹。  
    2. 源于人的喜怒哀乐。例如:
            国风·周南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这首就带有哭歌的痕迹。
      3. 占卜祷告辞。例如:
            周颂·臣工之什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这首就带有祷告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是【诗经】,最早的一首诗是哪首呢。谁也搞不清,专家们从诗经里找出一首来。就是【关睢】,我在百度中搜出一首据说是更早的诗叫《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也有人认为最早的诗歌目前发现的是《击壤歌》。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通过比较《弹歌》应早于《击壤歌》。因为前者语言简单。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诗可应该是殷商甲骨文中的“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这与前面所说的不矛盾,因为前两首诗歌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10-26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地读诗经,似乎会觉得她不仅蕴含古体诗的基因,还会感觉到有近体诗,现代诗,歌曲的基因存在,因此我坚信,现代诗决不是泊来品,而是从古体诗这一源头发展过来的,一种本土的文学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速客 发表于 2015-10-26 08:10
    仔细地读诗经,似乎会觉得她不仅蕴含古体诗的基因,还会感觉到有近体诗,现代诗,歌曲的基因存在,因 ...

    先生新发现,可作一篇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所说的是有文字记载的诗。其实【诗经】里的诗几乎是民歌民谣。是【诗经】未出之前就存在的诗歌。文字是落后于语言的,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就有诗歌了,所以我说最早的诗歌谁也搞不清。当语言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就有诗歌,而这些诗歌只能靠先民们一代代的口授相传,我小时候,我的外婆就教我唱许多儿歌,这些儿歌在书本上是查不到的,这和先民们流传下来的诗歌是一个道理。那么【诗经】是不是最早记录的诗歌呢?这要看人们怎么理解了。我认为有文字史以前的岩画就包涵诗歌的。因为那时没有文字,如果记事只能画一个场面,这幅画就有着许多意思,难道其中就没有诗歌的意思吗?故岩画就是史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歌发展史上,先秦的诗歌除了【诗经】以外,就是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的【离骚】最为重要了。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并且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确为我国诗史之骄傲。【诗经】在上面已经讲过了,是来自民间,既然来自民间,那就是以口语写成的了,而【离骚】呢,这是由屈原一人写成的啊,那是文人写的文学作品,好难懂哦。其实不然,【离骚】也是口语写成的。只不过是那时的口语。屈原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当时的人听,大家都能懂,只是现代人看不懂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的意思现代人还看得懂。所谓不懂,是因为语言的变迁而造成的。
      屈原的诗中出现“山鬼”一词,“山鬼”就是野人。在我的诗中经常加进现代人的词汇,就有人不能接受,真是笑话。新社会应该有新意象。现代的物品,现代的词语应该进入诗内。这是诗词发展的必然结果。
      屈原写的诗叫楚辞,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屈原开创了一派“辞体诗”。另外屈原的《离骚》和《远游》是游仙诗的开山鼻祖。所以说屈原开启了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乐府诗歌的诞生,标明文人创作诗歌已经普及了。不过还是以民歌民谣为基础。许多汉乐府诗现在读来还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例如: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里除了田田一词外,就是现代口语了。《汉乐府》确立了两汉及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为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它与后来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这些诗歌在当时是能流行于民间的。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两汉时期,推崇赋文,诗人寥寥可数,诗人的作品也少。诗基本上还停留在歌的水平。直到后汉三国时期,出了个著名的诗人,那就是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曹操是歌向诗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推手。
          《谣俗词》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曹操的这首诗及《善哉行 其二》《善哉行 其三》就是后来古绝,也是五绝的雏形。他的两个儿子受其影响,都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诗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的《七步诗》五言四句,另一版本五言六句,《情诗》《野田黄雀行》五言十句,《杂诗》五言八句。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的《杂诗》五言十句,《钓竿行》五言六句,《燕歌行》基本上是最早的七言诗且不含兮字。这首《燕歌行》开七古之先河。后来的七律继承了此诗的七言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4-16 15:07 ,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