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收起左侧

[诗风茶座] 斯言乱语【整理版,待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曹操影响的建安七子,他们的贡献是把诗的格式固定下来形成了体,徐干(170年-217年),王粲(177--217),阮瑀(约165-212年),应玚(177-217)和刘桢(186年―217年)都写过同样格式的诗,即五言八句,其中刘桢写得最多,现举一例;
              《赠从弟》
            年代: 魏晋 作者: 刘桢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这种格式的诗被称为刘公干【即刘桢】体。有诗为证:
             学刘公干体
            朝代:南北朝
            作者:鲍照(约415年~466年)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晋朝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两位著名的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谢灵运(385年-433年),他们继承了建安诗风并发扬光大。在诗史上的贡献是开创了诗的两个流派,即:田园诗派和山水派。现各举一例:
           《归园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另外郭璞(pú)(276年—324年)将游仙诗发展成一个流派。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12-14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纵观晋前诗坛,足见楼主博学多才,令人羡慕。
         我是从基因的角度来看诗的发展和变化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结集的诗歌,在诗经里,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写作方法似乎囊括了现存的诗词曲赋的全部方法,这同生命的进化是因为基因进化的原理是一样的,人类和大猩猩的基因只有百分之二的差异,这微乎之微的百分之二,造就了人类和大猩猩的完全不相同。先贤们告诉我们,非韵文即散文,所以,韵是诗词大家族的共同标签,现在我们读诗经时往往会觉得韵感不强,那是因为时过境迁,人们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们诞生的那个年代,肯定是朗朗上口,韵感十足的。
           诗经的基本句式应该是整齐划一的四字句,这些规范整齐的特性,在后人们不停地努力变化,发展提高后,成为了诗联,诞生了律绝。“诗经”中有许多长短句共存的篇幅,这些长短句共存的基因,经过历代人们的努力,发展,成就了之后的词,赋,曲。”诗经“中还有段落清晰的篇章,譬如关雎,就是分成五段,这种段落分明的长短句的基因,慢慢地衍化出了现代诗来。
          就内容来看,诗经写的是事,物,情,理,四个方面。现在再来看我们依然活跃在眼下诗坛的,无论是古典诗词,现代诗,还是歌曲,辞赋,其内容还是记事,写物,叙情,说理,四个方面。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只不过各自的规则差异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速客 发表于 2015-12-14 06:30
    楼主纵观晋前诗坛,足见楼主博学多才,令人羡慕。
         我是从基因的角度来看诗的发展和变化的:“诗 ...

    支持。谢谢您辛苦点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史上又迎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尤其是诗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声律韵已经初具规模。涌现出大量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诗人。除了前面所说的诗人以外,最具影响力的应该就是沈约(441-513年)了。他对诗的声韵作了大量研究,撰《四声谱》一书,另外他在阅读前人创作的诗中,发现了对偶句,例如:
                诗经《采薇》中有: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两汉乐府《白头吟》  中有
        皑如山上雪,  皎若云间月。
        今日斗酒会,  明旦沟水头。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这样的对偶句在前面所说的诗人作品中比比皆是。沈约把这些对偶句以及他的声音理论都集中的运用在刘公干体中,写出了最初的
      格律诗----五律,现举一例:
                 《登北固楼诗》
                作者:沈约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
        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
      可以说这是一首五律,当时称为永明体。诗以至此,诗的黄金时代已经呼之欲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黄金时代就是泱泱大唐,如果说在通向中华民族诗词高峰的历程中,魏晋南北朝诗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那么大唐诗歌就是这座高峰。大唐是诗的国度,文人写诗,官员写诗,皇帝也写诗。就连普通老百姓也能来首打油诗。乐天吟诗,老妪能解是史实。而乐人则以诗谱曲,竞相传唱。从实用角度讲,以诗言情,以诗言志,以诗进谏,以诗记事,以诗自荐,以诗代信。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这期间出现了,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诗豪 刘禹锡; 诗魔 白居易; 诗鬼 李贺; 诗佛 王维; 诗囚 孟郊; 七绝圣手 王昌龄。就这些诗冠就足以说明诗峰之高。
      如果细心地去读这些人的作品,你会发现,其语言还是易懂的。有的诗句读给现代的老百姓听也还能明白一二。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一批诗人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绮丽辞藻,婉约诗歌之花随之而绽。我说这不是诗歌的主流。
      唐初诗人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的永明体,确立了格律诗,当时称为近体或格律体。与永明体不同的是,有了绝句、七律和词,【词的变迁另讲】
      七言律诗一般认为是产生于初唐高宗及武则天时代。这时期的诗人宋之问(约656 - 约712),沈佺期(约656 - 约715),杜审言(约645-约708),苏味道(648—705),崔融(653-706),李峤(644年-713年),韦元旦(生卒不详)等都写过七律。到底谁是第一人,不能确定。
      从诗作看,韦元旦存诗不多,但七言八句诗所占比例很大。而杜审言的诗,五言八句多。而且韦元旦多写的是应制诗。例如;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唐 · 韦元旦
        九重楼阁半山霞,四望韶阳春未赊。侍跸妍歌临灞涘,留觞艳舞出京华。
        危竿竞捧中街日,戏马争衔上苑花。景色欢娱长若此,承恩不醉不还家。
    不过一般认为,七律定型于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之中。如果这种说法是准确的,三人中杜审言年龄最大,也许第一首七律就是杜审言写的。因为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又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可这样说近体诗的确立是他们中间某几个人讨论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基本流派:
       1 山水田园诗
         以孟浩然(公元689年——公元740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为代表,继承陶渊明的思想,      以山水风光和闲适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2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岑参(约715-770年)、王昌龄(698年— 756年)、王之涣(688年—742年)为代      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后来的      豪放派就由此衍生】
       3 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772年—846年)、元稹(779年-831年)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          发”,言辞通俗流畅.
       4 韩孟派
         以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孟郊(751年—815年)、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等为代表。追求立意      奇绝,文字新巧。
      以上四派,花间婉约不在其列,但在晚唐悄然兴起,其代表人物有温庭筠)(约812 - 约866)、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和 杜牧(803年-852年)等。
      将盛唐诗歌推向巅峰的诗人也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一流派,他们就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701年-762年)和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非任何一个诗派所能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在唐后于质量上没有新的突破,但是词却异军突起。
      词和诗一样来自民间,在诗经里有句式一致和句式不一致的两种诗体,这些句式不一致的诗就是后来词的鼻祖。
      词有四种别称  1.曲子,曲子词。 2.长短句。 3.诗余。 4.乐府。
      1.说明词就是歌词。  2.说明词的句式不一致。 3.说明词不是正道的诗【早期的看法】。4.说明词与汉乐府有关,也     源于宫庭音乐。
      汉代有一首乐府民歌大家都熟悉。叫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如果有位音乐家把它谱曲,肯定能唱。如果文人按这里的平仄声韵来填一个歌,不也可以成为词吗?
      一般认为,词起于隋,成于唐,盛于宋。


      第一个把曲写得象词的人应该是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例:
            《上云乐 凤台曲》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萧衍
             小序题解古今乐录曰。上云乐七曲。梁武帝制。以代西曲。一曰凤台。二曰桐柏。三曰方丈。四曰方诸。五曰玉龟。六曰金丹。七曰金陵。
         凤台上。两悠悠。云之际。神光朝天极。华盖遏延州。羽衣昱耀。春吹去复留。
      如果说他的【上云乐】句式不固定而视为曲话,那么他写的七首【江南弄】就更接近词了。即:前三句是七言句,后四句是三言句,现录两首为例:
            《江南弄 采莲曲》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萧衍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江南弄 龙笛曲》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萧衍
        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镂竹眠玉床。婉爱寥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驻狂风。郁徘徊。
      精通声韵学的沈约写了四首六忆诗。现录如下:
            《六忆诗》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忆来时。灼灼上阶墀。勤勤叙别离。慊慊道相思。相看常不足。相见乃忘饥。
        忆坐时,点点罗帐前。或歌四五曲,或弄两三弦。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
        忆食时,临盘动容色。欲坐复羞坐,欲食复羞食。含哺如不饥,擎瓯似无力。
        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傍人见,娇羞在烛前。
      按理六忆应该是六首,大概有两首丢失了吧!
      曲和词的区别是;1 散曲的句子长短更为不齐——是个发展的趋势
                    2 散曲可加衬字
                    3 用韵较自由
                    4 不避子句的重复和重韵
      所以说萧衍和沈约写的是带有曲味的词,不能算真正的词,但却为后来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6-2-29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速客 于 2016-3-18 00:47 编辑

       先生辛苦了!
       当我读到邶风“击鼓”篇时,竟不由自主地想到,此篇以双音节为基调,独“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两句采用了一字豆。而双音节也是诗经的基本结构,这样在双音节的基调上加入一字豆,也许和词的起源有关,可以关联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3-18 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速客 发表于 2016-2-29 01:52
    先生辛苦了!
       当我读到邶风“击鼓”篇时,竟不由自主地想到,此篇以双音节为基调,独“从孙子仲,平 ...

    赞同,先生眼尖,能从众多诗中挖出特异的句式结构,难能可贵,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3-2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朝只有几十年,且处于动荡年代,诗人寥寥无几。但是昏君隋炀帝杨广却留下一首好诗:
             《春江花月夜二首》
            年代: 隋 作者: 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能受到此诗的启示。
      隋朝存诗最多的要算诗人江总,他写了九首《释奠诗应令》,这里首次中用了词牌中的“令”字。
             《释奠诗应令》
            年代: 隋 作者: 江总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师圣发蒙。尊儒启滞。
        若括资羽。如金待砺。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九首都是固定句式,但是韵还是不统一。另外有佚名作者一首小诗更接近词。现录于下:
           《舞曲歌辞·柘枝词》
          年代: 隋 作者:
        将军奉命即须行,塞外领强兵。
        闻道烽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
      这题中首次出现了“词”字。故学者们认为:词起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这两首从比较角度看与萧衍的《江南弄》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说词应该起于南北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唐诗人王勃(649—676)有《相和歌辞 江南弄》、《杂曲歌辞 秋夜长》;
             卢照邻(632—695)有《明月引 洞庭波兮鸿雁翔》《横吹曲辞》;
             宋之问(656—712)有《相和杂辞 江南曲》;......
      这些诗也不是真正的词,但都接近于词。从有文字记载且署名的词作来看,真正的词最早出现在盛唐时期的诗仙的诗集中。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有人说是后人伪托】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忆秦娥

           作者:李白 (唐代)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到底是不是李白写了第一首真正的词呢?这已经是个谜了,因为那时还有许多诗人写的诗词没有流传下来,而词为“诗余”,当时专业诗人写得少,那些怀才不遇,无钱出集的底层诗人兴许比李杜更早写出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喜的是在二十世纪,敦煌石窟被世人发现,这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在诗词方面也收获了宝藏——敦煌曲子词。其中记录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曲子词,里面就有定格的和当今词谱里一模一样的词牌。如:《菩萨蛮》、《西江月》《定风波》《浣溪沙》等,不过有些词体与后来定格的词略有不同。例如:鱼歌子 【敦煌曲子词】
          睹颜多。思梦误。花枝一见恨无路。声哽噎。泪如雨。见便不能移步。
          五陵儿。恋娇态女。莫阻两情从过与。畅平生。两风醋。若得丘山不负。
      还有敦煌曲子词《浣溪沙》词体,就是后来的《摊破浣溪沙》。
      敦煌石窟建于前秦,是为南北朝时期,这里的作品肯定包括那时期民间词人所写的词,故此我认为词起源于魏晋南北朝。
      我在浏览魏晋南北朝及初唐诗人大量作品中,发现有一类被称作“辞”的诗,“辞”从楚辞而来,但这些辞与楚辞又有区别,词可能就是由这个时期的词辞演化而来的,“辞”体诗可能是曲和词之间的过渡的诗歌体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以词而名的人应该是唐代著名词人(诗人)温庭筠(yún)(约812 - 约866),是花间派鼻祖。他写了大量的词作,词牌众多。现举名作一例: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朝代:唐代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与之齐名的还有韦庄(836年─910年),也是花间派代表词人。
      
      词至五代十国逐渐成熟并开始突破花间派。这时期最有影响的词人有冯延巳(903--960),李璟(916-961年8月12日),李煜(937年-978年)。三人中李煜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词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初期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始作慢词),张先(990年-1078年)和晏殊(991年-1055年)把花间词发展成婉约词。此派的重要词人有秦观(1049-1100)、李清照 (1084~约1155),(因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称“易安体”。)、还有后来的吴文英(约1200-约1260)等人。
      【婉约是指一种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由于宋代词人多用这种方式写作,故明代文人将其归纳为婉约派。其特点是:一   题材上以男女情事及伤春怨别为主。  二   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  三   结构缜密而绮丽,极具阴柔之美。婉约一词最早出处  《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这是大臣伍子胥揭穿越国阴谋的一段话中的节录。这里的婉约有委婉动听,曲意奉承的意思。在现实中有许多事是不能直接了当的表达。否则后果适得其反。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委婉地劝齐王纳谏了。他如果直言,齐王肯定难以接受。弄不好招致杀头之祸。在上古时代,男女之间表达爱情是直接的。后来社会男尊女悲,男女授受不亲。因此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就变得委婉含蓄了。后来诗人们把婉约用到诗词创作上。】
      继柳永、张先和晏殊之后中华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苏轼(1037-1101),被人誉为“诗神”、“词圣”。苏轼又一次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把词推到了巅峰时代,并开创了豪放一派,此派重要词人还有后来的张孝祥(1132年-1170年)和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1125年—1210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宋诗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其诗派还有:


    1 江西诗派【代表人黄庭坚(1045年-1105年)】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2 江湖派【代表人戴复古(1167年—?)】


    3 花间派(合为花间婉约派)


    4 格律派。
      宋代重要的诗人还有:王安石(1021年-1086)( 诗成“王荆公体”,并开豪放词之先声。)、梅尧臣(1002年—   1060年),苏舜钦(1008—1048),
      欧阳修(1007年-1072年)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过后无好诗,宋朝过后无好词,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元朝是蒙古人统治,对于汉文化有很大的压制,诗词创作处于自唐宋以来的最底谷,诗人屈指可数,较有名气的是元好问(1190—1257)、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和蒙古族诗人萨都剌(约1272-1355)。但是曲却一枝独秀。这与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所说的曲,不是乐曲,也不是戏曲。是一种可以入乐的韵文文学体裁。曲和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历来学者们都认为曲在词之后。例如梁扬教授在【曲的起源】中说道:“曲主要源于词,词是曲的父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持否定态度,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 在南朝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此时词还没有定形。
         2 我在前文中说;第一个把曲写得象词的人应该是梁武帝萧衍,而他在《上云乐 凤台曲》中写道:“小序题解古今        乐录曰。上云乐七曲。梁武帝制。以代西曲。”说明在他之前就有【西曲】
         3 词的早期名称就叫曲子,曲子词。后来才定名为词。如果先前没有曲,词名何来?

      为什么有“曲在词后”说法呢?一是他们没有系统研究中华诗歌的发展。二是曲的巅峰期在词后。因为元朝戏曲蓬勃兴起,这时的曲就随之而兴起了。因此我认为:曲与词本是兄弟,后来分家了,词在分家后首先登峰,而曲却停留在民间发展缓慢直到元代时才形成高峰。
      曲之所以形成高峰,是与戏曲的发展有关。把曲推向高峰的是元曲四大家:
         1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
         2 白朴(1226—约1306)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3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代表作是《汉宫秋》
         4 郑光祖(约公元1264年—?)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在历史上有所争论,是因为另一位著名的作家王实甫(生卒不详)未被列入。而他的名剧《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四大家。王实甫自成一家当之无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宋濂(1310—1381)与高启(1336-1373)在振兴诗文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高启被毛泽东称为明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848诗词,不为格律而写诗,颇具大唐诗人风范。其代表诗作《青丘子歌》继承李白、李贺诗歌特点,发挥丰富想象和夸张,以清高的节操,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继刘基、高启等人之后,明朝诗文出现了众多派别:
         1 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诗文平庸呆板,毫无生        气。  
         2 由“前(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首)后(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首)七子”倡导并实际参加的复古运动,主张“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
        3 归有光、唐顺之等主张为文不光要学习先秦两汉,也要学习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因称“唐宋派”。
         4 湖北公安人三袁(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强调文学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称为“公安派”。
         5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以古人为归,读书学古,力求深厚,在精神上达到古人的境界。
      总之他们争鸣也好,争吵也罢,明代诗词终不及唐宋。倒是明末爱国诗人使得明代诗词放出一些光芒。
      明代的戏曲作家较为出名的有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是《牡丹亭》;高濂(生卒不祥) 代表作有《玉簪记》、《节孝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清初有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杜濬(浚)、吴嘉纪、屈大均等人。贰臣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他们是从明朝诗歌纷争中走过来的,其中最杰出的两位是顾炎武和吴伟业。
      顾炎武(1613-1682):存诗400余首。其长篇歌行写得激昂慷慨、沉雄悲壮,以抒写强烈深沉的民族情感为主题,或直接抒写不忘国仇、力图恢复的怀抱,或写时事、哀悼为反清斗争而呕心沥血、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或借历史人物和事件寓现实情感。
      吴伟业(1609-1672):存诗约千首,他不但格律诗写得好,更擅长歌行体,亦有唐人风范,且自具特色。时人称之为“梅村体”。《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
      王士祯(1634年—1711年)以神韵诗倡导者的面目出现的。神韵说以佛家的空灵、道家的虚静为底蕴,崇尚清远、淡逸,并以类似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面目出现,符合广大士人的口味,因而大受欢迎。
      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朱彝尊(1629-1709)和陈维崧(1625-1682年)。“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其词境凄清哀婉,多幽怨之情。有晚唐《花间集》的风味。
      提到曹雪芹(约1715-约1763),自然会想到《红楼梦》,其实曹雪芹也是个诗人,他的诗随《红楼梦》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的诗风清新,不受格律束缚。但由于局限于小说情节,在思想上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可惜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没有留下自己的诗集。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1716-1797)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
      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他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隆三大家”。(另有学者认为“乾隆三大家”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桐城诗派” 和“桐城文派”构成了清代桐城文学“餛鹏”的双翼。“桐城诗派”发端于齐之鸾、方以智(1611—1671)和钱澄之(1612-1693)。确立于刘大櫆(1698~1780)、有姚范(1702—1771)和姚鼐(1731~1815)。至方东树(1772年—1851)发扬光大。桐城派多为枞阳人。
      “桐城诗派”推崇杜甫、韩愈、黄庭坚,唐宋兼宗。对明七子并不完全拒斥,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其他如龚自珍、赵翼,郑板桥和秋瑾等人也负有诗名。清末梁启超的“史诗”—《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是其“诗界革命”、“新意境”、“新语句”  理论的具体实践。方使清诗显出些生气。(也有人认为“诗界革命”巨子为黄遵宪,丘逢甲,其诗亦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中晚期直至清朝,文必恪守八股,诗必恪守格律。中国诗歌变成了中国诗词,我作了一般的统计,唐人诗歌非格律诗约占百分之五十,宋人诗歌非格律诗不足百分之三十,到了明代,非格律诗不到百分之十了,而清代呢?非格律诗只占百分之五左右了。由于语言的变迁,文言诗语和百姓语言隔绝了。特别是诗人写的诗词一般的识字人都看不懂,只有文人自己自我吟吟,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阻碍了诗歌的普及和发展。到了民国,文学界有识之士终于清醒了,倡导白话运动。诗歌界也赶上这时代潮流。著名学者胡适带头写了第一首白话新诗《蝴蝶》(写于1916年8月23日)。有资料显示:第一首白话新诗应是发表于1909年5月13日的《民呼日报》,诗题《元宝歌》,署名“大风”。说“大风”就是于右任。总之他们开了好头。
             两只蝴蝶
          【作者】 胡 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作为新诗,还不够成熟,但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胡先生还主张押韵。这是中国诗的传统。早期的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等写诗还继承中国诗歌的韵味,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一多主张诗要有整齐的节奏,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然后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以成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提出了“新格律诗”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华新诗发展的正确方向。
      后来有一批诗人主张解除古体诗歌的一切束缚,单学西方的诗。后来这样泊来品“自由诗”竟成了中国新诗的主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4-25 15:12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