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0|回复: 18
收起左侧

七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19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黄龙风景名胜区
蜿蜒巨蟒冲下山,
浃背汗流勇登攀。
满目霞阳无限好,
烟树彩池四千三。
   第一,二,四句皆为拗救句。
峰顶彩池高度四千三百米。


-=-=-=- 以下内容由 泰寿2006年12月19日 04:45pm 时添加 -=-=-=-
欢迎诸位老师和诗友们赐教。

-=-=-=- 以下内容由 泰寿2006年12月21日 10:28am 时添加 -=-=-=-
采桑子同学赐改如下:
蜿蜒巨蟒下高山,
浃背汗流奋勇攀。
满目霞阳无限好,
彩池烟树四千三。
[新韵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19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前半味白一点~~
结尾颇有意思,~~可知此语亦可入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12-19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同意竟日的看法。我写文字的时候,有时为了把浅白语写进去化了工夫却不讨好,像楼主末句这样来个“四千三”,却不觉得硌口,以为难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多谢两位老师惠顾,望多指教。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25 16:2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12-2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蜿蜒巨蟒冲下山,浃背汗流勇登攀。
    满目霞阳无限好,烟树彩池四千三。
      第一,二,四句皆为拗救句。
    峰顶彩池高度四千三百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下与登为对句互救,树与池为本句自救,不知这样理解对否,
    俺觉得不是很好闹明白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先生好,这地方回帖好难啊.总不让发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0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呵呵~~~四千三,个人以为不是很好理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谢两诗友赏。花语刻苦的学习精神真感人。
    第一句冲——平应仄;下——仄应平。[仄救平]
    第二句登[平]救汗[仄];四句池[平]救树[仄]。
    俺水平低,乱搞一气,出丑啦.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25 16:2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12-20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下面引用由泰寿2006/12/20 09:05pm 发表的内容:
    谢两诗友赏。花语刻苦的学习精神真感人。
    第一句冲——平应仄;下——仄应平。第二句登救汗;四句池救树。
    俺水平低,乱搞一气,出丑啦.
    是花雨笨笨,俺觉得既然学了就要学下去了,只是这拗真的不好闹明白,看来只有慢慢掌握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柳堂在 2006/12/20 09:44pm 第 1 次编辑]

    俺也乱说几句,望先生别怪。
    通常来说,绝句风格飘逸,不宜过多用拗句。
    拗句分单拗、双拗,自救和对句救。但自救多是,第一字拗第三字救,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对句救,如本诗“下”字,当在“勇”字处以平声救。当然,律诗中有出句尾三仄,对句尾三平的,这是较特殊的双拗法;还有如山谷:“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本来“共年谷”仄平仄是特拗句式,可不救,但山谷以“月”字救“年”字,不过月字是入声字,古又有以入代平之法,所以亦有讲究的。
    个人以为:出句可宽,对句即韵句当严,二四六分明较好。像“烟树彩池四千三”,实际可作“彩池烟树四千三”,就没必要作拗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1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无弦斋主在 2006/12/21 07:56am 第 1 次编辑]

    关于拗救问题,初学的朋友往往觉得复杂难记。我曾在《诗韵撷遗》上
    发过一帖。今复制如后,供参考。
                律诗平仄格式变格简便公式
         关于律诗(律、绝)平仄格律,如何变化,及如何拗救。有时说半天仍不易明。
    今据文史出版社《诗词格律简捷入门》,将其简便公式引录如下,供诗友们参考。
            [变 格]                 [基本格式]                 [变 格]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
    (平)平  平   仄   平  ----  平  平 (仄) 仄  平  ----  仄  平  平  仄  平
                                (平)平(平)仄  仄  ---- (平)平 仄  平  仄
                                (仄)仄  仄  平  平
         以上是五言的公式。不论基本格式是平起还是仄起,都可随之变化。
    七言按此类推,前面加两个符号,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二字不可变。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1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按我上帖公式看:
    蜿蜒巨蟒冲下山,浃背汗流勇登攀。
    本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头句“下”应平成仄,这是不可的,因全句成了孤平。
    既然头句“下”字不可变,也就无出对句互救,二句的
    第六字必须用仄字,用平声“登”不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1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蜿蜒巨蟒冲下山,按启功两仄夹一平即孤平,此句是孤平,但也有人有不同看法,用平仄平衡观点,本句有三平四仄,大体是平衡的,所以认为不是孤平。
    俺也跟贴一个说拗体的来:
    
     关于拗律,冯班云:“七言自梁、陈、沈、宋多有拗字,天宝以后乃如今格耳。”纪晓岚云:“此亦有定法,非随意换易也。饴山老人《声调谱》言之说矣。”
     考历代五七言律诗及各家诗论,拗体分单拗、双拗:
     一是“单拗”。如,杜甫:“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荣。”纪晓岚云:“此乃巴蜀,巴字不可易,以有字拗之耳”,“此单拗法。单拗者,本句三、四平仄互换也;惟用于出句,不用于对句。”他如,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曾茶山“僧窗各自占山色,处处熏炉茶一瓯”,毛泽东“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等等,俱是。
     二是“双拗”。如,杜甫“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虚谷评:“入字当平而仄,留字当仄而平。” 纪晓岚云:“此论双拗法是。”他如,贾浪仙“不觉入关晚,别来林木秋”,黄山谷“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等等,俱是。又,杜甫“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虚谷评:“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 纪晓岚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此种句式七言如:王维“草色全经细雨后,花枝欲动春风寒”,杜甫“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 拗律之出,便有拗救,拗救分以下三种方法:
     (1)本句自救。在该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地方,分别一、三用了仄声,则分别在第三、五字补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如,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字救竹字。又如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天字救恐字。不救则犯孤平。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也属于本句自救的一种。
     (2) 对句相救:本句没办法救,那就在对句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倒数第二、三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本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七言对句第三字,允许为仄声字。如,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字救上句之不字。又如,黄山谷“久立我有待,长吟君不来。”这种大拗句式,君字救上句,有“一平救三仄”之谓也;元遗山“长虹下饮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哀”、“残阳淡淡不肯下,流水溶溶何处归”,也是大拗句式,秋、何字分别救上句。至于七言六仄之拗者,则仅一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3) 半拗可救可不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第六字(倒数第二字)依旧保持平声。这种情况可救可不救,与前两种情况的严格性稍有不同。这种情况可不救,若救,救法跟(2)相同,也是分别在对句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换用一个平声字。如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半拗未救;“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自字拗,对句斑字救,属半拗已救。
     在实际写作中,许多时候是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的。如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无字既救本句寂字,亦救上句第三字。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无字亦是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 关于“平仄仄平仄平仄”,算拗句还是出律,看法不一。余曾举黄遵宪诗句“ 多少判官共吟味,按情难准佛兰西”认为是拗句,今阅清董文渙《聲調四譜》所说:“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若再拗首字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為‘仄平仄平仄’句,則拗極矣。而下句則斷斷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知是极拗,只不过下句有严格的规定。此种句式,郭芹纳《诗律》也有论说,并说对唐诗进行过抽样调查,所抽218首中有24首,占11%左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另,还有“吴体”:
    “吴体”之名,始见杜甫集中,《愁》诗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其诗云:“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 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此诗前三联皆对偶,一、四、六句是古调,二、三、五句是拗调,每联中古调、拗调参用,上下联不粘,是谓拗调变格。尾联上句仍用拗调,下句以平调作收,变而不失其所,此“吴体”所以为律诗,不能混入“古诗”也。
     黄山谷学杜,创“江西诗派”,亦喜作“吴体”。其《外集》第二卷有“吴体”,诗题云《二月丁卯喜雨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其诗云:“乘舆斋祭甘泉宫,遣使骏奔河岳中。谁与至尊分旰食,北门卧镇司徒公。微风不动天如醉,润物无声春有功。三十余年霖雨手,淹留河外作时丰。”此诗前半散行用拗调,第三句却不拗,后半用平调,第六句却拗“春”字,通首上下相粘,,全是律体,不用古调。与杜诗参用古调者迥然不同,而题目标明“吴体”。即此而观,可见“吴体”即是拗体,亦不必尽如杜诗之奇古。
     可见,“吴体”为变调拗体,欲学此体者,当以杜、黄二家之诗为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1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按启功观点,判是否孤平最简单的方法是:一句中有二平相连就不是孤平。因此,就是杜、黄之“吴体”,每句都至少有一处是二平相连的。
    另外,按王力观点,孤平只是说对句,出句即使只一个平声字也不叫孤平,他还举了“我宿五松下”为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1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柳堂兄教了不少知识,学习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哈哈,蓬雀引来凤凰啊。叩拜柳堂大师,此论一生受益。

    -=-=-=- 以下内容由 泰寿2006年12月21日 10:08am 时添加 -=-=-=-
    多谢桑子同学,改的很好。对于拗救,很懵啊,偶见花雨同学用之,我回帖似懂非懂,此拙诗抛砖引玉,竟光临重多凤凰,使我激动万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1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在杜集中也见过杜子此说,于格律一首知之甚少,当时只认为吴体是一种随手诗,就像的胡诌:P,经柳堂这么说,看来还不是这么回事:)学习一下。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25 16:2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12-2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花雨漫漫在 2006/12/21 08:23pm 第 1 次编辑]

    先收藏(拗救专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9 17:05 , Processed in 0.0872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