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76|回复: 41
收起左侧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2-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羊之羽在 2007/02/06 02:21pm 第 4 次编辑]


      诗如下:
    [color=#0000ff]
      云涌晚来天欲雪,隔墙咳嗽识孤僧。
      心神渐远平川暗,明灭谁归一盏灯?

      孤僧者,外人与?自指与?予以为,乃如“我”之“相”,“我”借孤僧而感,感而心神渐远,孤僧借“我”而彰,而似孤灯明灭于眼前。前人有“晚来天欲雪”句,此作中前冠“云涌”,然不觉堆迭。因此作整体神思已在第三句点明:心神渐远平川暗。此句为心境之外化。“云涌”者,落笔已入境中,此欲雪天气非如前人之温漾,而是提契,心思黯然也,无此二字,便清徐,不能匹于整体。此为增字之法,然增字固须笔力,否则不胜堆迭,徒见赘余。起句可谓之为诗境背景,以下数句皆契于此。
      次句“隔墙咳嗽识孤僧”,予初读之,稍觉“识”吃力,且意甚平。以予陋思数度之,终无可易,乃作罢。后再读,乃知“识”字许是作者有意为之,“隔墙”且“咳嗽”,人未尝见,但闻其羸病之声,非识而何?知其孤也。“咳嗽”虽亦是平易字,于此句中甚是豁目,知其一墙左右,两皆寂寂,作者乃不动声色,以彼言此,自在言外。“识”,揣度也,以此推彼,两相映衬。
      第三句“心神渐远”陡地于幕后出,由外及内,虽稍显刻直,予以为,此四句亦取景语,一则仍可由近景推及远境,一则以景代言,庶几可弥刻直之病乎?由此入得第四句之“明灭谁归一盏灯”,由叙而问,亦妥贴。若说第二句蓦画细致且不动声色,末句则是以问代答,虽不明言,亦知彼灯之明灭,乃映照此境之悠远,思之恍惚。于末句归得“亦我亦他”之境界,余味殊永。
      以为诗之境界有“我境”、“他境”、“亦我亦他境”三者,“我境”大抵以情语胜,以造境胜;“他境”则以景语胜,以蓦写胜;“亦我亦他境”则景情交融,言此亦言彼,一片诗心在玉壶,剔透自成小乾坤也。此作四句能跳荡开合,不直铺直叙,得疏宕之致。第三句虽稍显刻直,然亦得疏之致也——过于求工,四处玲珑,许是另一种刻意亦未可知。此可推及盛唐诸家,用语处时见疏砺,不假雕琢,以气驭也。中晚唐则精雕细磨,用字如镶金,反见狭促。虽然,亦不可以此为词之粗砺之托辞。“疏砺”乃不遐于工,“粗砺”则体气已然涣散,虽能工之亦不能救,此为有无整体之差异,境界之高下也。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color=#0000ff]
      半潭姿态意难描,影下黄昏化作魈。
      莫问秋山人去后,故园日落并红椒。

      此作特色有二:
      [color=#0000ff]遣字工,取境切。
    如次句“影下黄昏化作魈”,“影”,不言及具物,全由读者意会。唯其不言具物,乃于黄昏之时,幽人独立,其森寂可感焉,魈,山鬼。蓦状此时之森寂,心境浮凸微明也。状内衷可谓精切,若工笔,乃假于外物,不涉多余,攫“影”而入,蓦外则若写意,益可见此君笔下工夫。若为一般作手,恐怕“影”字前需着数字矣。此句之“下”亦工,以予度之,殆无可易,唯此字,“魈”乃可出之,况“魈”字不易为用。此为以实写虚之法也。第四句“故园日落并红椒”,著一“并”字,故园之“日落”与当下之“红椒”乃见其境,“红椒”者,香木之华也。予初以为“日落”不如“落日”,以“日”并“椒”,二景相合,以明其志也。因次句之“黄昏”,“落日”之为虚饰,始知予起初因一叶而障目矣。
      虽然,仅就末句而言,以为换字前后之差异值得一说:日落并红椒,乃“香木之华”于秋时与日同凋之意,遥承之次句森寂之境,近接第三句秋山人去之萧缈,见“惜芳之意”,隐明其志也。至如落日并红椒,当此际,日未尝下山,与“香木”相对,则有于一派萧瑟中明“持芳之志”,隐表其意也。再者,若使用“落日”,则与次句“魈”不甚匹,于整体色调协调有所失焉。此中隐约,诸君当可意会。于此益知,造境与蓦境之差异。虚实相生,由简朴入于深致,由眼前转至内心,一层逐次一层,如剥茧然,丝毫马虎不得。否则造之不成,反生痕迹。至若盘空巧夺前人字句者,于此更不可不知。
      [color=#0000ff]疏密合,神思远。此作四句:疏——密——疏——密。一开一合,笔意甚佳。景境则由一二句进递至三四句,笔法亦具错开之姿,由实入虚也。
      此作间架上疏密开合,用景取字皆可谓精切,得亦此亦彼之境。第三句既为转笔,复有振意之功,乃此诗间架之脊也。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山光云影大江长,麻雀两三穿叶黄。
      踏碎秋声人未见,余晖脉脉晚风凉。

      此作亦无一险字,诸境皆寻常所见,穿掇成句,联句成诗,随其目纵心驰,渐得其味矣。
      笔有所谓巨细相错,如此作一二句也。然启承接合之工不可不知。设若一二句之境对换,如此当否?需拈出第三句“踏碎”来审度焉。此二句若相置换,设想其境,初见三两麻雀穿梭黄叶,知秋至而雀犹自欣欣,遂骋目以远,或目接光影,大江方浩浩焉。止于此尚可。然拈出“踏碎”一句,便体气转捩甚矣——方思接大江之浩浩,顿回笔“踏碎秋声”而“人未见”,思幽笔细,痕迹出。若原字,因目接光影思及江之浩浩然,意绪铺排,起于发端,提契于后,复见麻雀穿于黄叶,蓦秋之细致,视界收,心绪亦收,再由此而至“踏碎秋声”,滑然无迹也。特摘此一端,乃可见作诗之时,笔随意转,丝毫不得强加调饰,否则,稍一粗疏,体气中断,斧痕即现矣。
      末句之“余晖脉脉晚风凉”,予亦喜此境也。予多用于晴明之意绪,而此作中则杳然有余音。因其“人未见”,益感风凉,如见幽人独立晚秋,此中意绪杳杳而无所止。
      此作擅在铺排之间,体气潜行不断,得见穿掇字句之功,动静、远近相合,不着一字言己,于言外见之,如一幅秋晚写意画,水墨氤氲处,人去云生时也。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江湾风紧一沙鸥,浪起云低柏树头。
      人在旅途别样冷,青霜淡淡下荆州。

      此作与《小径》仿佛,互有异同。
      同者,在间架。一二句皆以外境起兴,第三句感发,第四句蓦写。予以为此种亦为绝句间架常用之体式。四句亦可为:景——景——情——情。若此类体式,末句当发人所未发,如豹尾,挽力雄厚乃佳。若如此作之体式,末句则以余韵悠长为佳。然诗无定式,如,破空起句者。
      异者,在局部。上篇“说《小径》”中有言,第三句起承启之用,于诗作之体气乃中枢也,可以不炼于字句,不可不炼于体气。否则,气伤断,痕迹出矣。因绝句四句,回环空间甚窄,不若律体更可铺排敷衍,中间两联可并可进。于绝句言,一二句既出,第三句以进或转为上,若仍并而承之,无启之功用,末句则难处置。试看此作与《小径》之异,此作一二句笔力相当,为并也,不若《小径》之巨细相错。然首句之“风紧”“沙鸥”意像与旅途之况味更近,次句则于“浪起云低”隐约作伏而已。故予以为,此作于意当一二调置之,以“旅途”承“沙鸥”更为恰切。虽然,因其笔力为并,不调置亦可,无断伤之虞。
      至如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得涵融也。此亦为予之所喜。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踏过石桥入废园,一林残照问谁先?
      东风不管人心绪,吹透樱桃似去年。

      此作为《无题》,无题者,无意题之也。殆心事一缕,远近飘忽,似可感又似不可及,执其一端而书,至于笔下则意绪氤氲,缭绕如披雾,非真无字可题也。若《无题》,唐人李商隐名篇累累,冠绝千古,无数后人披心揽揆,发其幽微,莫衷一是。此《无题》之微妙处也。虽然,固须笔力有所至乃佳。
      至如此作次句“一林残照问谁先?”者,亦缥缈无着,每每读之,皆若有所得,予试析之。
      其一者,“一林残照”将收未收之际,睹境思旧,心事萧条,乃问之:吾心与此景,孰先黯然?
      其二者,诗人入废园,见残照,乃思旧,欲问旁人,然此际无人可问,唯有一林残照,默然无语。
      其三者,园之废与林之残照,二者皆惹诗人思旧,意绪惝怳,乃不知先问于园,或先问于林。
      其四者,非真欲问也,乃见景思旧,欲有所问,似又无所可问。

      凡此种种,思旧情怀,或问己,或问人,或问物,意绪无可着,似又可感焉。予以为,此四“问”之中,以其四为佳。虽然,此句结络奇特,诸君固可自会也。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更深雨后惑尘缘,余沥清晰不可眠。
      最恨鸡啼风又起,连山秋气到窗前。

      此作一大特点,以诸类声响摹状心境,如“余沥”、“鸡啼”、“风起”,宛如一阕夜雨过后至清晓的组曲,穿掇而成,渐次推衍,直至末句,景深陡开,笔致由密到疏,心神由近及远,则若交响矣。
      首句“惑尘缘”三字用字稍疏,次句之“余沥”,予未见于前,或乃作者另造之词,虽然,尤觉恰切,能状夜来寒雨过后之致也。“清晰”直叙感观,觉稍浮,以为“声声”亦可。第三句之“鸡啼风起”,知诗人一夜梦不成,醒厉至晓,因此,末句之“连山秋气到窗前”可知非仅为诗人主观感受,乃于清晓天色将开未开之际,推窗骋望远山,秋气正萧萧然,应于心绪不展,霎然如涌如荡,意绪由此深入,诗之神气舒展,挽二三句之密笔,令人亦为之神摇焉。
      于疏密言,此作四句次第以:疏——密——密——疏。以景境言,则次第以:近——近——近——远。前三句有若狭岸束急流,内中自相激也,至末句则如过平野,莽荡无边,其势欲与天相接矣。末句若非如此,累前三句通体以下,则体气局促。
      至如二三句,皆用密笔,且第三句乃承启句,若与第二句格局相似,诗作则如细腰,体气不能挺也。个中消息,乃须知“最恨”二字之承转也。就二三句之相似格局言,设若更改二字如下:
      更深雨后惑尘缘,余沥清晰不可眠。数声鸡啼风又起,连山秋气到窗前。
      如此之二三句格局相似,有承无启,体气不能挺。须知原作第三句虽为密笔,亦密中有疏也。此中细微之处,当可体会。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春江水暖六七鸭,踏破滩头细细沙。
      隔岸一林红遍了,依稀谁记故园花?

      所谓诗思有别裁者,如此作之末句也。此作一二句若用工笔,极细,又似无所思。至第三句,镜头陡地拉远,一个“红遍了”则隐伏其意也,末句出乃见诗之旨意。换作一般写来,此作则多半通体工笔,写为一首春江小品耳。此作诗思之别裁者,意谓笔有旁出,另造其意也,否则徒见春江不见人也。虽然,写为一小品亦未为患,然需防文字过于客观,感兴之意则杳然不可寻迹。
      引杜甫之《曲江二首》之一,其诗后二联有云:
    [color=#0000ff]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与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世人多赏“穿花”一联,谓其工巧,能状春色于眼前。若仅止于此,亦徒见工巧耳。有“传与”二句乃见感发之力,味则厚,不失于轻巧也。
      如此作亦然。诗中之“我”不在字面,则在行间,物与我相融互彰,此为诗之一法。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读罢旧词新煮茶,东风缱绻试樱花。
      闲云一片无人请,飘过青山落我家。

      此作特喜其三四句,有此等襟怀,予则顿显鄙陋不堪矣。记得内圣外王网友亦有一句:明窗付与清风管。此句襟怀亦佳。若作一类比,石头网友此句若王摩诘,既有绝出尘外之致,且笔致迂徐;内圣外王此句则若太白,风致高标出尘,而笔致则略显张扬。
      然予读此作,初以为有断伤之病,因三四襟怀高标,以为笔致迥出,以至前二句不能匹也。数读之后,方略知其味,不复觉其断伤。何者?次句“东风缱绻试樱花”,乃“无我”之笔,诗不言人,但言东风,一“试”字出,“缱绻”则活,字外之“我”已隐伏物外之趣也。由此三四出则妥帖。
      亦曾有网友以为“落”字换为“到”亦可,予以为不然。“到”字诚然可延得前句“请”之意,然“到”字言外之意乃是“人无意而云有意”也,再者,由于过于讲究承合,笔致也显得稍密,不如“落”字,此字言外之意则是“人无意且云亦无意”也,其间笔致亦疏,且与次句之东风“试”更合整体。于此可见,疏密不特于字句间,更关乎体气也。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山青雨后路途滑,隐隐白墙问哪家?
      世外东风别样媚,杏林深处见袈裟。

      初见此作,便想及白居易有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虽同样写的是寺中春色,但白居易重在单纯的寻觅春色,作者则重在“世外”,借寻春抒尘外情怀。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诗更见常人情致——惜春,作者的诗则泠然有欲脱尘俗出去的逸趣。
      此作四句都没有什么特别出奇出彩的地方,也就像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体清爽。但可贵之处也正在这里。无意于险中求,情致却在平浅中出,就像山间流水,随物赋形。
      再说说局部。起句“山青雨后路途滑”,若把“山青”换成“苔青”如何?这当中的味道就差了不少。虽然原作本就是“山青”,但从讨论诗写作的角度来看,觉得有必要说一说。说到诗的笔致,我常用疏密,这里也是如此。疏与密,既有文字面上的区别,也有意境上的区别。从字面上来说,密笔往往遣字纤工,意象密集。疏笔则相反,不求字工,有时甚至看起来颇为粗浅。于意境上来说,则需深一层体会,意境当然也由文字表现,但因其潜于文字的内里,需先有通篇把握才可进一步深究到意绪的走向,也包括意境的疏与密。从意境的角度来说,疏与密即宏与纤,疏者则宏,密者则纤。举个例子,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起头两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从字面上来说,李诗大多以疏见长,杜甫则时见密字。至如这首《月下独酌》也是其典型的文字风格,疏落不拘,洒然而来。但于意境而言,“花间”两句是密笔,“举杯”两句疏笔。其中的分别就在于诗人运其诗思的宏与纤。诗思飘洒、举重若轻者为宏,诗思凝止、举轻若重者为纤。
      再说回“山青”与“苔青”,言“山青”,首先视界宏阔,再者“路途滑”便可作臆测语,因逢雨后望山感而有所思,起为兴笔。若为“苔青”,视界凝止,只能作赋笔来用,诗思也随之窄促,与“隐隐白墙”便不能匹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心思满腹春潮起,梅雨时节送客行。
      两岸青山夹不住,水天接处一灯明。

      诗有顺笔和逆笔。顺笔,按因果、先后次第写来,逆笔相反。写诗倘若完全用顺笔,大抵读来但没有气势,记得前人有说过:作文如看山。需有起伏之势才更见好。
      就这首诗来说,就文势来说,本身也算是慰帖,并没有有意拗折而行的迹象。如同作者其他的作品一样,起句一般用疏笔。稍有不同之处在于,一句与二句是用逆笔。按正常次序则应该说:梅雨时节送客行,心思满腹春潮起。倘若这样次第写来,意思诚然还在,但文势却没有了。落笔一个“心思满腹”,虽然初觉这样太过粗疏,直接写及“心思”似有不妥。但另一面,反承了第二句,句中的“起”字便有了着重,更为主要的是,遥启第三句之“夹不住”,因为有了逆笔的势,“夹不住”才更见心思。
      至于末句,正如空谷兄所言,作者在诗中似首喜用“灯”的意象,而且也往往用得非常好。这里不直说船,但说灯,就把作者的寄挂的心思全凝在那盏渐远如豆的灯里了。这是借物言情,以为用得相当好。
      引一例,李白诗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句是疏笔,而这里的两句则是密笔。另外,就结句来说,李诗似乎字尽意也尽,而此作的“一灯明”则显得幽远。当然这只是于本句所有的意境来说。若于整体,李诗宏阔雄奇,如大川不入细流,字外的兴象需于整体通读来体会。而这首则幽微杳远,到了末句,则是细流将入大川,也可以从局部来体会。前人说唐诗虽不假工巧,其境自宏大。这种宏大不是来自局部经营,而是来自整体。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日照牵牛烂漫开,野村无事纸窗白。
      一声犬吠鸡飞起,小院谁家有客来。(新韵)

      对于这首诗,我想侧重论一下主观之笔与客观之笔。我在诗韵也不时见得一些文字,这些文字从表面上看起来,也与这首差不多,基本上笔笔摹景,但读来味道索淡如嚼蜡。这种文字的缺点在于作者写得太过客观、冷静,变得字中无“我”,字外也无“我”。一首丝毫不带作者主体意识的文字,在我看来是失败的。在这种文字里,作者本人没有对诸事物有所感发,读者也读不出来。我个人以为,主体意识对于文字、尤其是对于诗是非常重要的。说到这里,想起以前曾在《“熟”与“像”》中引用过苏东坡的“恶诗”论,苏东坡在论及恶诗的时候引用了徐凝的一首作品,我觉得很典型,这里也把苏子眼中的这首恶诗抄一下: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子评其为“尘陋”、“伪作”,并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作对比。个中境界高下,这里不想细说,而苏子的“伪作”之论在我看来甚是具眼。因为过于冷静客观便就显得伪了,当中有一种为诗而写诗的心态,而不是为志而写诗了。作诗的原由首先需有“志”,有所感才可下笔,无所感,或者感觉很浅淡,则不宜下笔。说回这首《小景(新韵)》,也就想重点说一下诗中之景致如何安排才能更好形成整体之中,融入诗人的主体意识。首句起笔摹景,算是客观之笔,虽然其中的“烂漫”算是着了些许主体色彩,但写的仍是牵牛花,到了次句“野村无事纸窗白”,因其字间结络,可解说成村中很静没什么能引起人注意的事,也可以说成字外的“我”在村中没什么事。在古典文字当中,经常省略主语,把主语提到文字外面由读者体会。对于我来说,愿意按照文字本身的意义来理解,也就是“野村(把它当成主语)无事”,一个“纸窗白”的素描,写得很是到位,虽然文中之“我”仍然没有浮出来,但一个“白”把野村无事补足之余,同时也把字外之“我”的无事隐隐寓于其中了。这时的“我”处于一种因静而有些许无赖的状态。前二句都算是静景,第三句“犬吠鸡飞”静中起动,有了变化,虽然如此,总前三句仍属客观之笔。与那种过于客观的文字不同的地方在于,诗人很好地把“我”藏在了文字背后,似隐似现,做到客观之中伏有主观。到了第四句,则是主观之笔,但写的又是“谁家小院”,而不是自家小院,猜的是“有客来”,这样就做到主观之中寓客观。
      这里的主观亦即主体意识。前人说的“有我”与“无我”,“有我”自不用说,“无我”并非真的无我,那个“我”只是藏到字的背面。所谓借景言情与景中寓情,这也是有差别的。前者既是言,便有较为明显的表达方式,后者则是隐寓其中,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客观,实则是将主体意识一丝一缕地绕进字里行间。作诗者,纯客观的文字应是一忌。或许有人说像王维的有些诗,都显得非常客观,但却觉得好,也就好在王维能把诗人的主体意识隐藏得很巧妙、幽微,亦即字外的兴象,字外的我。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隔窗隐隐大江声,雪落野村听古筝。
      云外青山山外客,无人识我早吹灯。(新韵)

      近体中的绝体,亦称截律,按通常的说法,绝体四句可从律中诸联随意组合。就律来说,中间两联由于对仗的原因,在文字安排上本身缺少变化,也就格外讲究诸如轻重、远近、大小的组合安排,以此形成错落的笔致。对于绝句,由于四句当中转圜空间甚窄,句与句之间的错落安排也就更加重要一些,否则,既流于呆板也就影响到作品的体气,轻者伤,重者断。
      对于这首,我也想侧重说一下诗的间架,或者宽泛地说是行文当中的结构。个人认为,这首作品在间架上稍有小疵,也在于一二句。此作四句的远近安排:远——近——远——近。当然,末句虽是近笔,却自有远境。但于间架来说,这样安排就少了些变化,于意而言,我个人认为,一二句应当对换,以近笔起头,末句合于近笔,另生远意,这样会更好一些。调换之后,第三句也得以衔第二句,启第四句。第一句也可起到提契后文作用。
      当然,在间架上诗亦有跳脱之笔,像原作这样,第三句便呈跳脱之势。另外一层,第一句破空而来,在意与境上都与后文有所脱,也就让人觉得前头似乎应该还有几句。否则,第三句跳是跳了,这个“客”却也来得突兀了,兀在跳出第二句,却又与第一句少了遥应。
      另外,这首又出现“灯”的意象,以为也用得非常好。看来作者对灯具有非常敏感的把握能力。关于作者运用“灯”的意象,末首还有一盏,可以在评到末首的时候做个总结。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晚来踱步最从容,吆喝一声江水空。
      惊起鹧鸪三四五,撞飞八九杏花红。

      在未选入的作品中,也有一首像这样的,大抵可以称之为数字诗。稍不同的是,另一首中用的均是“一”数,这里则是串数,一、三、四、五、八、九。前人有一首类似的数字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所引的这首,算是把数字用齐了,除了开头的“一去”稍稍点到人之外,其余纯是客观之笔,客观得似乎不带一丝情感到里面。但诗的妙处也在这里,全靠“一去”提契全诗,诸景穿掇便显出诗外之人的欣赏趣味来了。前人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风流即字外的感发,可以从品味的过程中得以体认。而最著名的掇景古典文字莫过于马致远的秋思,他则是在结末点醒前文。作者的这首亦不同,这里是即景,全靠“惊起”、“撞飞”来点醒,以策第二句的那声吆喝。没有这四字,那声吆喝便全无可着处,间架便有断的嫌疑。
      再从马致远的秋思与这首引申一下,可以发现,即便同样是掇景,也有实与虚的区别,秋思中的诸景可以说是虚景,是先有内,再借景形于外,诸景可以不是目前所得,却接得恰到好处。这首则是可以说是实景,是先有外,再有内。当中的感发次序不一样。也可见,诗笔可造景也可摹景,关键还是穿掇的工夫。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诗如下:
    [color=#0000ff]
      读罢家书心事动,山前缓步过长桥。
      转身自语波涛起,霜叶纷纷下晚潮。

      这首中的“转身自语”,以我个人的看法可再改,不直写人,写物可能会更好些。看到“叶纷纷”三字,想及李白的《夜渚牛渚》末句:枫叶落纷纷。李句有欲离之思,此句有欲融之势。作者善于遣物,诸物到了作者笔下似乎都带了灵性,能够很恰和地体现作者的心思,以为这很不容易。如波涛、晚潮,指同一物,可能有人会觉得笔头因此有些凝滞,我不这样看,遣字之间,善于动词很重要,像这里的“起”与“下”便是如此,同一物,延及二句当中,赖此二字托举,这波浪起伏之间,“动”了的心思也才跟着涨落。又因为延及二句十四字当中,才不显得节促,与整体迂徐的体气能够契合。迂徐,是作者诸作品中的一个主要特色,这首也不例外。驱遣同一事物入同一首诗中,手腕更需灵活。
      在文字铺排过程当中,如何把内中的心思化入,且是一丝一丝地化入,一层跟着一层,这关乎一首诗体气稳健与否。比如这首作品,首句直切契提之后,以下三句便渐次推衍。从“缓步过长桥”的淡,渐入“自语波涛起”的渐浓,再到“霜叶纷纷”的浓而远。虽然这三句总体为并,但在推衍的过程中总有变化,不致呆板。这也是手腕的工夫。
      绝体一般在第三句转,整体上为二句一折,像这种似乎可以称之为倒三角体,也有正三角体,即前三句并,末句收。正三角体,因在末句,因此收归难度更为大些。比如像山房网友近期写的一首咏项羽的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翔师作了大大的善事!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5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先谢谢了
    待后慢慢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5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嘿,也狠狠顶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羽先生費心了.
    喵慢慢唸著想著.
    受益良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羊兄好评,待有空细看,好好学习。
    感谢。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之虫评系列(更新至第十五)

    能有所帮助的话,于心甚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1 22:59 , Processed in 0.1678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