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70|回复: 39
收起左侧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4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负棺人在 2008/03/25 22:20 第 3 次编辑]


序:时值网络礼乐崩坏,群赋并起,此地瓜赋,乃仿网络著名二赋而来,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另有红白诗词话,饱食瓜后,聊供谈资。
◆地瓜赋
地瓜者,苕也。土地公公之物,其数为多,团团称之。发于吕宋,成于万历。全身是宝,竞展风姿。曰红薯,曰白薯,曰山药,曰地瓜。从来农民必争地,自古儿童喜欢它。其色若何?红里透白;其质若何?盈堪一握;其味若何?爽嘎巴脆;其态若何?球走大锅。生时如玉环丰满,熟时若木兰贴黄。圆滚滚,肉多多,香喷喷,爽歪歪。夺馋客魂魄,发地瓜威名。俯我李大嘴,吻尔地瓜来,一如羊入虎,又似佛跳墙。除却一身饥风馋雨,投入万丈苕大瓜香。深咬,浅尝,陶醉,哦也......
◆红白诗词话
●红薯篇
001
太白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自是发思古之清壮,由于其言语带入历史沧桑感,投入特定环境背景,使寥寥数语,迸发出非同凡响的效果。其谋篇布局,遣词炼意之精到,令人叹服。如同地瓜要在肥沃的地里才有好收成,扔到阴沟里,鬼都不会吃它。
002
柳景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词,感情直露,用词不避,离别情绪,跃然纸上。为词人身历其事,不加思索,从心里而发,是故真诚感人,自不可同我等“执手相看地瓜,无语要吃”之境。
003
读宋词,掩卷而长慨,弃疾“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道破天机,不论是古是今,词人也,最忌名实已分也,明无此事非生造也,明无感慨非写也,此等强为笔,先落下乘,甚是可惜。如妻妾满群却羡梅妻鹤子,如大嚼山珍海味,偏说在吃地瓜一般。
004
没有人会长年累月死死啃住地瓜不放,总会变着法儿吃些东西,但可惜的是,对待诗词上,思维定势者不少。如言菊必陶令,言梅必和靖,言酒必杜康,诸如此等,把自己原本活泼的思维死死困在地瓜田了。浑忘了外头还有广阔天地,禅家曰:死水不养龙。 更别提养地瓜。
005
对一些本身不爱写东西却爱尖锐苛刻的诗词评论家们,我很想给他们一个建议:并不是你们吃过地瓜就懂得如何种地瓜的。会欣赏诗词是一回事,会写诗词是另一回事。但如果会写诗词后再会欣赏,那就是更高层次的修为。就会更加体会到作诗作词的不易之处,言词才能更加慎重,客观,独到。
00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类歪理误了不少人,会吟有啥用呢?还是不会写,不会欣赏。我把烤熟的地瓜扔给猪狗,它们也会吟几句,但这没用。这个比喻是个假设,当然,它很愤青,所以请勿对号入瓜。
007
夫宋词也,法无定法,上下二片,先情再景,先景再情,或情景交融,只要方法得当,才力独到,无可无不可。如地瓜者,上午你要煮地瓜粥,下午你要烤地瓜干,或颠倒过来,都随便你了。若上下片皆言情,或言景,单调乏味,你愿意,地瓜都不会愿意的。
008
叶燮先生在诗话中提到胆识才力并具,缺一不可,眼光独到。确实,看诗词的潜意识,其实等于看个性艺术,无个性,就没有什么看头。学习王羲之书法,就算写得和王一样好,那还不如干脆看王的真迹?由此可见创新意识的重要。如果无此意识,就不能进步。我们就永远只能吃白心地瓜,而吃不到更优异的红心地瓜。
009
古人词话云:“学东坡词而无东坡之旷达者,是喜东坡,但止东坡肉耳”。笑过之后却令人深思,古人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那就是人的素养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态度和成果,这是很朴素的真理,属于“功夫在词外”的范畴。若地瓜骄视百果,徒增笑耳。

○白薯篇
注:此篇主要以修改以前的拙作而成,与红薯篇相应。
001
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运用“视错觉”(镜花水月)以及“通感”(好风碎竹声如雪)的手法,这绝非偶然现象,当许多文学爱好者都在进行相同的文学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朝更高的方向去发展创作,因为他们已经不满足原有的成就,或者说在心里已经厌恶千篇一律的雷同手法,而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也称思维惯性)的写法就这样不谋而合的流传。“视错觉”的写法是利用光和影的折射把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变成合理的事物,这方面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举,常常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新鲜感觉;而“通感”的手法就更妙,利用五官的真实感受换位从而获得另一种相对奇妙的感受,这二者,要通过深品才能领悟其中绝妙。
002
常听某些人说“不以律害意”或“不以律束缚思路”,这真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如果把诗词比作游泳,那么格律就是其中必要的游泳技巧,从不掌握相关的技巧却能游泳,这不是讽刺和自欺欺人又是什么?毫不客气的说:像这种纸上谈兵之流若真的下深水,只能淹死,毕竟理论总是要通过实践的。玩诗词掌握相关的格律并不是要以此为事业,而是这些都是必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能大致了解诗词的源流,以及相关的概念,这有助于诗词创作,赏析。反过来说,如果走到了极端反面,认为时时刻刻讲究“律”就是正宗,以致有时到了不得不破的时候(比如灵感忽现构思出了好句,但不合律)也还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也是一种悲哀。
003
逻辑心理学曾经指出:人通常习惯用不同的标准对人对已,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我们可以简称它为双重标准,而这种双重标准在一些所谓的“评论家”手里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表现为:常批评一种自己也常犯的错误,但不认为自己是错的,认为别人犯才是错的,自己是对的(通常这种毛病在某些“评论权威”被别人也如此评论时表现突出)。这是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心理意识的放大,因为只要学会逆向思维就知道,任何现象都有正反两面,正推理思维固然可以知道他人的错误现象和本质,但反推理思维却也很重要,可以反省和对照自己究竟有没有失误?因为没有理由他人会犯的错误自己绝对不会犯。评论家只有知道了这个重要规律之后,在评论他人之时才会客观公正,心态才会平和,交流才能诚恳,就会认真倾听被评者的信息反馈,从而看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失误评论。
004
在创作过程中你的思路也许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但我建议还是培养自己的思路如流水,因为你的创作必定有个主题方向,这就像流水,终点都是归入大海。而天马行空却是不可预测,也不易驾驭的,这无疑会增加你的创作难度,并不是说天马行空的思维完全不可取,只是创作过程中应该学会权衡利弊,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005
月的代称有多少:碧华、桂华、清光、冰轮、银盘、素娥、玉魄什么的据说不下二十多种,当然,这是极个别现象,一般事物也许没那么多代称。运用代称有什么好处?避免遣词用句重复外加新鲜感,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例:羊角(风)VS鹅毛(雪),其不说本字,直接以代称属对,巧思立见,灵活运用代称,往往能收到奇效,当然,前提是能掌握和理解。
006
七言句通常的节奏为二二三式,而在第二、第四两字之后略作停顿。如思亲--泪落--吴江冷属此类。也有作一六、二五、三四、四三、五二、三二二、三三一、四二一等节奏者,节奏与音乐旋律一般,都是富于变化的,有变化的节奏方才动听,才收抑扬顿挫之效。若节奏单一,呈单元化格局的话必然枯燥无味,所以应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使诗词更有活泼泼地生命力。
007
旧的落叶飘到地上,新的落叶又继续飘下来,在地上堆积成厚厚的一层,全都腐烂变成养料渗入泥土到树的根部,到来年春天树又长出新叶,然后到秋天又完成一个轮回。一开始练笔写东西的时候也是这样,漫无头绪,写了很多所谓的作品,过了很久再回头看,就会发现它们不足之处,像开始腐烂的树叶。但值得庆幸的是,你练笔的时间没有白费,创作经验已慢慢积累在心中,然后再来个轮回,不断追求更新的境界。
008
有一次我在做梦,梦见我在转着石磨,我转了很久,自以为磨出了许多东西,结果一看磨槽边却是空空如也。于是当时就想,怎么可能呢?我转了这么久,怎么会没有结果?后来突然间看到,虽然我转了很久,可是我并没有在磨眼中放入要磨的东西(比如米),所以我只是在作无用功。梦醒了我在反思以前:长久不变的遣词造句,在思想内容上并无新意的作品,原来只是在转空磨。
009
有时听着凯文蒂恩的钢琴曲,往往就很容易沉浸到其中那优美宁静的境界中去,充分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如果听着他的钢琴曲再看古人的韵词,往往也能发现其平仄与四声的配合运用也是很和谐的,除了讲究用词本身特有的语音美感外,还注意字义所引发的空间想像美,既然不能亲眼看到,那就通过字义传给读者以想像来弥补,确是高明。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30 14:1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24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负棺大人的地瓜大餐~~~~咳,俺占个沙发慢慢吃~~~
    文字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地瓜从种到长到收到烹饪到吃甚至到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让人忽然间领悟到原来小小的地瓜上也有如此广袤的天地,真是天高任鸟飞,地阔凭瓜长~~~
    诗词话我仔细的读了,受益颇多,推荐来大家交流~~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别的我不知,只知地瓜还可以酿酒的!酿的酒还很不错的!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5-18 20:57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2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這樣的地瓜, 多多益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抢一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欣赏好诗话。祝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喜欢!已经细读了.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11 17:34
  • 签到天数: 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3-2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嘎嘎
    词话,小糊涂珍惜的紧。看了无数遍总想吸收消化。
    和同道言起负琯人兄,总表:在词上寻找出路的精神,可说拜之五体投地了。
    说别的,吃还好。前几日食友雅聚方提及薯类。
    兄“苕”嘎嘎~~~可谓差了。
    红苕~~方言也。特定地瓜。
    单苕~~就食品:山药。再原产:南美。
    嘎嘎~~馋呀~~为回帖子,想半日又特意问朋友地瓜菜如何做?
    除拔丝外,好像别无方法。中西餐就是做摆盘之用,也要快菜。因淀粉多及糖高,锈色生的快。
    地瓜秧~~倒是菜好多:)
    小糊涂有年种地瓜,多讥笑,地瓜开花?收成后他们才释然。
    福建产量好吗?嘎嘎~~天天送人~~小糊涂怕负琯人兄送赝货,凉薯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地瓜嫩藤可以剥皮与肉爆炒,剥皮麻烦是麻烦,但味道很好,鲜嫩爽脆。地瓜也可以切丁与排骨油炸,当作油炸排骨的料头,效果胜过土豆。
    地瓜又名山药,山芋,是我从百度上搜索来的,具体我也不知。福建连城的红心地瓜质量很好,当地的地瓜干出口,我这边全是平常白心的。

    感谢糊涂兄的欣赏,不过我更希望,有更多的唐宋诗友可以参与这类交流讨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没有人会长年累月死死啃住地瓜不放,总会变着法儿吃些东西,但可惜的是,对待诗词上,思维定势者不少。如言菊必陶令,言梅必和靖,言酒必杜康,诸如此等,把自己原本活泼的思维死死困在地瓜田了。浑忘了外头还有广阔天地,禅家曰:死水不养龙。 更别提养地瓜。
    汗一个!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30 14:1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26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005
    月的代称有多少:碧华、桂华、清光、冰轮、银盘、素娥、玉魄什么的据说不下二十多种,当然,这是极个别现象,一般事物也许没那么多代称。运用代称有什么好处?避免遣词用句重复外加新鲜感,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例:羊角(风)VS鹅毛(雪),其不说本字,直接以代称属对,巧思立见,灵活运用代称,往往能收到奇效,当然,前提是能掌握和理解。
    ——看到这一段,忽然想起了人间词话中有“词忌用替代字”,认为如此“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认为用替代字“其意欲避鄙俗,而不知转成涂饰,亦非确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类歪理误了不少人,会吟有啥用呢?还是不会写,不会欣赏。我把烤熟的地瓜扔给猪狗,它们也会吟几句,但这没用。这个比喻是个假设,当然,它很愤青,所以请勿对号入瓜。
    吟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有咏,读,叹,哦,呻之意,吟前加个会字就不是单指会咏读了,应该是欣赏鉴赏品赏之意了.况且能熟读唐诗三百首,对诗词文章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是有极大的帮助这一点,自古到今都是不争得事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复新竹:运用代称的前提是灵活运用,并且能掌握,并不是随便用的。举个浅例,就像是压轴戏也不是随便出的:) 否则就像王静安所说的了。
    复居然居:我这段话,是针对一些运用此句为自己辩护的人,何况那一段话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只要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写也会吟了”潜在台词一目了然。和时下流行的“虽然没吃过猪肉但也看过猪走路”一般,孰不知这二者是两种概念,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在诗词中写出新的东西(新形式,新意象等),我还是很赞成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7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福建的地瓜,不敢恭维,挽香深有体会~~~~
    负教主的地瓜应是转基因作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30 14:1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003
    读宋词,掩卷而长慨,弃疾“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道破天机,不论是古是今,词人也,最忌名实已分也,明无此事非生造也,明无感慨非写也,此等强为笔,先落下乘,甚是可惜。
    很赞同~~~
    竹子认为棺人也许该把后面那句也加上,弃疾道破天机的何止“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呢,“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则道出了词之蕴藉婉美,空灵不尽之境界,应可视为词之上乘境界~~
    无愁而强言 无情而强为 下乘
    有愁而直言 有情而直陈 中乘
    浓愁而不言 深情而不露 上乘
    词之境界愈高,语愈淡而伤愈重情愈沉,心中血泪何需血泪流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人如果每天有;人生若只是初见的心情,便云淡风轻暮挽香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8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有時很難說一定要隱或一定要揚.  情字, 何止千萬象.  說到底, 寫字的,永遠也寫不盡化不透.  我們唯一可做的是用適當的手法適當的詞彙在適當的時候或喧染或留白,或輕或重,盡可能還它個本色,期個心動.  
    許多作者容易把"還它本色"和"期個心動"的關係顛倒.  
    寫之時,心裏有意無意先想著讀者會有什麼反應,該有什麼反應,希望能有什麼反應,繼而詞生... ...如此寫, 便是造作.  再真的情都已先死個乾淨了.  
    "人者心之器"... ... 人尚如此,何況人寫的字.  寫詞的人當傾盡所學,為心而用. 好作品不是詞來就人, 而是人去就詞.  該張揚的時候,它自然會張揚,你攔也攔不住; 反之亦然.  
    "出色為本色, 極煉而不煉"... ... 每次見到,都會想到佛家的"山水".  若未曾參透"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又怎可悟得"山是山水是水".  
    "還它本色"是修行, "期個心動"不過順帶.  
    有些詞是草,一層薄土為根,種時容易,可多少年過去了, 也就這樣.
    有些詞是樹,看似遺世,卻兀自百千年地下深紮.     
    草者, 天鵝絨狗尾巴, 橫豎一些單薄.
    樹者, 銀杏紅梅金楓綠柏,長多高就埋多深.
    土者, 學識才德歷練修行,看不見的才是真用力處.
    有時很難說一定要隱或一定要揚.  但,喵淺見覺得張揚也好內斂也罷, 若不能讓情從字後去到心間,一切是空.     
    囉嗦了.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无愁而强言 无情而强为 下乘
    有愁而直言 有情而直陈 中乘
    浓愁而不言 深情而不露 上乘
    词之境界愈高,语愈淡而伤愈重情愈沉,心中血泪何需血泪流之~~
    正如楼主所言“夫宋词也,法无定法,上下二片,先情再景,先景再情,或情景交融,只要方法得当,才力独到,无可无不可。如地瓜者,上午你要煮地瓜粥,下午你要烤地瓜干,或颠倒过来,都随便你了。若上下片皆言情,或言景,单调乏味,你愿意,地瓜都不会愿意的”。
    蜻蜓觉得有些“有愁而直言 有情而直陈”者亦为上乘(如韦庄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竹斑的划分倒有些绝对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2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赋兼红白诗词话

    粗粗看过两遍,实在没时间细读,待后有时再进一步学习。
    此帖的精神我十分赞成。
    尤其,1、重视格律,又不为律所囿和束缚,首以诗、词意为要,切不可以律害意;
    2、作诗作词总也要与时俱进。最忌一切以古人为仿效,跟着前人脚印,一步一趋,
    古人没有用过的字、词,今人就不能用。时代发展了,语汇必然更大大丰富了,
    字语的内涵也必然扩大和深化了。艺术观点比之古人也大大发展、深化了。
    若还总是抱着陈旧的一套不变,仍然嚼着前人嚼过的馍。也实在太可悲了。
    唐人若总是按着六朝的路走,那有唐诗的辉煌?宋人若总是按着唐人的路走,
    那有宋词的兴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4 03:45 , Processed in 0.1728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