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1|回复: 1
收起左侧

以前一篇论词起源的拙文,发出大家指教一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4-1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断句的,可是据传,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却把他读成这样: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而,使这28个字意境大变,众所周知,对宋词的起源这个问题,词起源于唐朝中期几成定论,有传说中李白所作的两首〈菩萨蛮〉为证,我认为从翡钰列传里提到的这个事来看,暂且不论其真假,确切的说,词是起源于唐天宝年间。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正是作于天宝前期,王之涣本人也是天宝中最为出名的几个诗人。而韩翃虽然生卒年不详,但是从他天宝末年中进士这一点来看,他应生于唐朝太极年间。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但是他的成名大部分都已经是他死之后的事了,所以韩翃最活跃的时期,不是大历年间,而是天宝年间,因此,他若真的解读过这首凉州词,也应是天宝年间的事了。而以我之见,韩翃虽然少负才名,但是不大可能有这种开天辟地第一人将诗读成词的人,所以我认为在他以前,至少有一少部分文人进行这种不同于诗的词体的创作。而另一方面,如果大家将这首凉州词分别按绝句和词来读的话,宛然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按词来读,却是哀婉回肠,按绝句来读却是洒脱,这也是词作早期风格多为婉约的一种体现,反过来说,甚至可有猜测,凉州词这个被唐朝颇多诗人吟咏的诗题很有可能是最早的词牌。但是由于写这些词的诗人大多在诗上的成就被世人所景仰,而此词的格式也恰好为28字,与绝句的字数相同,就以诡传诡的被世人当成诗来传诵。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李白最活跃的时间也恰好是天宝年间,具体为天宝后期,经过数年的发展,词这种新的文体,是否也进入了大多数文人的眼里,同时也发展出了更多的词牌如李白写的菩萨蛮等呢?这也是不能断然否认的。而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大家知道,玄宗是一个重情之人,文由情生,特别是词这种以情为主题的文体,那么,会不会玄宗也在客观上对词的发展起了作用呢。特别是,玄宗一天在夜里赏月的时候命李白进献《清平调》三章,而我们知道词里有一个很相近的词牌名为清平乐,这又至少能说明,当时一些诗的变体已然引起了皇室贵族的注意,从而为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加速度。
       另外,古代行文是不加标点的,而且是竖行,所以世人把它读成七绝也并非无可能。但是我又仔细想了想,发现尚有二处矛盾。其中一个矛盾出自大家所熟悉的旗亭画壁的典故,为了方便解释,我抄录在下:
      开元中,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会燕,三人因避席隈映,拥炉以观焉。俄而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胜。”初讴昌龄诗,次讴适诗。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云云,因大谐笑。诸伶诣问,语其事。乃竞拜,乞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  
     大意是:在唐代开元中,三个齐名的大诗人王之涣、王昌龄与高适非常要好。有一天天寒微雪,三个人一起去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伎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
  王昌龄忽然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可究竟谁胜于谁呢?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
  第一个歌伎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
  王之涣毫不着急,微微一笑说:“这三位为普通歌伎,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最后那位最佳的歌伎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的诗,则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
    三个人静下来听,最后那名伎唱的果然为王之涣之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不觉开心地笑起来。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最后那位名伎所唱的凉州词并不是按长短句所唱的,而是以七绝咏之。而当时王之涣也在场,他为什么不指出来呢。
     第二个矛盾是除了王之涣写过凉州词外,王昌龄,王翰也均有写过凉州词的名篇,王昌龄的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的是: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首凉州词,如果按韩翃的读法来读的话,却完全不通。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凉州词的来历。凉州词原名凉州歌,《乐苑》中记载,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恰好是唐朝的边界。因此,我想,凉州词可能原本就是一种长短句的格式,而它是在古凉州颇为流行的一首民谣,里面寄托了凉州的老百姓对戍边将士悲惨生活,皇恩不沐的深深同情。而大家知道,古代地方官一般都会采集民风以谏上,因此西凉都督郭知运可能就采集了凉州词加以改善后进献玄宗以为讽谏之意。然而颇晓音律的玄宗没有注意到这首民谣中戍边将士的悲惨生活,却被它优美和谐的音律所吸引。但可能玄宗又嫌凉州词长短句格式的歌词太俚语,于是将应有28个字的歌词断为七字一句,成为一首七绝,再令人依声填词,从此这样的体制从宫中流传出去,而颇为流行,引得诗人墨客纷纷以此为题做诗。
     而后世对王之涣的身世所知甚少,可能他曾到过古凉州,知道这凉州词原本为长短句格式,又当时心有所感,一气呵成此篇凉州词,但顾及到怕被别人说逆了玄宗的意而落下把柄,又可能是怕别人笑他作下里巴人之文,所以同时兼顾了七绝的格式。毕竟他在当时久富诗名,这些是不能不顾忌到的。当然,这首凉州词的诗词兼顾也有可能是一个巧和,但也实在是太巧了。
      现在,我们不难想到为什么王之涣没有指出那个歌伎的错误了,甚至不能说是错误。也许当时要是没有王昌龄与高适及旁人在列,王之涣会很愿意那位歌伎以长短调的格律演奏他的这首凉州词。同理,王昌龄,王翰也可能是不知道凉州词原本是长短句格式,也可能是与王之涣同样的原因写成了七绝。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有人手录王之涣《凉州词》一诗时,少写了一个“间”字,急中生智,重新标点了一下,就成了一首这样的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依小生之见,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大家注意,恰好是这个“间”字,便真伪立辩。这个“间”字,极为关键。这两种不同的凉州词长短句读法,下阙相同而上阙不同。如果仔细读一下,第二种既不合文法也不合格律。在古诗词中是 不大可能出现“白云一片”这种句子的,更何况少了一个“间”而强行断句更显得牵强附会。而第一种断句可谓是形神皆备,格律和谐自然。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为诗为词都是浑然天成,为文中神品,后人将它评为唐诗三百中的压卷之作亦不为过。但窃认为,其为词意境尤佳,开篇即“黄河远上”,点出一片苍茫,随后“白云间一片孤城”,勾勒出边关的险峻,上阙末句的“万仞山”,更是点睛之笔。下阙更具神品,“羌笛何须怨”生动哀婉,令人心碎。更绝的是“杨柳春风”,堪称生花之笔,杨柳春风,试问后世词家有几人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句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5-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一篇论词起源的拙文,发出大家指教一下

你好,诗词本是一家,诗和词都能开唱,这首词应该是韩翃开的文学玩笑,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07:37 , Processed in 0.0686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