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87|回复: 61
收起左侧

[讲诗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2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们好,讲座之初曾向大家许下的诺言:既传授写作中争一字之奇的技法,好罢,今天我来兑现这个诺言。
  曾记得,文革时期有那么一部样板戏,叫做《杜鹃山》。其中有段剧情:乡农们不堪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上山落草。因自发革命,没有引路人。喋血打拼,处处失利。欲寻求党的领导,却找不到共产党员。有段对白很是精采:
“雷刚:你是说:抢?!
李石坚:对!抢!找不到就抢!”
其精采就在于这个“抢”字,首先,它出自农民军首领雷刚之口,丰富了人物性格,是肖像绘画的神来之笔。
雷刚轿夫出身,目不识丁,是位膀大腰圆的“大老粗”;更兼起自草莽,聚义山头。本着江湖英雄的杀富济贫的观念,是那种性格直率、不计后果、敢做敢当的家伙。
这个“抢”字只能出自雷刚之口,也必然出自雷刚之口!它如深山虎吼,掷地有声!
这个“抢”字使我们看到了农民军寻找党、寻找真理的迫切心情。其间几经寻觅,倍尝苦辛。都在这一抢字中倾诉。
这个“抢”字使我们先是一惊,继之一笑;惊其敢想敢干,爱其鲁莽憨直。正因为有了这个抢字,方使第一幕折子戏熠熠生辉!
至于这个字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先决条件是:山下传来消息,有位女共党落入土豪恶霸武装势力的手中。
雷刚们正因找不到愁得团团乱转,若与土豪恶霸们商量,人家肯定不给;没办法,一不做,二不休,除动武硬来别无他途。这个“抢”字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文革中的样板戏,人们褒贬不一,难有定论。不过我们今天所讲的只是这个“抢”字给作品带来的意义。(索隐派当然也包容了戏剧评论)。
诗僮在早期诗词创作中曾试着使用过这种技法,如以下举例:
例:
五言绝句《雨后过洞庭》
霞染湖乡柳,鸥迎荻港船。
谁家渔女笑,双浆剪春烟。
这首诗最早不是这样的:
五言绝句《雨后过洞庭》
霞染湖乡柳,鸥迎荻港船。
遥闻渔女笑,双浆剪春烟。
(老师评: 双浆剪春烟,非诗人之目不能见也;惜“遥闻”脱榫!若用遥闻,则“剪”字落空!)这里的“剪”字不但是 “诗眼”,还是个奇字。
一字之奇要顺势而成,方得神韵;若刻意追求,必形于做作,味同嚼蜡!
关于奇字之技法,应该讲清楚了。
好,今天讲到这里。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二---声音运用》
朋友们好,今天我准备讲一讲诗词创作中,声音与色彩的运用。
当然,声音与色彩是属于画境技法中的微末之术;诗词创作中并不一定非要用到它们。但是,有的情况下,却因为声、色的杰出表现,使得诗词作品中的画面显得更为生动鲜明、更为婉美亮丽。
声音运用部分
声音的运用,有明有暗(即直笔与曲笔)。画境中最常见的用法是渲染衬托,例如唐张籍《夜泊枫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的钟声直笔明写。难道他只是埋怨和尚们不好好睡觉,半夜敲钟扰人清梦吗?
非也,如果我们再从头仔細地品味这首七绝;就会理解和体会诗人的感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僮讲座开始之初,我曾在《诗词创作之我见》中讲到这首诗:“时间是秋夜。地点是泊于枫桥的一艘客船。前两句为环境景物。对愁眠才是中心…除对愁眠三字外,其余皆为渲染;所见之景,所闻之声,漫漫寒夜。乌啼钟声的重奏效果,怎一个愁字了得!”。
船是客船,愁是乡愁;“眠”在这里却是失眠之意。浓浓的乡愁中,客已失眠,偏偏这“夜半钟声”却于此时传来……
它上应“对愁眠”而来,所起到的作用是无限地扩大了乡愁;使得从古至今所有羁旅之人读到这首七绝时,都不免潸然泪下。
张籍对声音的用法是直笔明写,那么,曲笔暗写又是怎样运用的呢?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依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的“小楼昨夜又东风”实际上是风声;就是一种曲笔暗写声音的技法。
本来的语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下面应该描述那些“往事”。可是偏在此处词人闲闲地荡开一笔:“小楼昨夜又东风”,听着楼外的风声,春天又来了……
是词人的思绪混乱吗?不然。“小楼昨夜又东风”上应“春花秋月”。它要领出的却是全篇之关键:“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如无“小楼昨夜又东风”这闲闲的一笔,那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突如其来,让人无法接受。
“小楼昨夜又东风”,这看似可有可无的一着闲棋,它的作用大到无可估量;它既照应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使得前两句落地有根,慨叹更为自然。又引领了全篇中心:“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使得由时间转向空间的过渡圆融顺畅。
当然,关于如何巧用声音还有很多例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还有诸如“听雨”、“听松”、蛩鸣蝉唱等等,举不胜举;更有另类的“听月”,月本无声,如何听之?雅则雅矣,却无实际作用。
今天关于画境技法中声音部分就讲到这里,色彩部分留待下周四再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三--色彩运用》
朋友们好,上周六我们讲了诗词创作中声音的运用,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色彩在诗词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如何巧用色彩。
说到色彩,当然,无非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在诗词作品中也无非是飞红凝翠,白雪青山;为诗词渲染气氛。如果色彩所起到的作用真是这么简单,我们就没必要专门去讲了。
实际并非仅仅如此;有的时候,色彩在诗词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比声音更为重要。往往关乎作品的基调,被赋予了表述情绪的重要使命。
在欣赏先贤名篇之时,我们注意到:同样是红色,落红与流丹便不同; 同样是绿色,叠翠与苍烟也不一样。快乐时残红染得马蹄香,忧愁时盈眸皆是伤心色!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此看来,色彩不仅仅被用于画景;它似千万缕撕不开、剪不断的情感丝线.牢牢地缠绕着作者的喜怒哀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色彩竟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接下来我将举一个例子;我们会看到色彩在这里是何等重要,简直是难以置换、不可或缺。
据传说:宋朝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等骚客词人交好甚笃。一日,邀东坡及“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少游等人聚会。
佛印拿出自已刚写的一首诗:“贫僧昨日以早春为题,吟得一绝;唯第三句:‘春风又()江南岸’。该嵌入何字方为妙笔,难以定夺。今借此良机求教于列位方家”。
传看后,东坡笑道:“不如我等诸人较周郎孔明故事,各自拟好,取出比照”。大家抚掌称妙。
须臾,均已写好,取出共览,凡:“浸、染、过、渡”等等。法眼不同,各有妙致。唯秦少游嵌入“绿”字。众皆翘指称赞。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但新奇有趣,而且鲜活生动;一股早春气息扑面而来。更为这首绝句添上了亮丽的一笔。嵌入了这个“绿”字,苏黄等人认为:非此字不可!(那真是一字入诗文,九牛挽不回!)
苏黄等人所拟“浸、染、过、渡”皆为“诗眼”。少游这个“绿”字,反到不是“诗眼”,然而它却起到了“诗眼”起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形象地描绘出了早春的画面。
这个故事版本很多,难以考证。不过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色彩所起到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了解了色彩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运用这个技法呢?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七律·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红雨,雨后落花。句意为:雨中飘洒的花瓣翻卷在江河的波浪里。(瘟神指当年流患一时的血吸虫病,起自江南湖泊水网地区。隐语为:红雨指喷洒药剂,消灭水中虫卵)
着意,乃费尽心机之意。连青山都想方设法地幻化出雨后的七彩虹桥。(水也清洁了,山也干净了。瘟神呀,这里已经没有你立足之地啦!)
毛泽东主席的这两句诗,就是对色彩的一种巧用:绿水中翻卷着红色的花瓣,青翠的群山幻化出七彩长虹。这画面多么鲜艳美丽,让人感到从心底升腾起舒畅欢快,欲歌欲舞。(尤其在经历了疾病流行的压抑和丧失亲人的悲痛之后!)
如何巧用色彩技法,应视大家在诗词创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而定;诗僮没办法每时每刻跟随于朋友们左右(笑),还要大家自己灵活掌握。关于色彩技法,我想讲得够清楚了。好,今天就到这里吧。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少游这个“绿”字,反到不是“诗眼”,然而它却起到了“诗眼”起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形象地描绘出了早春的画面。" --- 沒看懂... ...綠字不是詩眼是什麼呢?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 沒看懂... ...綠字不是詩眼是什麼呢?
“诗眼”首要条件:转折句中起关键作用的动词.
如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喜"字便是"诗眼"
少游的"绿"字,并非动词,算不得"诗眼".
握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5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來是理解不同呀。

其一,詩眼:
眼者力也,意在生色。 古人鍊字有點眼一說,取畫龍點睛之意。虛谷承山谷、居仁之論,主張句中必有眼:「未有名為好詩,而句中無眼者。如杜甫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頷聯)之『坼』字與『浮』字,及李白之『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謝眺北樓頸聯)之『寒』字與『老』字等」。都是著力處,卻不定虛實。 范晞文【對床夜話】亦云:「老杜【瞿塘兩崖】詩『入天猶竹色,穿石忽雲根』,「猶、忽」二字,如浮雲著風,閃爍無定,誰能跡其妙處」。
“詩眼”不限虛實。 潘邠老云:「七言詩第五字要響,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江村』(杜甫:返照頷聯)之『翻』與『失』字,乃響字也。五言詩第三字要響,如『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杜甫:為農頷聯)之『浮』字與『落』字乃響字也。所謂響者,致力處也」。又有云「眼用實字方健者」。鍊眼鍊的是力度,心思。 與所鍊之字的詞性無甚關係。


其二,所謂“動詞”:
中國文字不需分詞性,只論虛實。 謝榛【四溟詩話】引李西涯語曰:「詩用實字易,用虛字難。盛唐人善用虛字,開合呼應,悠揚委曲,皆盡於此。用之不善,則柔弱緩散,不可復振。夏正夫謂涯翁善用虛字,若『萬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是也」。(ps.“此”“幾”皆與動詞相差懸殊)
中國文法之一大特色:同一文字,放在不同之位置,可轉變為不同詞性與字義,所謂「隨文生義」是也。曰:轉品。
【詩經】:
「出入腹我」之「腹」字 -- 名詞轉動詞。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之「風、雨」 -- 其一名詞,其二動詞。
劉禹錫【石頭城】詩:「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女牆謂城上之短牆,「女」字由名詞轉狀詞。
【孟子】離婁篇:「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譽、毀」本為動詞,轉名詞。
又如朱杜【白髮】:
白髮新添數百莖,幾番拔盡白還生;
不如不拔由它白,那得功夫與白爭。
詩中四「白」,三詞性,一「白」為狀,二四「白」為名,三「白」則為動。

因為喵是如此理解詩眼和“動詞”的。 所以擅自認為:
一,是不是動詞都可以做詩眼。
二,“綠”在“春風”句中原本就是動詞。
造次了。 樓主海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4 09:5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15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学生受教了!盼经常能有此讲座!问两位老师好,奉茶!
    麻烦两位老师,能告知何处有全的讲座内容!叩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飛廉兄好
    兄台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很令诗僮佩服.
    不过,关于"诗眼"的定义从古至今难有定论;
    评论界各派别均有各自的理解与定义
    不管是那一部辞典上的注释都不是金科玉律.
    兄台如不相信,可将兄的这个回复贴以<诗眼的定义>为题,
    贴去<红袖添香>或天涯等其他论坛,很快就会看到不同的意见.
    再一次感谢兄台的赏读.
    遥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枫叶小斋兄好
    多谢兄台对拙见的赏识,诗僮雀跃))
    网络讲座的系列讲义还很潦草;俟诗僮整理后
    将陆续贴来,以便求教于海内方家.
    握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4 09:5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1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下面引用由诗僮2008/01/15 12:49 发表的内容:
    枫叶小斋兄好
    多谢兄台对拙见的赏识,诗僮雀跃))
    网络讲座的系列讲义还很潦草;俟诗僮整理后
    将陆续贴来,以便求教于海内方家.
    ...
    多谢兄台对拙见的赏识,诗僮雀跃))
    先生过谦了。学生受益匪浅,期待早日得到多多教益!问好先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这个贴子最后由诗僮在 2008/01/17 10:28 第 2 次编辑]

    为了节省论坛资源,我就一帖到底了.呵呵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之我见》
    小僮受贤弟委托,给在座诸君讲一讲我多年来诗词创作方面的心得体会。本来,小僮的水平恰似一点流萤,这微小的光芒只能照亮自己的路程。又何谈为他人讲课?
    其奈自小僮挂名本室以来,贤弟及诸友礼敬有加,尊为上宾。我对本室却无寸功。每每思及,惭愧而已。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我等弟兄之间,死到用不着,如有所命,小僮尽力便是。哈哈
    关于诗词创作,说它难,确很难,尤其格律诗。除去格律、平水韵以外,还有“五忌”“八病”等从创作思维直到写作方式的种种约束。
    说容易,也容易,不过隔了一层“窗户纸”,小僮今晚就凭借学诗三十年之点滴心得来给诸君做个“捅纸人”。哈哈。只要能令座上诸君稍得益处,小僮岂敢藏私。
    当年,道家鼻祖老子在他所著述的道德经中,开宗明义地写了这样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译成白话文,它的意思是这样的:“规律性(所谓大道,即天地阴阳,万物生化)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它:指大道)不是普通平常的规律性…”。
    诗词创作,亦是如此。一首好作品,开篇之初,淡淡无奇。读者的感官,随着诗人的五彩毫渐渐步入了佳境。诗人凭借着动静相兼,虚实结合的笔法,令作品忽而如奇峰扑面,忽而如山溪潺潺。使我们如历梦境。陪他悲,伴他喜,浑忘了自己身处何地。那便是诗家追求的,引来读者共鸣的最高境界。
    小僮与在座诸君,皆是初学者。不可能具备那般水平。但是,小僮的座右铭便是:既要玩,就得玩出个样来!这也是小僮三十余年来痴心不改的缘故。
    诗词创作的规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诗词创作,更是如此。诗乃是最具变数的一种文学形式,却又如何用规律去界定它呢?数日前,我答应贤弟之时,已将题目定了。至开始撰写讲稿,方知艰难!唉,这才是没事找事,自己给自己找了个“窟窿桥”。哈哈。
    本来,诗词创作还是有法可循的。古人早已为它总结出了个写作规律,那便是四个字:起、承、转、合。下面,小僮便对这个规律做一番解释。
    “起”既为开篇,古人称律诗首联为“额联”开篇自然是从这里开始的。比较常见的写法,皆为平和中正,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好雨知时节”,有的甚至尚有一些粗糙,如:“昔人已乘黄鹤去”然而,却为后面句子留下多少任意挥洒的余地?这方才是大手笔的写法!
    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是先声夺人,如李白的《蜀道难》开篇一连串的语气助词,然后如石破天惊一般,把诗中焦点摆在大家面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后面再去写是怎样之难。还有东坡的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但那毕竟是歌行体与词,此类开篇于格律诗中尚不多见。
    “承”一般见于第二联和第三联,古人称为“颈联”和“腹联。”(这里还有一个规矩:那必须是两组对仗的句子)它即是‘起’的继续与完善,亦是细部描写及色彩处理。如:“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雨如何会红?皆因落花之故耳)诗作也因为它而渐入佳境。
    还有就是它为诗人要抒发的感情作好了环境背景上的铺垫和气氛上的渲染,如:沈全(应有立人,汉王无此字)期的《独不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缘于战乱,白狼河北岸早已断绝了与中原的书信往来,帝京脚下的丹凤城,思念中的秋夜是这般地漫长。
    对诗作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里的“断”与“秋”也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情感基调。
    另外,还要提请诸君关注,那便是诗词亦如其他文学形式一样,也同样需要那几点要素。即:时间、地点、环境景物。这些要素都要在诗中照应到。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间是秋夜。地点是泊于枫桥的一艘客船。前两句为环境景物。对愁眠才是中心。(七绝中,四句便须完成起、承、转、合)
    除对愁眠三字外,其余皆为渲染;所见之景,所闻之声,漫漫寒夜。乌啼钟声的重奏效果,怎一个愁字了得!
    “转”一般见于“腹联”或第七句(七绝见于第三句)它既是全诗的转折,又是作品的核心。面对眼前的景物,你有了什么感触,便在此时抒发出来。
    如:戎昱的《塞下曲》“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此诗第一句还没什么,无非描写了边关将士的辛苦。第二句不得了,骑着这样一匹岁年深、跑不快的老马,冲也上不去,撤又下不来。如何去与敌人拼命?岂不是找死?!
    (此联还有它的潜台词:将士们身处动荡不安的边境,面对磨刀霍霍的敌人。他们却使用着什么样的装备?殿堂上的君王与官僚们在忙些什么?)
    也就难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令读者更加为将士们的命运而担忧。
    写景的作品便在此处转向对人、事的描写。如:“人面不知何处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嘲、抒怀类作品亦在此际转入更深层次的表述或慨叹。如:聂夷中的《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做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一联来自李商隐的《无题》,亦是小僮最喜欢的佳作之一。前句写别后的女郎,晓起对镜梳妆,她愁是因为又见到几茎白发嘛?还是昨夜因相思失眠而略显蓬乱的云鬓?没有写,留给诸君去想象。后句写别后的浪子夜间吟诗时,无人为披衣,无人为送茶,只觉窗外的月光是那样的寒冷。)
    越扯越远,不说了。小僮积习难改,又变成唐诗欣赏了。哈哈。还是回来继续咱们原本的话题。
    咏史诗在此际发表自已的感想。如:戎昱的:“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对汉代的和亲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咏物诗在此际对事物本质做更深一步的联想。
    如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自己种下了柑树,何时能观赏到它美丽的花朵和芬芳?又是谁才能品尝到它甘甜的果实?
    “转”字用得好,可令诗作极富节奏,亦可使全诗因充实或凝重或轻灵娟秀而变得个性鲜明,在写景诗中,因转折的成功运用,使得作品读来是那样的生机勃勃。但要转得合情合理,不能漫无边际,变成了跑题。
    “合”字即诗作的结束语。古人称律诗最后一联为“尾联”它既是全篇的总结,又是考核诗人功力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是对未来的憧憬,如:“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也可以是情感上更深层次的宣泄。如李端的《宿淮浦》“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亦可以是留下疑问。如“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总之,它做为全诗的结尾应该体现这样一种功用:既是诗人作品的结束,也是读者联想的开始。在这里,我还须重点提醒诸君的是:不可将诗意写尽写绝。诗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应该为读者的遐思留下广阔的空间。所谓言犹未尽,此时无声胜有声,便是这个道理了。
    诗的上半部分(起、承),一般写景。(时间、地点、环境景物)下半部分(转、合)言情抒怀。另外要明确自已的主题,是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才能引来读者的共鸣。
    基调确定了,再围绕这个主题渲染景色,抒发情怀。便笔下一挥了。如背离了主题。(古人称为:“骂题”)便白费了力气,写得再好也不中用。
    小僮真的希望:诸君在一夜之间,便可学会诗词一道,那是不可能的。再者,就算掌握了诗词的写作方式,并不等于便可写出好作品来。因为一篇佳作的问世是需要学识的积累,还要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丰富自己的阅历。所谓“功夫在诗外”。
    比如写景诗总须眼前有景物可写,抒怀诗也要有了人生经历,方能有怀可抒。小僮学诗,三十余载。得四位恩师言传身教,而且,由于工作关系(业务人员)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诗词创作方到今天地步。
    二、例诗欣赏
    今天的例诗欣赏,小僮单拿了出来,集中在一起做较为详细的品评。希望能令诸君有一个系统的印象,可以得到一个更直观的借鉴。
    之前,小僮所选例诗皆为唐诗,今天,小僮抖个机灵儿,改用当代佳作。在此也向所选例诗涉及的列位先生致意:小僮纯粹就诗论诗,并无冒犯之意,言语中若有得罪,尚请海涵。
    一、写景类:例诗:《麓山寺》五律 李淑一
    古寺山中迥,禅门长碧苔。
    云移山欲动,风发日飞来。
    木落钟逾静,泉流梵正开。
    凌空身似鹤,幽径独徘徊。
    摘自《华夏吟友》第一卷。
    李淑一 ,女 ,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李老先生是当代的著名女诗人,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毛泽东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便是写给她的。
    李老的作品,笔力遒劲,格律严谨。是女诗人中的翘楚
    “起”开篇额联平和中正,且格调高古。第一句点出了地点,第二句用“碧苔”来映衬山寺之“古”。补足了首句的气势。
    “承”此诗颈联与腹联皆为“承”。颈联极富视觉效果和想象力:诗人的眼中所见,云移烟飘好似山在跃动,山风呼啸好似太阳飞来。真乃别出机杼,妙笔神来!
    腹联作更深层次的细节描写,且为古寺增添了声响效果,“木落”点出了时间是秋天,钟虽静,但在隐约的流泉声中,寺院中传来的梵唱更加使人浑忘俗世……
    “转”“合”在此诗的尾联用了合二为一的写法,至第七句起,诗人转向了对自身的描写。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自然是忘记了红尘中的是是非非,更妙的是,她以为自已便是那踱步于林间幽径上的野鹤。与那深山、古寺、鸣泉、梵唱达到了一种和谐和统一,与景色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这里有一点逻辑上的毛病:身既已凌空,似在高处;却又如何徘徊于幽径?)
    此诗充满想象力,节奏感强,词句极富跃动性。是难得一见的佳品。
    二、自嘲、抒怀类:  例诗:七律 《感怀》 林默涵
    苍茫赣水向东流,别却京华忽又秋。
    过眼名花随逝水,经唇烈酒压羁愁。
    凄凄风雨香山路,渺渺烟波子美舟。
    最是伤心无语处,琵琶一曲泪泉稠。
    (摘自《华夏吟友》第一卷)
    林默涵,男,1913年生,福建武平人,文艺理论家,《中流》杂志主编。
    默涵先生之人品及诗品,乃小僮夙所景仰之人。文笔凄美,韵味隽永。先生一生蹉跎,文革早期就被揪了出来,当时与周扬、夏绗、寥瀚生三位先生合称为:文艺界的“四条汉子。”
    “起”此诗额联便点出了时间和地点,而且,还用“苍茫”“忽又秋”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此诗写于先生被遣送回原籍之后:面对苍茫东流的赣水,时间过得真快,离开北京后,转眼又是一个秋天了…
    “承”颈联描写了当时的政治气氛和自身的感受:“过眼名花随逝水,”这里的“名花”指的是那些工作上成绩斐然的老干部、在各自领域上独领风骚的老专家,眼见得被纷纷打倒。政局动荡,秩序混乱。也隐隐看到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经唇烈酒压羁愁。”这一句并非指普通的羁旅之愁,因为诗人已经身在原籍,它是指诗人作为被专政对象,被关押在“牛棚”,与家人咫尺天涯,难以互通消息。在这样情况下,那份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忧更加令人无法释怀。
    “转”腹联“凄凄风雨香山路”诗人转而回忆起在香山会议上被揪出来的往事,挂牌戴帽,游街示众。从肉体到精神受尽了侮辱和摧残。用凄风苦雨来形容并不过分。
    “渺渺烟波子美舟”(子美:杜甫表字。杜甫晚年,穷困潦倒,很凄凉地死在一个江边的小舟之上)是的,诗人想到了死:“实在受不了啦,再这样逼迫我,唯有一死而已!”唉,可怜的诗人……
    “合”尾联“最是伤心无语处,琵琶一曲泪泉稠。”诗人想要抒发自已的情感,却又不敢说出来,怕招来更凶狠的殴打和体罚,只好用弹琴来宣泄,那自然是一曲未完,泪如雨下了……
    此诗凄凉悲怆,感染力极强。只要不是铁石心肠的人,都会为诗人一掬同情之泪!
    三、咏物类:例诗:七律 《秋柳》(四首选一) 徐长鸿
    遮莫芳时燕语柔,繁华无计驻汀洲。
    却从深巷听寒杵,不向长亭管别愁。
    灞岸茫茫青气渺,江天瑟瑟碧云浮。
    怜秋最是销魂处,寥落严滩冷钓舟。
    (摘自《华夏吟友》第一卷)
    徐长鸿,字鸣遐,号无虑山人,男,满族,1954年生,辽宁北镇人,著有《枕石庐诗联》与郑雪峰(我师弟)合著《雪泥鸿爪集》徐长鸿乃小僮本门大师兄,小僮说对说错,他都要担待。哈哈
    《秋柳》诗,放过柳树不写,全用暗起曲笔,以气氛烘托渲染,将主题秋柳如剪影一样刻画出来,再以“青气渺”,“碧云浮”来着色,继之,以“灞岸”,“严滩”二典“做旧”。一幅活灵活现的秋柳图跃然纸上。当真乃别开生面,妙哉!
    然颈联为细节处理,腹联为宏观着色,两联究竟孰先孰后,层次递进上才会更加完美,还有待商榷。(只是如此便牵动了通篇平仄。另外,灞岸一词化自灞桥,似略显生硬。师兄:只当小僮胡说。嘻嘻)咏物诗没详细讲,那是因为怕人提到,小僮故意吹捧自家师兄。哈哈。
    咏史诗亦属咏物一类,为了时间关系,小僮就不另行举例了。
    我们初学应先找一些小题目,如写景诗。形式当选绝句来写,不要先写长篇(律、排律、歌行体),会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诸君通达聪慧,异日成就当在小僮之上,今日更应该做好基础。一点浅见,供诸君参考。今后如有问题,小僮随传随到。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文怀沙《无题》诗赏析
    七律《无题》(当代)文怀沙
      昨夜分明梦见之,碧纱窗外雨丝丝。
    悄看玉镜相逢晚,黯对金樽欲语迟。
    终是骄矜终是怯,故应憔悴故应痴。
    春风又拂谁家院,(禾农)李夭桃自入时。
    文怀沙,原名(上大下渊,汉王无此字),以字行,号燕堂。1910年生,北京人,教授。
    文老原为北大教授,弟子门生,遍及华夏,于教育界可算一代宗师。诗词创作方面亦是炉火纯青,文笔老辣,格律严谨,堪称当代诗词的耆老方家。
    此诗额联便完成了起、承,点出了时间是夜晚,环境景物是如丝细雨,创作切入点是午夜梦回。“梦见之”梦见了什么?诗人没有说,随着诗句的展开,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那是诗人的一位红颜知己。
    “分明”二字画龙点晴,使人感觉到“昨夜”诗人之梦是何等逼真。望着绿色窗纱外面的丝丝细雨,让人怎么还能睡得着…
    颈联转而描写自已梦醒后的感受,悄悄地照一照镜子,鬓发皤然,岁月那无情的刀斧已经在面颊上,刻下了纵横交错的沟壑。便是如梦境般相逢,亦非当日少年了。
    第二句“黯对金樽欲语迟”无言闷对酒杯是因为后来想同对方表明心意,却已经晚了。
    为什么会这样?腹联自问自答,再转向当时二人心理上的细部剖析:“终是骄矜终是怯”,男方是因为矜持,而女方是因为羞怯。“故应憔悴故应痴。”故此形成了今日的憔悴苍老和刻骨相思“痴”。
    (封建礼教害死人呀!本来两情相悦,却拘于礼法,糟蹋了大好光阴。可叹可叹)
    尾联首句三转:“春风又拂谁家院?” “春风”二字一方面说明此诗写于春天,另一方面是以问语引出慨叹作为结尾:“(禾农)李夭桃自入时。”文老眼中难道没有春风桃李吗?并非如此,诗人是以春风暗喻青春。(禾农)李夭桃暗喻现代的青年男女。慨叹自已这一辈人韶华老去的遗憾,羡慕眼前敢爱敢恨的现代青年男女,他们才是时代的宠儿“自入时”。
    小僮拟诗,一次转折尚可掌控,再转便觉吃力。似文老这般转折虽然多至三处,却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小僮自揣:以目前水平,尚难企及。高手就是高手,果然历害!
    下面还有一些时间,诗僮准备就上网三年来,所见所闻网友们诗词创作中常见的毛病谈谈看法。
    第一类:词句华丽,离题万里。此乃因过于追求词藻奢华,忘记了主题究竟要写些什么。小僮学诗之初,也曾犯过此类毛病。当时,授业恩师曾讲过:“不求有功,先求无过”。“眼前景物口头语,写得出来是好诗”。
    唐时先贤们传世之诗作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又有什么华丽的词汇去修饰?舍却主题而去过分修饰词句,此非正道,乃魔道也!诸君须戒之慎之。
    第二类:意杂。多见于玩惯对句的朋友。对句上下联并无关联是无所谓的,写诗却绝对不行!东屋一耙子,西院两条帚。把一首好诗弄得四分五裂。对联是横向思维,诗词却是纵向的。希望有此类毛病的朋友写诗时,学会顺着诗意去思考。
    小僮就见过有位吟友将一年四季,每景一句,凑成一首七绝。哈哈,真该打他的pp!
    第三类:生造词汇。此类毛病见于喜爱诗词,却所知甚少的朋友。只要加强学习诗词基础知识,多读一些先贤的诗作,而且要弄懂。毛病便会不药而愈。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哈哈。
    (以下毛病很少见于网友中,讲至此处,捎带提一下)
    第四类:缺乏诗之韵味及灵秀之气。有很多老先生一生痴迷于诗词。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灵秀之气被格律及平水韵销磨殆尽。诗作工整异常,四平八稳。阅读之后,却无一句动人,小僮言及,为其鼻酸!数十载光阴,尽付逝水,却仍然笔耕不辍!
    第五类:用典古拙,生僻难懂。在诗作中使用一些众所皆知的典故,会使诗词作品更具韵味,而且,还可以借典故暗喻某种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的道理。小僮有位师弟,写诗极爱用典。一首七绝,四七二十八个字,他却要再加上五十个字的注解!
    这未免太过分了吧?!他那作品,不但初学者难以弄懂,就算小僮这样的也要去查资料。所有吟友若都如此写作。弘扬国粹便是一句空话!
    今天,小僮泛泛地讲了一些自已的心得和看法,不知对诸君是否有所帮助?不管怎么样,总算讲完了。小僮玩去了。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8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來樓主也同意詩眼不好定義呀。
    如是,何不棄了詩眼只可動詞的狹義?
    又造此,樓主海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飛廉兄好
    看来兄只对小僮"诗眼必为动词"的说法感冒(笑)
    既然没有准确定义,各自观点姑且存之,遥祝兄合府安康!
    祝兄在新的一年里文思汹涌,贵体长健!握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搬个小板凳,与飞廉同志一同啃个地瓜干来学习。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4 09:5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1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来迟了。接下细细品读!受益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网友诗.游春>赏析
    朋友们好,本周二收到春早贤弟通知,要我讲诗经;查找资料,准备讲义,时间上有点紧。
    朋友们也应知道: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岂可随意应付了事;并且因为它古拙难懂,很可能出力不讨好,小僮更担心的是,怕把朋友们讲跑,影响到本室的人气。
    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也不敢轻易开诗经课,怕的是所选资料失于偏颇,佐证不足,论文反到会被后人轻易推翻而落人笑柄。
    学术界有一批学者将诗经作为一个学科在专门研修,便如红学一般。小僮不过一介穷酸,竟敢擅开诗经讲座,岂非自不量力?当时诗僮灵机一动,想到春早贤弟诗,何不拉他出来,挡上一阵。哈哈。好,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
    七律----游春 现代 未名春早
    远山新黛直催予,细草铺开步胜车。
    莺蝶分红无次第,风烟作绿有稀疏。
    燕低一尾河泥软,鱼现数鳞云影虚。
    到此人生莫愁醉,但从蹄印认茅庐。
    未名春早 真名不详,本室房主,大约是个男的,年令不会太大。上网地址是北大,不知是在执教,抑或是在研读。周二我曾询及简历,奈何其恐被妹妹们登门修理云云。小僮也只好勉为其难,简历从略了,哈哈。
    此诗首联一开篇,便直言出游动机。为何出游:诗人被“远山新黛”所催,予,同余。文言虚词中代指第一人称“我”。“细草铺开步胜车”,第二句补足目中所见之宏观景色,也点出了游春的方式,即步行。
    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步”如何可“胜车”?这是诗人弄的一个玄虚,试想:车行自然会快许多,但由于走马观花,恐怕会失去很多趣味;
    “远山新黛”、“细草铺开”时节,盈眸草色、扑鼻花香、绕耳鸟语,所有这一切,岂是车中人可以领略?“细草铺开”,游人如行锦上,直欲赤足而游,方才惬意;岂能屈居于那四个轮子的铁笼之中?!
    颈联进入画景第二步:“着色”。 “莺蝶分红无次第,风烟作绿有稀疏”除对景物进行了色彩处理外,而且对周边环境铺开了细部描绘。次第,即次序。莺儿、蝴蝶对芳菲的争夺是不分谁先谁后的。“风烟作绿”此处照应首句“远山新黛”,乃背面脂粉法;远山的烟雾虽缘于新黛而尽为绿色,却又或深或浅,层次不同。
    (贤弟曾言:作原为允。诗僮以为:允字更妙,有拟人味道。另外,绿字古音为路,浊音。作字亦是浊音,音韵上过重了,允字就轻了,读来更舒服)
    “燕低一尾河泥软,鱼现数鳞云影虚”腹联仍然是承,为使画面增加更多的动态效果,诗人进行了更为细致、更为生动的描绘;“燕低”,燕子低飞皆为阴雨前后,空气充满湿度,河泥自然是软的,燕子的筑巢工作便容易了许多(贤弟连燕子的工作都去关心,笔下“活儿”做得太细了,呵呵)
    “鱼现数鳞云影虚”水面上几丝淡淡的云影间,鳞光闪闪,鱼儿仿佛游于天际。妙!亏他想来!
    “到此人生莫愁醉,但从蹄印认茅庐”尾联转向自我的心境描写,面对如此风光,焉能不醉?因酒醉,亦因春色而醉。
    既便醉了,也无须愁不能归去;那幽径上的蹄印不正是通向乡农的草舍吗?难道还愁找不到宿处么。
    说来贤弟仍不够放浪洒脱,就在花深草茂之处,卧石枕泉,伴虫声月色、同花精树妖共偕一梦岂不妙哉!哈哈
    倘若论及诗品,春早贤弟的大作,细腻文秀,宛若玲珑剔透之玉雕,诗僮极为喜爱!但喜爱归喜爱,看法也还是要说的:
    诗作过于工细唯美了,如同一柄宝剑镶珠坠玉,精雕细刻。让人视如拱璧,藏于金匮,却如何舍得用它去上阵杀敌?岂不是失去了武器本身的意义?
    贤弟勿怪,此乃愚兄一孔之见,再者,此房间中,砸别人不敢,不砸你叫兄去砸谁?又找不到大作中的毛病,只好胡说一通了。哈哈。
    愚兄学诗之初,喜爱《红楼梦》中诗作(这已是走上了岔道),后来七律学温八叉(飞卿),爱他工整华丽;进入而立之年后,转学李商隐,始悟诗中至理:师法天然方能令诗作传唱千古!
    无奈风格已成,只好下大力气从头再来。为了戒除绮靡诗风,诗僮用了将近十年的时光!贤弟呀:人生有几个十年呀?!
    朋友们:假设有一天,你能用普通的口语(即大白话,这是一种境界:所谓“大巧不能胜至拙”!),写出优美的意境,或呼喊出民众的疾苦与欢乐,你便也是诗仙、诗圣!
    但是,诸君会问:你诗僮即然说的这么明白,你怎么不这样写?是的,诗僮还没有跳出圈子,达到那种境界,让朋友们见笑了;怕的是遣詞用字过于褴缕,终究是不能彻底抛开根深蒂固的成见。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朋友们晚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4 09:5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2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先生的讲座,风趣生动。得益匪浅,有空再品!
    问好先生。辛苦了!亦盼先生有空时上小斋坐坐,点拨一二。先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砚边点滴>第一讲
    朋友们好,缘于很多朋友反映:早期诗词基础知识的讲座没有听到;小僮为了不耽误听过讲座朋友们的宝贵时间,从前的讲义又势必不能重发,那样对听过的朋友们是不公平的。
    怎么办呢?诗僮想到一个两全的办法:从今天起,利用剩余时间加开一个新课题;小僮名之曰: 《砚边点滴》。以三言两语形式,大家也可以发言来进行讨论。
    在新课题中,可能是介绍一种诗词写作手法, 可能是一二名句的解读, 可能是网友诗作中的谬误,也可能是古人关于诗詞的一些界定,甚至只是古今用法不同的一两个字眼;
    当然罗,基础知识方面的介绍也是少不了的。这样就顾及了所有人,只是小僮累一点罢了。好,现在进入今天的正题。
    《砚边点滴》(一)
    “走”。在现代语言习惯中,它只是一个中性的动词,代表着走路、行进。
    可是在古代,它却是极具贬义的动词。例如:
    第一类、贬义称呼:走卒,走狗,下走。
    第二类:贬义动态:败走,逃走。只有一个专属词和气了些: “尚书房行走”。不过也是皇帝发令你跑腿的意思。
    在诗词中,如果只是一个“走”字单独出现,那可不得了,严重啦!下面,小僮解读一个例句:在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姽嫿詞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宝玉曾写了一篇歌行体,其中就有这样一组句子: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
    这里的“走”代表着流窜、侵袭。
    明年:古人的一种诗文习惯用语,泛指一种不确定的过去式;当年或去年,这里作当年讲。流寇:可能是一次农民起义。虎豹:这里指官军。势如蜂:它暗示一句成语,即“蜂拥而至”;古人严禁诗中出现成语,如非用不可,便使用这种暗示法。
    通过这组句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农民起义的那种如火如荼、所向披靡的态势。区区官军,根本不放在眼里,动辄强吞之!不论是亲征剿匪的恆王,还是为夫报仇的林四娘都魂销于马蹄之下!又扯远了,诗僮老了,这罗嗦的毛病怕改不了啦。哈哈
    关于“走”字,我想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所以,我们今后在诗词创作中,对于这个字眼一定要慎用。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古人是用什么字眼來描述走路这个正常动作呢?即: “行”。古人用它来表达走路。如踏莎行,踏露行。
    好,今天的讲座就结束了(嘘,不能再讲了,也给猫儿留两招上树的功夫,別让老虎吃掉。哈哈)。朋友们晚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络讲座《诗词创作技法之一--奇字》

    [原创]网络讲座《砚边点滴》(二)
    今天的砚边点滴,我想讲一个小小的诗词创作方面的常识:即如何組织句式,使其为主题和诗作情绪服务。经常看到有些吟友的诗作,主题与內中句子南辕北辙,自相矛盾。
    可能因为单联很美,不舍得删改;可是,当通篇读过他的作品之后,真的替他婉惜:好好的一个题材,被一组句子彻底毁了。(古人称之为:“骂题”!)
    那么如何使句子听你的话,为主题与情绪服务呢?首先,仔细思考主题意义上的涵盖,确定诗作的情绪,然后,控制自己的创作思维与情感循着主题的轨迹前行,打好腹稿。
    如果单联很漂亮,舍不得删掉,也可以单独保存起来,留作以后创作上选用。下面我用一组单联的组句来举例说明:
    “x x x x 莲并蒂,
    x x x x 燕双飞。”
    这是一组七言的单联,每句有了结尾的三个字,无任何情绪上的渲染,也没有受到主题的界定;但是,它们已经具备时序特性:那就是仲夏,大约农历5-6月间(北方)。而且,这六个字非常大众化,是俗之又俗的,怎样去化俗为雅?也是我们在创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它们生动起來为主题与情绪服务,诗僮设想了两种主题与两种情绪,使朋友们能够体会到句法上因情调而产生的变化:
    例1,纪遊画景类主题。
    “细雨分珠莲并蒂,
    清风催艇燕双飞。”
    这样,一幅雨中荡桨游湖的画面便有了,在诗品上,也具备了“清丽”的属性;不过还没有进行色彩处理,只是幅素描式的画稿。但是,这组句子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其余工作留给了后续句子。
    例2,寄景抒情类主题。
    (一、情绪喜悦)
    “依偎羞观莲并蒂,
    缠綿凑趣燕双飞。”
    (二、情绪悲伤)
    “不解离愁莲并蒂,
    未怜孤影燕双飞。”
    如以上两种情形,句子中的物象带上感情色彩,与诗人的主观情绪形成了互动,也鲜活了许多。当然罗,句头是否优美与遣詞用字方面的功底也有很大关系,这就须要写作经验的日积月累,不是一蹴可至的了;
    课后大家可以多做此类练习,相信对朋友们的诗词创作将会很有帮助。好,今晚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朋友们晚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8 23:27 ,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