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4|回复: 3
收起左侧

[原创]解悟禅宗门案故事8。31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3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逍遥法道在 2008/08/31 21:46 第 1 次编辑]

满了吗
故事略:
     徒弟去见师傅:
  “师傅!我已经学足了,可以出师了吧?”
  “什么是足了呢?”师傅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装一大碗石子来吧!”
  徒弟照做了。
  “满了吗?”问。
  “满了!”
  师傅抓来一把砂,掺人碗里,没有溢。
  “满了吗?”师傅又问。
  “满了!”
  师傅抓起一把石灰,掺人碗里,还没有溢。
  “满了吗?”师傅再问。
  “满了!”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
  .......
故事解:
  石,实。你读背多少书,就有多少实的知,实的知是可以到达顶端的,但到达顶端却并不代表已然成就!建一幢飘飘欲坠的楼房比不上建一小座坚实的平房!
  沙,啥(刹、傻)。读书要问个为什么,圂囵吞枣还得消化,化而入无,进益于其神髓,是入于至虚之道矣!行此道,唯当忘前后所达之知,是弃知见而修也。(碎石,是为沙,亦可谓小石子。)
  石灰,实回。深入求于至道,得其神髓,一切知与识听凭所使,是有实力修为矣,回于正觉正知之所见。(磨小石子,成灰。)
  水,随。随心所欲之谓也,得其自然而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下而成海……。水无形执而得应物随形,人无执而得应机接物,道无象而得机宜尽便。(辗灰如水。)
  此故事乃谓于虚实之道也,依之可悟三教之相化宜,修道之正进程。
谁去主持

故事略:


  百丈禅师会下有一位司马头陀,他懂天文、地理、算命、阴阳。有一天,头陀从外面回来,告诉百丈禅师说:“沩山那个地方,是一个一千五百人修行的好道场。”
  百丈说:“我可以去吗?”
  头陀回答说:“沩山是肉山,和尚是骨人,你老如果前去,恐怕门徒不会超过千人。”
  百丈乃指众中的首座华林禅师,问:“他可以去吗?”
  头陀:“他!也不相宜。”
  百丈又指典座(煮饭的)灵佑问:“他可以去吗?”
  头陀说:“他可以去。”
  华林对百丈说:“我忝居第一座,尚不能去住,灵佑为什么能去呢?”
  百丈回答道:“若能于众中下一转语出奇制胜,当去住持。”就指座前的净瓶说:“不得叫净瓶,你们唤作什么?”
  华林说:“不可叫做木 (门闩)。”
  百丈不以为然,乃转问灵佑,灵佑什么也不说,便上前一脚踢倒净瓶。
  百丈笑着说:“华林首座输给煮饭的人罗!”遂遣灵佑住沩山住持。灵佑禅师在沩山,大阐宗风,后成禅门沩仰宗一派。


故事解:
  “不得叫净瓶,你们唤作什么?” :此以非名相,见其本真至道也。
  “不可叫做木 (门闩)。” :净瓶出入净水,有其瓶颈在。华林此言乃见其束缚所在也,不得其解脱也,况其所答不离于净瓶与论争,功利心太重。
   踢倒净瓶:束缚本无,论争本不存在,胜负得失不关心,这一切本净,何必逞能,何必争知逐识!是其得净水之真净也,不束于问题,不求于凡圣,超脱此一切之外,不为此一切自垢其心也!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是问题难,不是对手强,是仁人自失其道也!”!
傲慢与偏见
故事略:



慈庄 慈容
  有一位比丘在蒲团上静坐,身旁站立一位侍者。
  门外,比丘的两个徒弟在辩论佛法。佛法是要人离我执的,他们争论着说自己所了解到的佛法才是正确的。
  争论的结果,彼此不肯认输,师兄一气之下走进房内请问静坐着的师父:
  “师父!修行的人要心无挂碍,不分是非好坏,没有荣辱取舍,这才是功夫,师兄偏说我不对,请问师父,我的说法究竟对不对?”
  “你的对!”师父轻轻地温和地回答。
  师兄得意扬扬地走到门外,向师弟现出得胜者的姿态,告诉师弟说师父说他的见解是对的。
  师弟不服气,他也跑进房中请问师父:
  “师父!修行的人要心有主宰,分清是非,知道取舍,这才是修行,师兄向我唱反调,怎么师父说他的对?”
  “你的对!”师父告诉他后,他也欢欢喜喜地出来了。
  比丘身旁的侍者心中真不解,他对比丘问道:
  “怎么这个来问你说对,那个来问你又说对,究竟哪个对呢?”
  “是你说得对!”比丘回答侍者。
                         摘自《佛经故事》




故事略: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此乃于返求诸己,不责于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二僧执于求彼知己,未于己所不达。)
                                                   ————————————————————引自《论语》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谓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耳)赐能敏而不能诎,(言人虽辨敏亦宜有屈折时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言人虽矜庄亦当有和同时也)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众过探源)
                                       ————————————————————引自《孔子家语》
 “是你说得对!”:此言谓其众皆执于知见论是非,而不求自见也!是执分别,唯执一我,却不返求!
  禅师所行,乃明其根本,先息其心,成衡而调之,于道近矣!


一呼一喝
故事略:
广州的仰山慧寂禅师,在福州的沩山灵佑禅师那里悟道,一住十五年,受其心印,三十五岁领众弘法,有小释迦之誉。一日,一学僧从他面前走过,他问学僧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此参学的?”
学僧回答道:“南方。”
仰山禅师举起柱杖,指一指问道:“南方的长老,还说这个吗?”
学僧老实回答:“不说。”
仰山禅师又把柱杖一挥,问道:“既不说这个,那还说那个吗?”
学僧仍是摇摇头道:“不说。”
仰山禅师就摆摆手杖,对恭谨站立的学僧慈悲地喊了一声道:“大德!”
学僧立刻合掌道:“诺!”
仰山禅师指示道:“参堂去。”
学僧告辞,正举步要入禅堂,仰山又在后面叫道:“大德!”
学僧回头,仰山禅师命令道:“到我前面来。”
待学僧走到面前,仰山禅师以柱杖在其头上点了一下,又指示道:“去吧。”
学僧终于言下大悟。
故事解:
  仰山禅师举起柱杖,指一指问道:“南方的长老,还说这个吗?”:此谓于举唱之道也。举唱之道所在,举一直而错诸枉也,拂尘所立,众尘无踪。
  仰山禅师又把柱杖一挥,问道:“既不说这个,那还说那个吗?”:此谓于棒喝之道也。棒喝之道所在,一鸣天下知,一击打醒痴醉汉,一喝六贼无踪矣。
  仰山摆手杖,一谓其立而不失,一则谓其行不落此糟旧也。
  “大德”:谁是大德??何人承当得??!此处一明于禅师之德以示也,一明于学僧当大德以行受也,一则为仰山之教化也。两呼乃重示、钦示于此也。
  一呼一唤:唤去,是以示其当行大德于世也(僧行之道)。呼来,是谓学僧为参寻大德到此,是有大德方聚此众僧,示之谓修行当以大德也,所参乃大德,非是那木瓦之堂也。然一来一去,一阴一阳,道之常也,明此是不执,不执则归一矣!此处一呼一唤和合举唱与棒喝矣,深参之可得。
 “参堂去”:高僧只在目前,堂就只在目前,更去何处??!是明迷人之迷也,以德观德,还是以屋堂观德,以道观人,还是以相观人……是为其辨也,明之则弃却定相,弃却定相,则方参大德,方礼得真佛!真佛亦非高僧肉身,于其法身,如来藏也!
  以柱杖点头:乃定其心也。柱为主,杖为丈;主丈,是有分寸有定夺也。于此仰山以大德示之,是令其以大德定夺也,能以大德定夺,所行于大道不远矣!(大德之定夺,何非举直错诸枉!)
 “去吧”,一令其归省也,二谓其当行大德化天下。

鹤林玄素禅师
故事略: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延陵人也。姓马氏。晚参威禅师,遂悟性宗。后居鹤林寺。
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
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
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
曰:“是僧。”
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
曰:“为甚么不著?”
师曰:“无汝栖泊处。”


故事解:
         鹤林之化屠者与下述经文民曲同工,“人之初性本善!”。 行恶之人尚且当化之,更何况是自求向善之恶人?!屠夫非恶人,如何可因其所务即斥之于佛门外?!斥众生于佛门外者本即乱世造恶之法也,非为佛法!(正如今日教育中,将学生随便归入差生、不良学生列,直使其成恶,本即坏教育之本,非为教育之道也!)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非器众生说其深法。是菩萨谬。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迦叶。是为菩萨四谬。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普化众生等以佛慧。于诸众生平等说法。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引自《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会即不会,疑即不疑。”:所谓会者,是执有之心也,故谓其不会。所谓疑者,是因惑而止,不自求其解,故谓其同于不疑也(真正疑者,必当自勤求于除疑,用百十倍于不疑处之精力!)。西来之意于无定法中,无有言说,无有行教,故亦是言语、思虑计较所不及也。
   “ 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此谓于正修之法也。不会不疑底,是谓于不疑处不当自居,而当再求之、深求之,是于精进也。不疑不会底,是谓于所不会处当先受之、领会之,是先虚心求学,涵养之后方有正疑悔也!世之人多一遇到先圣或禅门大德的教化,不先领会,即刻生所谓去粗取精之成见疑,未知其识得精之与粗否??!是唯不信正道,无虚心受学故也,病此者自困而难前!下引《小宝积经》文以同参之: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何谓为四。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贪利养心诣诸檀越增毁菩萨。所未闻经违逆不信。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何谓为四。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谓为四。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诸众生憍慢瞋恨。于他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迦叶。是为菩萨四曲心所应远离。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直心之相。何谓为四。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一切恶事。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迦叶。是为菩萨有四直心之相。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何谓为四。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损他供养。自违本誓而受信施。见善菩萨轻慢不敬。迦叶。是为菩萨有四败坏之相。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引自,同上〈普明菩萨会〉四十三
   “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此谓禅定不当为一切所惑也。佛来亦不著,是凡圣两忘,静之则得徐清矣!
   “无汝栖泊处。”:本净圆明,尘埃入不得也!此处乃谓于破定相法入禅定之法也。

祖师西来意
故事略:



僧问马祖:“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即今是甚么意?”
故事解:
   “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此当视为西来意也,救迷情!然其行本乎无为,故此观亦妄,能离定相观,明之不远矣。
    “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打学僧,为其迷人也。诸方笑我,笑彼有迷人不救也。学僧此问如于问“如何开口说话?”,痴妄可知!救迷情破迷方得不迷,棒喝所在也。
    “即今是甚么意?”:此处是解之于前问也,有迷人求救,有禅师破迷。然谓直谓彼为迷人可乎?直谓世人为迷人可乎?有人执智、有人执圣、有人执尊、有人执愚……如其何得??!行于玄素,应机而解可也!
      

进入深山
故事略:
洞山禅师去访问龙山禅师,龙山禅师问道:‘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洞山禅师道:‘这座山有没有路,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进入这座山的呢?’
龙山禅师道:‘反正我不是从天上云和地下水来的。’
洞山禅师道:‘请问老师!自从你住进这座山以来,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年了?’
龙山禅师回答说:‘山中无甲子,世上的岁月推移都跟我无关。’
洞山禅师道:‘那我再请问老师,是你先住在这里呢?还是这座山先住在这里呢?’
龙山禅师道:‘不知道!’
洞山禅师不解地追问道:‘为什么不知道呢?’
龙山禅师回答道:‘我既不是凡尘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我又怎么会知道呢?’
洞山禅师道:‘你既不是人也不是仙,难道你已经成佛了?’
龙山禅师道:‘不是佛!’
洞山禅师:‘那似什么?’
龙山禅师道:‘说似一物即不中!’
洞山禅师终于提出他的主题问道:‘你是什么缘故才住进这座深山呢?’
龙山禅师也就着主题回答道:‘因为我以前曾看见有两头泥牛在打斗,一边斗一边竟坠入大海中,一直到今天也没看见牛的踪影。’
洞山禅师一听这话,不由得肃然起敬,立刻恭敬地对龙山禅师膜拜。
故事解:
     洞山、龙山,都是依山而名,一个洞穿山,一个龙居山,两山斗法,好戏出台!
     此处所言山乃用其象征于本真面目上、本源、如来藏也。此处之‘你与山’之辨,乃迷我与真如之辨也。
   ‘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你是从哪里来的呢?’:此乃禅宗所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也,密不透风底,非言语见识所及,故龙山此问乃以试洞山禅师是否已明此而入于“不强为言语、不执有无观”。
   ‘这座山有没有路,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进入这座山的呢?’:此处撇开问题,乃求以心会意通也,机锋相照即得明了!不自用己知,故得用彼神识求解,是无执一我之道也。进山路还须问住山人,迷途人须是各各返观自性本源始得是明其归途!
   ‘反正我不是从天上云和地下水来的。’:此示非相,不以正言,明于非一切相即见如来也!天上云,一谓其飘忽不定,可与‘无有定法’相通;一则以其同于周易之卦象需卦,谓其非贪饮食宴乐者可入也。地上水,一谓其善下,善利万物,上善若水,是于道德真言教化也;二则以其同于周易之卦象比卦,谓其非以妄为比附效仿可入也。虽其如此(谓非从儒家、道教入),觅水识寻源,观云测动静,入山之大道所在也,欲修佛法,还须儒、道功底里出,是三家一贯而进也!
   ‘山中无甲子,世上的岁月推移都跟我无关。’:此意谓迷我与本源本即相生同在,为其迷故生出分别,有进与出之说!是与本净之说同也。
   ‘我既不是凡尘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我又怎么会知道呢?’:尘之仁为儒,天之仙为道,此谓与禅宗另一端之异说也,亦唯彼两教可言及于此!然此更谓者,儒之强知,道之假丹,是各与其宗背道之流也,不入此流,则于大道不远!
   ‘不是佛!’与‘说一物即不中’:是谓佛相亦非,不当住也!‘一物’,是佛即亦物矣,物非人,唯人为众灵之长!唯除此居识,方得返本归源,源我不二!
   ‘泥’入水则幻灭,此谓其此一切如幻,入于真如性海即幻灭矣,不复见,言其灭尽也。牛,世间之犟物也,逞能只知向前。相斗之牛乃谓识见之凡尘烦恼也。泥牛入海,乃谓一旦幻灭,执犟、分别等皆即消却,不复在矣!(然此处两泥牛亦喻于龙山禅师与洞山禅师,入源非逞机锋,以是故洞山禅师即败而礼拜!)
      此故事乃明于归本源之门也,当详参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9-1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解悟禅宗门案故事8。31

古典故事讲解。可增知识,修身养性。问好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9-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解悟禅宗门案故事8。31

愚愚昧,略领一二,不甚解,悟性不足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9-1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解悟禅宗门案故事8。31

教人于足听视下,让人悟心于明德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 22:32 , Processed in 0.0798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