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1|回复: 13
收起左侧

读《瓦尔登湖》(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0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那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一个虫子的爬动。
  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在梭罗于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豆子,有时甚至连这也不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工作或手的工作。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0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在河边等一位朋友,站的久了,便找了水泥矮柱(系船用的)坐下来,静静的看着河流。河是古老的运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隋(七世纪)、元(十三世纪)两次大规模扩展。虽然是白天,我却忽然想起这么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河还是和古时候一样繁忙,只是不再见浆橹摇动,风帆扬扬;有的是轰轰作鸣,偶尔黑烟滚滚。“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那是什么样的水呢?我只好苦笑,看着那泡沫,被船只泛起的泡沫,滋生它们的是浑浊泛黑的水,它只是工具了,不再具有生命。渔舟不再晚唱,也唱不尽它的千古沧桑。就那么静静的坐着,看着河水,看着...似乎河水不再流动,流动的是我,是岸,犹如一艘巨船在水中航行。呵呵,这是错觉而已,往往会有这样的错觉。朋友仍旧未到,这么的看着河或许会有人以为我想不开呢,我打量一下四周,呵呵......赶紧起来走走。岸边的树木长的倒也可以,慢慢的沿着河岸踱着,看见一棵老树,一半腐朽一半青翠,也不知道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了。这又让我走神,愣愣的看着,脑子里好象也想不起什么,可是分明又有些什么。大概是无聊吧
河是人凿出来的,所以要为人民服务。湖是天然的,不过照样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只是在河边往往更多想到的是社会,而在湖边大概是要自然多一点了。
忽然想:老子大概也要向梭罗学习学习,因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总是要和政治挂点钩的。
胡言乱语,文不成文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0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呵呵,正对的就是我的心境。
    我被人称惯了懒人。
    去杭州就只为在西湖边坐坐,看看那里悠闲的人;或者去虎跑喝点茶,享受一下本地的水,本地的茶。
    到南宁就只为在清秀山去看看灯火,去桂林就只为观赏一下象鼻山。
    简单的连思考都没有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0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很多时候,我们在这样快节奏的社会中匆匆忙忙也是迫不得已的。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认那虫,但是,好多时候都是无奈的~~~能做到“简单”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6-20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五)
     美国的十九世纪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这一时期中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思潮尤其令人注意,爱默森的《美国学者》的讲演被人称为是"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超验主义"这一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这一思潮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美国精神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独特的面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而梭罗比演说和写作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不是有着某种联系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哲学和著书立说联系到了一起,似乎非著书不足以立说,非立说不足以成为一个哲学家。可是,人们往往忘记了最早的哲学都不是写出来的,无论在东方、在西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哲学都只是门徒与后人对他们生活和谈话的笔录。而还有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呢?哲学是一种显示,有时是有意、有时是无意的显示,有时连显示都不是,甚至于是一种有意的隐蔽,那么,去注意人们的生活吧,要并不亚于注视书本。
  梭罗也谈到过哲学,他说∶"近来是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没有。然而教授是可羡慕的,因为教授的生活是可羡慕的,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他做了他所说的,他比许多哲学教授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具有古朴遗风的哲学家。他不单纯是从书本中熬出一点学问,他贡献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呵呵,万兄的评论实在是高。越发发现万兄有着哲学家的头脑了。也很感谢万兄推荐书,电影给我们欣赏,并指导我们阅读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6-21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下面引用由咫尺江梅2003/06/20 03:30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万兄的评论实在是高。越发发现万兄有着哲学家的头脑了。也很感谢万兄推荐书,电影给我们欣赏,并指导我们阅读哦。
果酱.呵呵~
    梭罗还有另外的一面,这一面也许在《瓦尔登湖》中并没有明白的展示,但不了解这一面就不能完整地把握梭罗的性格。这一面即不是避世而是入世的一面,不是作为隐士而是作为斗士的一面,虽然不是约翰·布朗那样进行暴力反抗的斗士,而是作为主张非暴力反抗的斗士,但他的看法似乎比前者更清醒、更深刻,看到了问题的更深症结所在。
    梭罗并不希望别人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因为他希望自己也不总是过去所是的人。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
  他当然不会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那样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他大概也不会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他明确地说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对每一个建议本能的反应是说"不"。而现在有什么人愿意做人中的黄蜂呢?人们更喜欢在互相恭维的泥淖中打滚。
  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
  我是我自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1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我是我自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1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我认为梭罗追求的是简单朴素和自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下面引用由梦烟菲2003/06/21 08:47p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梭罗追求的是简单朴素和自然。
说得不错。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但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如此谈到这种心灵故乡的意义∶
  "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巳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安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2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看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2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这也许就是人们之间或多或少的保持着距离的原因吧。
    人们自己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保护着自己的应该拥有的那片土地,或者有些人偶尔可以快踏上了,但是只是转瞬间,它即消失。它只在各自人各自的心里。自己有敞开的时候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下面引用由太阳鸟2003/06/22 09:29am 发表的内容:
看过
看过这本书吗?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6-2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四)

梭罗是位古怪偏执的人,他的行为怪异,在公共事物的观点上与众人迥然有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11 18:43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