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9|回复: 3
收起左侧

漫步圆明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15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步圆明园
柴福善

我来圆明园,秋已经很深了。偌大的湖中,尽是荷叶,怎奈低了搭拉,早变成了画家的枯笔,蜻蜓、红花及采莲女,一种向水的追思了。
湖岸几棵白杨,不因季节更迭,而失去自己的高大挺拔,叶子却不知与时俱进,僵化地黄了,风轻轻一抖,便哗啦啦满空飞舞,最后飘在碎瓦上残垣上断砖上。断砖上有模模糊糊的字迹,即使不模糊,叶子也读不懂,终归太久远了。

一片废墟,摇曳着萋萋荒草。荒草间,冒出一株椿树,不是北方人常吃的那种,应是“千头椿”,又有人称“火炬树”。甭管叫什么,霜降后每一片叶子反正都红了,像火。
我顿时想起一百多年前,英法侵略军攻占圆明园,疯狂抢掠,“有互撞而相争者,有将扑或已扑者,有扑而复起者,有矢誓、有汹骂者,有大声嘶喊者……。犹之蚁穴为足所蹴,群蚁各衔米粒虫草等物,向穴狂奔而入。”一付贪婪丑态,这并非后人凭想像演绎夸张虚构,而是亲历其间的法国军官事后所记。由于金银珍宝太多,以至抢花了眼,最后竟不知该抢什么了,实在抢不走的,就随手打碎,简直丧心病狂了。抢完了,掠够了,奸笑着放一把火将园子烧了。就像一个流氓,把人家的姑娘强奸了,完事还把姑娘杀了。天下有这样的强盗么?!堂堂的大清帝国,连一座园子都保不住,实在可怜可叹可气!还没望见洋人的影子,那皇帝带着嫔妃早扔下北京,逃之夭夭了。剩几个没了“男根”的太监,使劲顶着门杠又管何用,要么被杀要么跳湖自尽了,也算报效了皇恩。兵松松一个,将松松一窝,要是皇上都松了,国家也就完了。
烧毁的是圆明园,是人类的文明,烧不掉的是强盗的罪恶行径。那把火早熄灭得只剩了灰烬,一百多年的尘封土掩,甚至生满了荒草。总觉那灰烬至今还在炙烤着,烤透了椿树的根须,每一片叶子才红的。

拨开草丛,露出一片琉璃瓦,抠起,拂去尘土,依然光亮可鉴。当初覆盖何处?皇上批奏之所,读书之堂,抑或与嫔妃就寝之室?不得而知了,但仍可见大清太阳下的辉煌。
圆明园,康熙时开始营建,雍正继续,乾隆继续,至嘉庆达到鼎盛,正处在康乾盛世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尤其乾隆,风流儒雅,喜好冶游,不能忘怀园林之乐,曾六下江南,遍游名园胜景,喜爱的,画下,带回建于园中,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仿杭州西湖,“坐石临流”仿绍兴兰亭就是。整个圆明园,殿、堂、楼、阁、轩、榭、馆、斋、舫、台、塔、亭、廊等,无所不有,而且敢于突破官式规范束缚,博采北方与江南的民间建筑,宫庭与民间结合,把我国传统建筑发挥到了极致。或倚山,或平地,,或水中,并点缀树木花草,使这些建筑成为一处处园林景观,说圆明园是天下园林集锦,不为过。天下本来是皇帝的天下,万物自然皆备于皇帝了。
皆备于皇帝,却奈何不得洋人的枪炮与野蛮,一百余年的苦心经营,有“万园之园”之誉,惊现于世界,可怜一炬,化为焦土!法国作家雨果当年写下:“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我们欧洲人自称文明人,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什么……。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公道自在人心,历史自有定评。

洋人可恨,国人也不算不可恶!
一代名园,毁于咸丰,同治以奉养两宫太后之名,想重修,又谈何容易,国库空虚,天下大乱,洋人打劫,内忧外患,早国将不国了!
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独揽朝政的西太后带着光绪“西巡”去了。驻守的八旗兵丁乘机勾结太监与地痞恶霸,将圆明园残存和重修的殿宇拆卸,林木砍伐,盗卖一空。洋人前脚偷驴,那些“国人”后脚连橛子也拔走了。沦落到连自己都不珍惜自己,实在可哀了!
从此,圆明园在焦土上,真正的有名无实,荡然无存了。以至园内“麦垄相望,如行田野之中。”若康熙地下有知,又有何感?!

而今,圆明园代表之物,也是影视、报刊、书籍出现最多的,莫过于大水法遗址了。
其实,这只是园中“西洋楼”的几块石头而已。那时,在中国传统建筑下,建造了一片欧式园林,有谐奇趣、黄花阵、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等,其主体,用现代话说,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
西洋楼最大的宫殿海晏堂,阶前大型水池里,“八”字排列开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尊兽面人身铜像,各依所司时辰,轮流吐水,而正午时分,大口小口一齐喷吐,成了名副其实的“水钟”。西方一般是裸体雕像,翻开西方美术史,比比皆是。到了中国,甭管皇上多么荒淫,王公大臣多么无耻,但光天化日下,一定摆出一付正人君子,绝对不能接受裸体,而万事万物一变则通,便以十二生肖替代,这也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了。
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大水法,形如门洞,门内狮“吼”七层水帘。前有菊花式水池,池中梅花鹿自角射出八道水线,两侧铜犬十只,口“吠”水柱,直落鹿身,溅起层层浪花。此景“猎狗逐鹿”,大概借“中原逐鹿”而名了。大水法前两座十三层方型石塔,顶与四周八十八根铜管令水一起迸射而出,不愧为“水塔”了。皇帝与嫔妃、大臣及外国使臣,端然坐于观水法处,一览水法奇观。众水喷射,如山洪涌泄,声震里许。近前话语根本无法倾听,皇上若有“旨意”,只能以手相示,定似今日“哑语”,全凭太监“心领神会”了。
这西洋楼称“中国之凡尔赛宫”也罢,称无与伦比的杰作也罢,在洋人手下,仍未幸免于难。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今天,只残留几块石头,让后人凭吊。凭吊之余,我曾想:或许,大清朝在政治上是闭关锁国的,在文化上当是开放的,而且敢于吸收西方文化。如康熙皇帝向外国传教士学数学,哪怕只相当于初中水准;乾隆皇帝拜郎士宁为画师,留下了一批带有油画意味的中国画,包括乾隆满身戎装的骑马像;建于皇家园内的西洋楼更是如此,当然,也融入了中国风格与气派,完全“西化”任何时候也行不通的。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即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长年居住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优游享乐,故称“御园”,成为紫禁城外另一座“紫禁城”。谁料一把野蛮的大火,将几代皇帝的苦心经营,顿时化为一片废墟!
废墟是“奇耻大辱”的烙印,每一个炎黄子孙漫步其间,哪怕站上一站,面对荒草中的断壁残垣断瓦残砖,都会从心底生发一种愤慨一种庄严一种激情一种振奋,这是活的立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教材,是别的教材不可比拟与替代的。然而,在废墟上,好心人为娱游人耳目,竟在一处处整修复建,而且现在还在清理挖掘,当然最终也为复建。
废墟被蚕食得愈来愈小了,真担心有朝一日,废墟上重新崛起一座“圆明园”,那不过是一座“现代化”的古董!后人流连沉醉于山青水绿林木葱茏花草芳菲里,偶尔踢着一块残砖,或许会随口骂一声:“什么东西!’因为它绊了人家前行的脚,扫了人家游园的兴!
什么样的园林都可以复建,而历史可以复原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1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圆明园

    想想将来的事情,也许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记得初中学习中国历史,最可怕的就是翻开那本红色封皮的第三册.当中国进入了清末,前面的所有的骄傲好象都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即使中国不闭关锁国,那样的结局也还是有可能的,记得每每到中国推行新的政策时就会有一批人遭殃的,商鞅变法,自己本人呢?王安石怎样?即使是雍正皇帝也是差不多的下场.千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中国人的教育对于人的禁锢好象不仅仅是停留于人们维护自己的利益就简单罢手的.即使经过一个漫长的时代人们逐渐接受了那样的现实,也还会对新生的事物先狠狠打击上一番,才无奈被迫的接受.这或者就是中国人的悲哀吧.中国人或者真的只有到了存亡关头才抱团的吧?咳,怎么说到这里去了?楼主千万别生气,只是偶尔想到这里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7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圆明园

谢谢江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18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圆明园

前几日有闲,便也去圆明园小逛。
每每步入那里,总是有些沉重的。按理说,时间是可以愈合一切伤口的。然而历史的这一处,于国人却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
还是留一只眼睛给历史吧,不忘却正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知道从何处来,方晓得该往何处去……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13 02:03 ,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