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66|回复: 15
收起左侧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7-3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中国文学论坛)
                     一   【痴情说红楼】
         
            
        这个题目来自梁归智教授赠周汝昌先生的诗:“痴情方许说红楼”。不用讳言,我的许多观点都得自梁先生与周汝昌先生,他们的书是我这些探佚文字的真正来源。
          
        正如梁先生所言,红学首先应当是美学,它更依靠于研究者个人的艺术气质。我常觉得红学界许多古板的“红学家”实在不该涉足红楼梦,每年的上千篇红学论文也多半是垃圾而已。
        我欣赏周先生与梁先生,首先在于他们的文采风流与理想气质。书呆子、老古板 是不宜研红的,研红首先需要文学的气质与艺术的敏感,其次才是学术的素养和实证的态度。
          
        我不是学者,也无意在学术界混一席之地,只因一直将读《红楼梦》看作自己文学的真正起点,不得不说一些自己的感受,也想澄清一些常见的对红楼的误解误读。
          
        我的真正读红大约是七年前,其时,初从大学毕业,精神很空虚,觉得前途灰暗,心绪可以“悲凉”言之,“闲而且惫”中,只能借书消遣,却无意中得到了一本《红楼梦》。
          
        以后的大半年里,我的生活就在这本书中,完全足不出户,完全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中。当时的感想是,竟有这样的一个艺术世界,如此的诗情画意、如此纯美的人性、如此纯洁的灵魂,与现实的污浊丑恶判如云泥。
            
            
        但无须多作解释,我所读的是前八十回依据庚辰本校订的新校本,也只读前八十回(后四十回除了偶尔翻翻几个情节,似乎从未完整读完过)。
          
        尤记得第一遍如饥似渴的读完前八十回,看到八十一回的开头两段文字,我把书扔下,长叹一声,走出房门独自在院中徘徊。
          
          
        那已时近五更,夜空漆黑,月光、星光一律不见,只有天际微淡的一线光亮映着院后黑黝黝的山峰,依稀便是“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的情景,心里的感受真个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凝视着茫茫的夜空,想像着“冷月葬花魂”的情形, 悬想着黛玉日后的命运,不禁间凄然落泪。  
          
          那一刻的感触也许这便是今日这些文字的源头。
          
          
        数年来,对红楼梦热爱依旧,唯独不愿谈红。如我从前有一贴写到,“开谈莫讲红楼梦”,因为讲的人太多,很多除了文学什么都懂一点的人也聚拢人来谈红,让人厌恶。
          
          
        大约也因为见够了红学界的许多无聊争辨,见识了资料读得不少却缺少最基本的文学赏鉴能力的“红学家”的胡说八道(略举两例,如林语堂云,红楼梦的真正魔力在后四十回,胡文彬云,后四十回有一些雪芹残稿。),实在有些不屑于与他们为伍。
         
         写这几个探佚的贴子,却是数年前的热情未曾完全泯灭的证明。
        大约想把旧日的心愿完成后,从此刀枪入库,继续投入我喜爱的文学、艺术。
          因此,我只想粗略的探讨一下佚稿的大略结构、 宝黛钗湘以及十二钗中其它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
          
        至于那些“须眉浊物”以及“浑了的鱼眼睛”下落如何,不在我的兴趣之中。贾府如何败,元春之死和清代的政治斗争有何关系,我也无太大兴趣,不愿再走索隐的旧套。
            
         这一个系列,已经完成和预定要写的贴子如下:
        一、【红楼梦真义】
                  1、痴情说红楼--引言  2、红楼梦真义(内容、结构、主题思想、笔法)
                  3、残梦结构探;      4、残梦试追寻
        二、【冷月葬花魂】
                  1、春尽红颜老--葬花吟小析; 2、花落水流红---自沉于水;
                  3、万苦不怨---还泪因缘
        三、【对景悼颦儿】
                  中秋悼颦儿
        四、【湘江楚云飞】
                 1、金麒麟之谜  2、湘江楚云飞----湘云论   3、凭栏垂绛袖--海棠的含义
                 4、卫若兰射圃  5、乘槎待帝孙---渔舟重聚  6、隔破月中痕--结局
        五、【金簪雪里埋】
                 1、“送我上青云” 2、“奁内待时飞” 3、“钗黛合一”论  
        4、金簪雪里埋--结局考
        六、【云空未必空】 妙玉下落考
        七、【巧得遇恩人】 巧姐漫论
        八、【桃李结子完】 李纨之晚韶华
        九、【前身瑶台种】 宝琴与咏古诗
        十、【茶靡花事了】兼论袭人、麝月、紫娟。
        十一、【悬崖撤手后】 宝玉结局以及它的思想、意义
        十二、【警幻情榜】 略述其它人;情榜的意义
          缘起即明,且看正文:
         
                      二 【红楼梦真义】
          
        “我们要研究《红楼梦》,第一要分别原作与续作;换句话说,就是先要知道《红楼梦》是什么。若没有这分别的眼光,只浑沦吞枣的读了下去,势必被引入迷途,毫无所得。这不但研究《红楼梦》如此,无论研究什么,必先要把所研究的材料选择一下,考察一下,方才没有筑室沙上的危险。否则题目先没有认清,白白费了许多心力,岂不冤枉呢?”(俞平伯《红楼梦辨》上卷)
          
          
        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一个比《红楼梦》更大的奇迹,也从没有过比《红楼梦》更令人惊奇的冤案与骗局(指五四之前)。
          
        清代是中国漫长历史中最为腐败也最为黑暗的朝代之一,满族统治者是历史上手段最高明也最残酷的统治者,它不但用武力来镇压反抗、统治全国,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从“文治”方面来箝制思想、扼杀文化、消弭人们的“反侧”之心。大行文字狱是一手,其挫戮惨酷,自古所未有。编集《四库全书》等大型全书是另一手,实际是要对所有书籍进行全面检查,大量加以抽毁、篡改的文化阴谋。
        四库全书等大型全书,表面上是发展文化,实际上是对书藉进行篡改、焚毁。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整个文坛再没有没被糟蹋过的处所了。
          
        于是,偌大的神州万马齐喑,文人们只能钻在经学、训诂学、甲骨学、小学等故纸堆里去作些烦琐的考据工作。
          
        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竟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还不好说绝后)的一位文学天才,他用他几十年的生命与血泪构筑了一座极其精巧、完美的艺术殿堂。
           但这座殿堂竟忽然被敲碎,成为“残缺的美”,它最惊人最关键的部分从此魂飞天外,与世无缘。
            
        接着,冒出了一位能力中等的文字匠人,以他自己庸劣的构架方式勉强将这座殿堂补齐(补齐的先决条件是将它原来的面貌再敲敲补补,以配合自己粗劣的文字构架)。而这个以假充真的整体经过程伟元、高鹗
        两人的一番修订,
        竟在统治者默许、乃至主动提供了印行出版所有条件的情况下(印行《程甲本》的“萃文书屋”其实是设在宫内的“武英殿修书处”,这是为了刊印《四库全书》而建置的木活字“皇家印刷所”。
         
        印行《程甲本》前,程伟元在京城和上层人物交游,其中他的“同学友”李婺便是“四库全书”的校书官之一,徐恭时曾以资料证明,程伟元可能也参与了四库全书的校对、印行),以压倒一切的通行本“全璧”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从此,被清代统治者目为禁书的手抄本八十回《石头记》渐渐消亡。
          
            这就是《红楼梦》的离奇遭遇。
         
          自胡适、俞平伯考证出雪芹原著八十回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区别后,鲁迅已经论到了二者的“绝异”和“殊不类”。顺理成章,下一步应当就是探索二者之间的“意义”之差异了。
          
        可令人吃惊的是,在曹雪芹原著和程高本伪续这“两种红楼梦”的问题上,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缺失。百余年来,几乎所有红学专家,在雪芹原著与程高伪续的区别上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把一百二十回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论《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意义”,论述后四十回续书的“功绩”——而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老掉牙的话:
          一曰续书使“残稿”成为“完璧”,有助于原本的流传;
          二曰续书把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写成悲剧,也写了抄家,有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意义;
          三曰后四十回续书比众多“续书的续书”高明,为大众所认可,为历史所承认。
          
           自然, 这些道理都不算错。
          
        但上百年来的无数文化精英,竟都在反复咀嚼这种常识性的话题,对曹著和高续的“绝异”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问题、美学问题、民族心理问题却麻木不仁、钝觉滞感,其识力之俗、思力之贫、境界之低,真令人诧异、结舌。
                      ( 此 节 待 补)
                      三 【残梦结构考】                 
                   
           雪芹原著应为一百一十回。  
          
        脂批多次提到“后半部”“后回”“后之数十回”,很多本子二十一回都有回前批:“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说得最为明确。
           蒙府本第三回又有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
          
           《红楼梦魇》以为全书共百回(证据主要有:
        戚本第二回,回前总批“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冒之,……”庚辰本第二十五回,回尾眉批:“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并说,上引脂批所说后三十回是对“前七十回”而言的。
            
        这属于曲解。甲戌本全貌不明,已卯、庚辰、列藏都是以八十回行世的。不可能忽然冒出一个“前七十回”来。张又以为百十回只是指其多,如千百、万千之意。
            其实,脂评人写批语时求其简,约举成数,将一百一十回省写作
        “百回大文”是可能的,但反过来,全书只一百回,批语却写上“后百十回”,可以说绝无是理。而且张爱玲并没提出证据,猜测而已。
         
          
          以当前的资料,可推定的后三十回回目如下:
         九十回    证前缘   
          
         九十六回    对景悼颦儿
         九十七回    贾府抄没
         九十八回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九十九回    悬崖撤手
         一 百 回     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
         一百零一回   狱神庙
         一百零三回   花袭人供奉有始终
         一百零四回   卫若兰射圃
         一百一十回   警幻情榜
          按:
        以上都是有脂批点明的残存回目,原评分见于20、21、26、27等回,不一一注明。并无一字妄篡(如徐恭时写《卅回残梦探遗篇》时所拟作的回目让人实在不敢恭维)。
           至于为何如此安排,下面有大略考证。
          
        我赞成周汝昌的意见:脂批明言,“三春三秋”,按芹原意,全书所写,有三次春的(上元节的)大关目和三次秋的(中秋节的)大关目,前后对称、映照的“两大扇”,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风格。
           全书“两大扇”的大致情形如下:
          (1)元妃省亲——春,第一个上元节,第17、18回;(极盛)
          (2)元宵夜宴、太君破除旧套——春,第二个上元节,第53、54回;(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3)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春,第三次上元节, 第100回。
               写的是贾府子孙流散,巧姐被狠舅奸兄骗卖,宝玉独处破庙,噎酸齑,围破毡。(极衰)。
           (1)夜宴异兆、联诗寂寞——秋,第一个中秋节,第75、76回;
          (2)对景悼颦儿、抄没 ——秋,第二个中秋节,第96 、97回;
          (3)(花缘冷聚?送玉?)——秋,第三个中秋节,第107、108回。
            
        周汝昌提出全书为一百零八回,这个想法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他认为:雪芹原著的108回很精密:以每9回为一段,共为12段——仍是奇数偶数的妙理的巧用。
           细细分析前八十回的结构,发现与周汝昌说的基本上吻合(我初读红楼时就注意到 18 回、36回
        54回  的分界特点,但没有像周老的思维这么清晰)。 因此,他的观点是可信的。
                         四 【残梦试追寻】
          
           下面,我把大略情节与故事年表、主要人物年龄
        结合在一起分析,写个大略,以便对雪芹原著红楼梦的全貌有个大体的印象。虽然不一定都准确,很多地方可能还需要改正,但比之伪续,离雪芹原书的真相总是要近得多:
        一、 [1——9回]:从石头入世起,一共写了九年。
          
            首先必须辨明一点,因为程高伪续的影响,很多人把 石头与贾宝玉混为一谈,这是大谬的。   
          
        所谓《石头记》是青埂峰下那块顽石记录下它“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故事,这块石头便是挂在贾宝玉身上的那块通灵玉。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顽石只是随行的记录者,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绝不能混淆。
            
           不过,石头与宝玉一同落草,因此,宝玉的年龄 = 《石头记》所写的年数。  
           第1 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时,石头正要入世。
        其时,英莲“年方三岁”(当是虚岁)。可见英莲(香菱)比宝玉大两岁左右。
          
        注:全书很少注明是虚岁实岁,按民族习惯,是虚岁的多。即然不是非常准确的年表,我结合主角生日按实岁推定-------还好,宝黛钗生日分别在四月、二月、正月,虚岁实岁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2 回冷子兴演说时,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
          
        黛玉初出场,“年方五岁”,然后是“堪堪一载光阴”,可见演说时,黛玉六岁有余。第三回黛玉说:(宝玉)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大体吻合。
         
          
        [按:在有的版本里,黛玉初进荣国府是十三岁,早期宝、黛的年龄要大得多,修改过程中不断在改小。但宝黛的外貌还是照十三四岁模样写的,这是增删过程中留下的纰漏,也只能听之。
          
        版本学表明,还有另一种可能,原本红楼梦不是从黛玉入贾府写起,而是从宝、湘幼时同在贾母处写起。黛玉是后来才来的,经过改写,才移到第三回,年龄也改小了,有的本子仍存着旧稿没改过来。]
          
          
            
        淮扬到京都,似乎不会太远。黛玉进京,还在同一年。宝黛初会,“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黛玉生日为二月十二,第三回里,黛玉还未满七岁,宝玉未满八岁(宝玉在夏天生日,比黛玉稍后)。
            也就是说,石头已记录了八年的尘世生活。
          
            
        宝钗进京也在同一年----(雨村入京后,“不上两月”就到应天府上任,一下马就接手命案,而薛家已在上京路上。)
            第5回宝玉游幻境,是在宁府赏梅花,可见是同一年冬(或次年早春),中间提到袭人比宝玉“大不了两岁”,后文(63回)云:袭人,宝钗,香菱同岁。
            第6 回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下一年(第九年)的“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时。
        第7回《送宫花》,甲戌本有脂批:“此时二玉已隔房矣”。也说明和第3回已隔了一年。
             6 至9回故事是连续的。第8回《比通灵》时
        “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已是冬天。第9回写的也是第九年底,暗暗转入下一年(第十年)。
          
          二、[10——18回]:泼墨写“可卿之丧”,与“元妃归省”。
          
        写贾瑞调戏凤姐在第十年的九月,可卿之丧应当在这一年冬底。元春受封在第十一年,《试才题对额》是下一年的秋天(大观园不可能在几个月里就能建好),此时宝玉十二岁。
           元春归省是第十三年的元宵。
            三、[19——27回]
            
        从第十九回到第五十四回,总共是“四九三十六”回的“长篇”,实际写了整整一年,又到了除夕、元宵,此时,已经到了上述的
        第54回  之“分水岭”处。
            
        这是石头记所描写的第十三年。即宝玉十三岁(25回说“青埂峰一别十三载),黛玉十二岁,宝钗十五岁(22回说,宝钗过生日,是“将笄之年”)。都正好符合,说明原书的人物年龄还是大体准确的,并不像某此学者所说的“一团乱麻”个别地方是早本漏改的年龄,无关大局。
         
            这一个在全书中占如此独特篇幅的“长年”,又恰恰是“四九”分配四季,整齐清楚,了无差误。试看:
            
        第十九回由“省亲”一过,迤逦写到第二十七回,正写到“葬花”截住,葬花虽已进入夏初,实际正是为了“饯春”,是为春天作结束。是为第三个九回,整写春季之事。
          四、[28——36回]
           由“茜香罗”起,直到梦兆绛芸轩,情悟梨香院,整个是第四个九回,全写夏日之事。
          五、[37——45回]
           由秋爽结社、《菊花》命题,直到秋窗风雨,整个第五个九回,全写秋事秋情。
          
        这里有个小漏洞,45回黛玉自述长到今年十五岁,与前面矛盾。是较早的本子留下没改全的痕迹。可见雪芹在修改过程中不断在改小主要人物的年龄。
          
           六、[46——54回]
          
        由第四十七回开头小作过渡,略略接续九月下旬之事,迅即点明“眼前十月一”,是为冬节之始,一直到第五十四回除夕元宵,全写冬景冬境。至此,正好六九五十四齐。
           七、[55——63回]
              从五十七到七十二回写的是第十四年。其中以 63回
        怡红夜宴分开,64回另起一事,转入贾敬之丧事。
               
           八、[64——72回]
            64回--69回写的是贾敬丧事,插入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
        70回“桃花社”已到了第十五年的春天,71回是八月分贾母生日。
           九、[73——81回]
            
        这是第十五年的秋天,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出“一衰到底”的趋势,从抄检到中秋联句到芙蓉诔,到迎春、香菱之事,看伏线,
        香菱之死应当就在第81回(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里。即云“自从”,可见香菱之死应当紧接在“误娶河东狮”之后。
          
        《戚本》第八十回前批云:“叙桂花妒,用实笔;叙孙家恶,用虚笔。叙宝玉卧病,是省笔;叙宝玉烧香,是停笔。”何为停笔?即蓄势是也。
          
        下面到了佚稿的内容,这里面的情节推考,有探佚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些是我自己的想法,虽有一些证据,也还出于推测,只求能大体符合全书的结构。
               
           佚稿三十回主要故事写了三年:
          
          十、[82——90回]:
          
        写的是第十六年,秋天,贾母归天(与上一年秋天的贾母生日成对影),贾府内部的暗争发展成大肆明斗,开始了“自杀自灭”。稍后,宝玉被迫离家。这一年冬,迎春被折磨死,而凤姐沦落到躬执贱役,“扫雪拾玉”。
           第十七年的清明节,因为政局动荡,探春被迫“和番远嫁”。
           第90回是《证前缘》,春尽花落、花神退位的芒种节,黛玉在沁芳溪自沉;与 27 回
        葬花吟遥相呼应。黛玉死时,年十六岁。《芙蓉诔》云:“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竟全然吻合。
          十一、[91——99回]:
          
        这九回故事都发生在第十七年的夏季与秋季,此年,宝玉十七岁,宝钗、袭人均十九岁,麝月应当比袭人略小,十八岁或十九岁。
          
        第91回宝玉归家,遣散怡红院群芳,袭人被“迫嫁”给蒋玉菡。端阳节玉、钗成礼。此后元春被赐死;其时,王家败落,史家被藉没,湘云被发配为权贵家作佣,后下落不明,妙玉也离开了贾府。(即所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
          
        96回是中秋节,宝玉到潇湘馆对景悼颦儿。然后是97回“贾府抄没”。98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仍是箴劝宝玉走科举仕途的道路,因此两人反目。“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她被贾琏休弃。
           99 回,是重阳节,宝玉弃 宝钗、麝月悬崖撤手,作为这一段的结尾。
          
          十二、[100——108回]  
           第100回 场景是第十八年的元宵节。
        是全书第三次重笔描写元宵节,“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宝玉流落破庙中,噎酸齑,围破毡。其时,贾府子孙流散,惜春“缁衣乞食”,巧姐被狠舅奸兄(王仁、贾蓉)骗卖进烟花巷。贾蔷落魄中遇到龄官,两人结合。
         
          
        “狱神庙”一大回,小红、茜雪慰宝玉。凤姐也被小红找到,在狱神庙中与刘姥姥相会,托她相救沦落青楼的巧姐(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贾芸仗义探庵,探的也应当是凤姐。
         “花袭人供奉有始终”,袭人、琪官始终供奉着孤身寡居的薛宝钗。
         
           凤姐“哭向金陵”(通灵玉当在她身上),路过瓜洲渡口时见到在某个尼庵中成为变相伎女的妙玉。
          “卫若兰射圃”,时在春天,卫若兰、冯紫英等人证合金麒麟姻缘 。
           然后是宝湘渔舟重聚,湘云应当比黛玉稍小一点(不会小太多)此时十七岁。
           但好景不长,大约仲秋时节,便“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两人终于分离。
          是湘云早卒,还是因其它缘故成为不能相见的牛郎织女,或是如周汝昌以为的,白头偕老?先存疑。
           宝玉确实曾经“悬崖撤手一回”,但出家为僧并不是他最终的结局。无论宝湘情事
        如何结局。他都不会再遁入空门。
          
        因此,他始终过着一种隐迹于渔樵的隐居生涯。这也是非常简单的结论,第一回就已点明:“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第108 回应当是中秋夜,贾宝玉梦会甄玉送玉,主体故事至此结束,这是全书第三次重笔描写中秋。
          
           第109 回是个尾声,时间跨度极大(十几年以上),略述主角们的情形: 宝钗孤身终老,两鬓成霜。
        巧姐成为纺织的村妇,终嫁板儿。“琮兰齐荣”,贾琮、贾兰、贾菌等人爵禄高登,后贾兰又早夭,留下李纨“空与他人作笑谈”的晚韶华。可对照全书第一、二回的写法。
          
        最末一回便是“情榜证情”,时为中秋,甄士隐梦中遇见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青埂峰下缘了证情,仍不出士隐梦,而中秋前引即三姐),一同到太虚幻境观看情榜,然后送顽石回青埂峰。
           最后,葫芦庙的门子重新出现,收结全书。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
        甄玉送玉”以及“警幻情榜,”只不过分别是宝玉、甄士隐(甄士隐与宝玉的映照关系非常明显,他走的道路就是日后宝玉的道路)作的一个美丽、凄凉而又蕴含着理想与希望的梦境。
        以甄士隐梦始,以甄士隐梦终,这才是“红楼梦”。
        一定要把入情榜看作宝玉死后才能归位,是把雪芹的笔法看得太死而已。
         
        红楼梦的主题,它不是什么“色空”,而是(广义的)“情”,即所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以情榜作结,正是对
        人性的赞美、对情的肯定、对人生含着热泪的探寻与追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3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冷月葬花魂

         冷月葬花魂----黛 玉 之死
       
                   
                 【春尽红颜老】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柔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噫唏!阻余者想亦读《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中写黛玉之死的文字。诗中所写并非泛泛之言,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密切相关,《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明义《题红楼梦》可为明证: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
         
          
        红楼梦曲子《枉凝眉》中说“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也说明,从秋天宝玉离家,黛玉开始眼泪还债,到次年春末夏初,终于泪珠儿流尽。“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桃花行)“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柳絮词)也都一再的强调着黛玉之死在春尽之时。
         
        “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可见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其时宝玉流落在外,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芙蓉诔次年的秋天,发生了变故,宝玉被迫离家,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因而,黛玉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要有女孩儿随之倒霉。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到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如《芙蓉女儿诔》所云:“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也是未来宝玉诀别黛玉后,留下“秋闺怨女拭啼痕”(黛玉这一《咏白海棠》的诗句,脂评已点出“不脱落自己”。)情景的预示。
          小说描写中也是可看出作者用笔深意:
          “
        ……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日《秋窗风雨夕》。”
         
          这里,“心有所感”四字就有文章。
        《秋闺怨》、《别离怨》或者所拟之《春江花月夜》,写的一律都是男女相思离别的愁恨。
        (李白的乐府杂曲《远别离》则写湘妃娥皇,女英哭舜,男女生离死别的故事。)在八十回之前,黛玉还没有这种经历,不应当如诗中自称“离人”,对秋屏泪烛,说“牵愁照恨动离情”。“心有所感”应当是预感,也是诗谶。
         
       
        再如《桃花行》,“泪干春尽花憔悴”,薄命桃花当然也是她不幸夭亡命运的象征。戚本此回回前诗可为证明:
         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 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吁嗟。
         
          
        意思是,虽然宝玉后来不顾“宝钗之妻、麝月之婢”,悬崖撤手,弃家为僧,以图报答为自己遭厄的知己黛玉对他生死不渝的爱情,但这也徒然,因为黛玉早如桃花之触飘风而飞散了!
                      【飞花逐水流】
         
           春梦随云散,(甲戌双行夹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
            飞花逐水流。(甲夹批:二句比也。)
          
          这两句歌词,既是泛辞,又是专指。上句专指湘云,下句专指黛玉。
          
          
        黛玉原是大观园内群芳的代表。所以她单单生在二月十二日,即古时的“花朝”(百花生日),而她作诗喜用“花魂”二字。她死时,是冷月无人,寒塘有鹤的境界。
          
        她是生趣已尽,自己投水而亡的,正是“飞花逐水流”、“花落水流红”这些诗句所象征、所预兆的结局归宿。
         
           黛玉泪尽而逝的准确日子为芒种节,《证前缘》与二十七回 <飞燕泣残红>的葬花呤
        恰成对文。二十七回有云:“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的花神指的便是黛玉,也就是《芙蓉诔》中说的“生侪兰蕙,死辖芙蓉”的芙蓉花神,也便是“冷月葬花魂”“花魂鸟魂总难留”中的花魂,黛玉生于花朝(二月十二),义即在此。
        是时,黛玉即受谣言诽谤 ,又因心忧宝玉,以泪洗面,病体日重,加上得悉 金玉联姻已成定局,
        她自觉生趣生机皆尽,强生不如就死,于是托言要赏月遣闷,让人扶持到沁芳溪的水池边----便是从前她与宝玉葬花之处。
       
        春末夜凉如水,淡月朦朦,池内半亩清波。月色也映入了池中,溶合了水光,上下一片寒气,侵肌透骨。水面上弥望是红残芳尽的花瓣,随水波荡漾漂浮。
        昔日中秋月夜联句的情景,如在目前:“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她流下最后的满脸泪痕,咬咬牙,一翻身投入池中去。湘云呢?此时也被命运播弄,“云散”到他方去了。
        黛玉之死为自沉,有证据吗?有。其实雪芹暗示得极为明显:
       
        一、“沁芳”是大观园的命脉,表面上原是为一座亭子而题的,但实际上溪、桥、闸、亭通以“沁芳”为名,可见其重要。亭在桥上,故曰“压水”而建,更是入园后第一主景,所以主眼要点染“水”的意境。
        第26回点明了“沁芳”的真正含义:宝玉不忍践踏落花,将残红万点兜起,送在溪水中,看那花片溶溶漾漾,随流而逝!正如脂评说:
        大观园饯花会是“诸艳归源之引”。
         
        因此,沁芳便指“花落水流红”,但更简净,更含蓄。流水飘去了落红,暗喻着,诸艳聚会于大观园,最后正如缤纷的落英,残红狼藉。群芳的殒落,是随溪流“沁”之以逝的!
       
       
        二、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凡山川之神皆女性,皆以妃名,洛川之神为宓妃,正是曹家的故事(芙蓉诔有句:“宓妃迎于兰渚”,四十三回宝玉偷祭金钏,看见洛神的塑像,不觉泪下,都是同样的暗射)
        。黛得此号,正暗示她是水中之“神”,娥皇女英,潇湘女神的本事,亦即自沉于湘江的女性。(将黛玉比作泪洒斑竹之人,探春亦曾明白说出)。
        宝玉被贾政毒打后,黛玉感而题诗,有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更是明白点破。
          
        三、书中多处比黛玉为西施,起初描写黛玉的容貌便是“病如西子胜三分”,“西施”在红楼梦中几乎是专指黛玉而言。
        黛玉作五美呤,第一首便是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咏柳絮首句“粉坠百花洲”亦同此义) ,分明是自况。而历史上西施的结局正是:“越人破吴,浮西施于江”。
        雪芹用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这几个典故(洛神,湘妃,西施)来比喻黛玉,若我们还是不明白黛玉如何死的,就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了。

         四、其它零散的证据尚有不少, 略叙如下:
        第18 回宝玉题潇湘馆的诗: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庚辰夹批:妙句!古云:“竹密何妨水过?”,今偏翻案。】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莫摇清碎影”,又点明与水相关。
          
          
        “艳曲警芳心”回末,黛玉自思自忆,所忆古人诗词句:“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水流红” ,一连三例都突出花之落法与水有关。
          《葬花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细释诗意,为:但愿能身生双翼,飞到天之尽头,去找那个(无缘)的香丘,却是此愿难遂,终归陷于渠沟--寒塘之内。
          
        宝玉的奇语:“明儿掉在池子里,变个大王八,与妹妹驼一辈子碑去!”池子者,即是寒塘,暗示异日黛玉绝命之处。
          
        庆元宵,家宴演戏,特点《相约、相骂》,这出戏的情节是婚事波折,女主角曾投江自尽。这暗示宝、黛的悲剧结局,也和投水有关。
          
        宝玉偷祭金钏,看见洛神的塑像,不觉泪下。表面层意义是暗悼金钏落水而亡,实又关联着后文黛玉之死的情节。
        祭金钏回来,那戏正演的是《钗钏记》,又是少女投水的情节。
           《红楼梦魇》指出,早本里只有金钏儿的故事,并没有晴雯,后来增删时才分成两个人,将金钏改写到 在33 回 自尽。
        金钏之死与前文的宝黛“诉肺腑”相连,王夫人明骂金钏,实际上是在发泄对黛玉的不满,这也是暗影。
       
        因此,金钏、晴雯都有影射黛玉的作用,她们的死都与黛玉之死相关(但绝不是全同,这就是雪芹独有的“特犯不犯”的特殊笔法)。
       
        应当注意,金钏之死,只是虚写,晴雯之死,也没有实写。因为她们都暗影黛玉之死,这是后文要重笔描写的,所以不会在金钏、晴雯之死上浪费笔墨。
       
       
        黛玉掣得的签是芙蓉,镌着“莫怨东风当自嗟”,暗示“芙蓉生在秋江上,莫怨东风怨未开”。怡红夜宴时,独有晴雯没有掣花签,因为她是黛玉之影。
        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间含着预祭黛玉的暗示,诔中有一联云:
        眉黛烟青,昨尤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更是点明了“黛”“玉”。“园中池上芙蓉正开”“猛然见池上芙蓉”,这才特到芙蓉花前举行祭奠----正是在池上水边。
             
        我想,这些暗示,汇在一起,已把黛玉死于水中刻划清楚。

        【万苦不怨】
           中秋联句,有这么几句: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
          表面上是咏月,实际上却正是宝钗、黛玉、湘云三人即将发生的故事。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暗影的是宝钗的孤身终老----如婺女星一般落寞孤寂。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暗指湘云,以牛女双星比宝玉湘云,即“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乘槎,正关合后文的宝湘”渔舟重逢”。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说的却是 黛玉的离世。雪芹原著章法严密,笔无泛词。
           黛玉之死,如水逝花流,却没有那么轻松容易。她是先有一段段的惨痛的经历,而后才决意那么结束的。
           如 57 回紫鹃说的:“……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这是一大关键。老太太在,嫌忌她的人虽虎视眈眈,常欲伺机而动,却不敢下手。而,老太太真没了!
       
        八十回之后不久,贾母即已归天,除了前引紫鹃的这句话,伏线还有:“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76回)贾母的人参“但这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连三十换也不能得这样的了,但年代太陈了。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77回)
           这都是草蛇灰线,暗射贾母“已无性力”,快要“成灰”了。      
          
          
        贾母先逝,贾府的一切矛盾都开始公开化,大房邢夫人、二房庶子派(赵姨娘、贾环等人)与二房嫡子派之间的斗争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按常理,贾母遗嘱肯定是把财产留给宝玉、凤姐、贾兰,对黛玉也会有所馈赠。
        于是,贾母死后,凤姐、宝玉 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于是,凤姐沦落到身微运蔽,扫雪拾玉,宝玉也先是被迫搬出大观园,最后又被迫离开贾府。
           
        且不论凤姐,赵姨娘等人打倒宝玉的方法是诬陷宝黛之间有“不才之事”,四处散布二人间的“私秘”和“丑闻”。(抄捡大观园一回,王善保家的在黛玉房中抄出宝玉的旧东西"便得了意”,这就是一种“草蛇灰线”)。
          
        而东院邢夫人一派也直对王夫人、凤姐不满,乐得推波助澜。随声附和,加叶添枝,于是,莫须有的罪名蔓延户牖,真假难辨。      
          
        如黛玉一般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大府闺秀,被上这样的恶名声,有口不能辩,最后只有用生命来洗雪冤屈辱垢。
          
        《芙蓉诔》云:“诼谣と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ど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实攘诟而终,正是黛玉的写照。
         
        那时节,贾母已经归天,宝玉也已流离在外,
        黛玉独居的大观园潇湘馆是落寞至极,“幽僻处,少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冷”(26回),
        无论病得多重,绝无人来探询,能听到的只是流言诽语,如明枪如暗箭如利刃时时袭来(即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但最后促成黛玉自沉的,还应当是元春下旨赐婚 ,判合“金玉良姻”。
          
        第十八回〈归省庆元宵〉里有几个情节大有文章,很值得玩味:
          “红香绿玉”(宝玉所题:红香--红湘,绿玉--黛玉!)[元春却]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宝玉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
             
        元春不喜欢黛玉的关键应当是王夫人,前八十回王夫人喜钗厌黛是很明显的。金钏之死、晴雯之死都是王夫人一手造成,而这两人都暗影黛玉。
        宝玉受流言围攻,使王夫人更加厌恶黛玉,认为她是祸根,因而设法促成元妃下旨,让金玉成婚------这也是王夫人对邢夫人、赵姨娘等人的一种反击方式。但种反击,直接造成了黛玉的死。
        综而言之,贾母先逝,宝玉被迫离家,
        黛玉病体日重,又为谣言垢辱,终日只能以泪洗面,加之得知元春下旨意,“金玉良姻”已定,因此,黛玉已无再活之理。
       
        但黛玉并不单因此而死,她只是为了宝玉一人。为宝玉的安全与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哪怕承担万苦,也甘心情愿,此外皆非所计。
        如脂批所云:
        “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是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
        可知黛玉虽处境万难,内心万苦,但为知己而牺牲一切,并无一丝一毫的怨尤之意——这也才是“还泪”答报恩情的本义(如程高伪续所写,黛玉是恨骂宝玉而死,便如以怨报德,何谓“还泪”?)这种崇高的感情升华,这种“有人无己”的精神境界,实非常人所能想像理解。
        所以,黛玉的死,不是一个世俗的“活不下去”的浅层次问题,其性质迥异于所有小说戏本的俗套。
          
        黛玉《菊梦》诗:“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是说菊,又兼带自己的“梦醒”,这儿的“幽怨”,是自尝万苦,无人理解,还被着恶名——这也并不真去计较;所重所求,仍然只在一个“无限情”上。这情,早已大大超越了世俗争夺的那种所谓的“爱情”。
          
        春尽花渐落,“花神退位”的芒种时节,黛玉自沉以“还泪”“证前缘”。   
        稍后,宝玉回到贾府,但已是来迟一步,28 回黛玉所云:“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
        原来竟是一种语谶!
          
        中秋夜,宝玉到潇湘馆“对景悼颦儿”,作了一篇可与“芙蓉诔”前后辉映的长赋,可惜,我们看不到全文,永远也看不到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3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对景悼颦儿
          脂批明言,佚稿里有一回写到中秋夜宝玉“对景悼颦儿”
        。我判定它为九十六回(写宝黛情事终结),与三十二回“诉肺腑”(宝黛定情)
        六十四回“五美呤”(黛玉对爱情表示出绝望之意)对应极为精巧。
         读《红楼梦》尤其是七十六回中秋夜联句、七十八回 芙蓉诔之时,不免要去想像后文“悼颦儿”的情景。
         “一别秋风又一年”,芒种节,黛玉自沉以“还泪”“证前缘”,稍后宝玉归家,但已是来迟一步。29
        回黛玉所云:“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 原来竟是一种语谶。
          
        宝玉心灰意冷,加之贾府日益败落,因此,怡红院众芳都被遣散,袭人被“迫嫁”。只有麝月一人还留在宝玉身边。
          
        端阳日,玉钗成礼,但“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本应是大热大闹的婚礼竟在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中进行。此时,贾家死亡、衰败相继,史家被藉没,湘云下落不明;
        稍后,元春被赐死,贾府也到了崩溃的地步。
          
        宝玉虽然已与宝钗成婚,且两人互敬互重,但“琴边衾里总无缘”,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红楼梦曲子.终身误》),“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暖香坞宝钗所作灯谜),“金簪雪里埋”(判词),四时花蕊制成的冷香丸,
        “雪洞一般”的蘅芜苑,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着,‘金玉姻缘’只是个空洞的形式,宝钗是以处女终老。正所谓,“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何日不生尘”!
             
          
        时值中秋,贾府将要抄没的前一两日,夜凉如水,月色凄寒,遍地涂霜,宝玉独自走进到大观园。但见人去园空
        满目荒芜。怡红院已红瘦绿稀,点点苍苔入阶痕,潇湘馆中翠竹冷冷,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满目凄恻,房中尘埃寸厚,
        蛛丝儿结满雕梁,与往时的“凤尾森森,龙呤细细”早已是恍如隔世,两种人间了。
          
          
        此情此景,宝玉“对景悼颦儿”时的凄哀伤痛又岂是寻常文字可以抒写。正所谓:“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因此,他作了一篇可与
        “芙蓉诔”前后辉映的长赋,抒发心中的感慨哀伤,中有一联便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
        。可惜,我们看不到全文,永远也看不到了!
          
           常常想像这个意境,模模糊糊仿佛有所领悟,遗憾的是永远不能得其真
        。雪芹定会将此情此景写得凄美哀伤,然后从凄凉进入清新、空灵、超脱的境界
        就如《芙蓉诔》的前后意境变化一样。
           因此,引《芙蓉诔》一节作对照,以便想像“悼颦儿”的意境: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为步幛,列枪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
        瓿事迤
        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匪簠匪笤。发轫乎霞城,返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傍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筼筜。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3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开卷有益--【古今佳作】 - 湘江楚云飞(红楼探佚4)


                                                     一、【 金麒麟之谜 】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史湘云大概是《红楼梦》里最可爱、最受读者喜欢的女孩儿。“众中最小最轻盈,真率天成讵解情?”(董康)写湘云极相宜。她稚气,带几分憨,因此更天真无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黛玉与“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相形之下似乎都要逊色了。第五十七回湘云要替邢岫烟打抱不平,黛玉笑她“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十二钗里湘云是最接近侠女的典型。
                     
        但奇怪的是,湘云似乎也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最难解的一个谜,使红学家与红楼读者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争论得“几挥老拳”,却终究得不出多数人都能认同的结论。
        谜之一:
        前八十回里,描写湘云的笔墨已经超过了宝钗,与黛玉不相上下。并且写宝黛的亲密时,每每与宝湘作对照来写,有脂批称之为“间色法”。这是什么用意呢?
                
        还有一点,大观园里的诗社,却都是由局外人湘云作引,海棠社明系独重湘云,菊花诗、柳絮词都是湘云或作东或者起意。芦雪联句里,独有湘云联的最多;即使雅谜、酒令亦都由她作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秋月夜联句临近全书前半部的收尾,却是众人都已云散,只有她与黛玉(妙玉稀有地出面加入)来收场。
        谜之二:
        湘云在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庚辰本二十一回夹批:好!前三人,今忽四人,俱是书中正眼,不可少矣】;所谓四人,指的便是宝黛钗湘------“俱是书中正眼”!
        但她首次出场时,一点也不同于钗、黛各有一段怎样入府的特写,而是家人忽报:“史大姑娘来了。”----这已是迟至第二十回了!
        而且,出场的时候没有作过任何介绍,几乎像是从天外飞来,这让读者纳闷不已,猜不透雪芹笔下藏着几多丘壑。
                
        谜之三:在“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的纠葛之中,又掺进宝湘的一对金麒麟,用意何在?第三十一的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究竟暗伏着什么样的后文?            
         
        谜之四:湘云来后,立即引起宝、黛的角口,甚至由此引出听曲文,悟禅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直暗射到“悬崖撒手”等情节。
         
        与元春有关、与议婚相联系的两次大事,“归省”与“打醮”,湘云俱不出场;“盛”事一过,却立即出现:“人报史大姑娘来了”,两次如出一辙。而第二次端午节出场后,立即写湘云人“相中”了,向她道喜,并立即写“论阴阳”“拾麒麟”一大段特写。
                
        读者只要看了上述谜一样的情节线索,就不能毫无感受,也会同意湘云是曹雪芹有意安排、着重抒写的一个重要形象。
                
        需要细味的是,主角中独湘云没有面貌的描写,除了“醉眠芍药荫”的“慢起秋波”四字,与被窝外的“一弯雪白的膀子”(21回),以及“蜂腰猿背,鹤势螂形”(50回),纯是一些动作,一些话语。
        庚辰本20回夹批:“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今见‘咬舌’二字加之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巧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
        湘云在脂评人心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这也是一例。
                
        还可以注意“湘云眠药”一节,有人指出,宝黛湘都有晋人之美,写湘云眠药纯是魏晋人醉卧的情景,不过卧在落花之中,更增其美艳、妩媚,似乎寄寓着作者的某种美学理想。
                                             二、【 湘江楚云飞 】
                
                
        黛玉号潇湘妃子,居住在“潇湘馆”,院中“凤尾森森”(探春戏言,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湘云名里也有个“湘”,这都是暗用了湘妃的典故,
        黛玉就是宝玉的“娥皇”,
        湘云就是他的“女英”。因而,七十六回中秋联句时,作者特意描写:两人坐在“湘妃”竹墩上。
        第二十回湘云初次出场,后来就住在黛玉房中。请看,第21回描写:
        “ 次日天明时,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
        这与76回的:“谁知湘云有择席之病,虽在枕上,只是睡不着。黛玉又是个心血不足常常失眠的,今日又错过困头,自然也是睡不着。二人在枕上翻来复去。”
        两次描写湘黛两人同枕共席,遥相呼应,从雪芹“草蛇灰线”的笔法看,这些情节显然是别有深意。   
         
        正如脂批所说:“写得湘云与宝玉又亲厚之极,却不见疏远黛玉,是何情思耶?”“好极,妙极!玉、颦、云三人已难解难分,插入宝钗云‘我劝你两个看宝玉兄弟分上’,话只一句,便将四人一齐笼住,不知孰远孰近,孰亲孰疏,真好文字!”
        这是明白无误的点出了宝玉、黛玉、湘云之间的关系。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黛玉之死当在佚稿第九十回,此后至少还有二十回的篇幅,《石头记》这样一部“千古情书”如何会没有女主角呢?
         
        这个女主角并不是宝钗,《红楼梦》从表面看,好像钗、黛二者总是联举并列,一成不变的格局嘛。其实“林史”才是真正在雪芹意中的并列者,这里根本没有宝钗的份,她全属另一格局之内,在雪芹笔下意中,这是十分清楚、一丝不乱的。到第七十六回,中秋联句这一重要关目,钗已“退出”园外,只有黛、湘是主角人物。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他日之玉不可箴”,“悬崖撤手,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这几条脂批也说明,宝钗不可能是主角。
         
        因此,湘云是黛玉的接续者,或是叫做“替身”,黛玉是上半部女主角,中道而玉殂花凋。湘云是接续她的后半部女主角。正如脂批明白点破:玉兄“素厚者唯颦云”。
                     
        至《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已是宝玉、湘云二人为主角了,李婶娘点出:“一个带玉的哥儿和一个带金麒麟的姐儿”!——周汝昌因此推论,“金玉姻缘”,却有两种含义,宝钗的金锁是假, 真正的金是金麒麟。“麒麟伏白首双星”是指金麒麟与通灵玉的姻缘故事? 这个看法至少可备一说。
         梁归智以为, 红楼梦里有两对金(宝玉的金锁, 湘云的金麟麟)两对玉(黛玉、妙玉),她们都与宝玉有过感情的纠葛。
         一直以来,人们对十二钗的排列顺序疑惑不解,这是因为后三十回已失,不清楚作者写十二钗时的构思的缘故。
         
        略为分疏一下:十二钗是两两成对的,宝钗、黛玉为第一对(金玉,木石之争,贯穿全书),元春、探春为第二对(姐妹两个王妃,按地位,才排在了湘、妙之前),湘云、妙玉为第三对(都与宝玉有过爱情或婚姻纠葛),迎春、惜春为第四对(姐、妹),凤姐、巧姐为第五对(母、女),李纨、秦可卿为第六对(一贞,一淫,极妙)。
        上面我已大体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总结如下:原著佚稿必定会浓墨重彩描写宝玉、湘云的故事,而且这一切,发生在重阳节宝玉“悬崖撤手”之后,也只有看破后又重识情缘,才能接到“情榜证情”。也就是说,宝玉曾经弃宝钗麝月出家为僧,这并不妨碍他后来再还俗与湘云结合。
        对此,很多研究者是反对的。 他们振振有词的说:
        湘云和宝钗是一党,都是封建礼教、
        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在书中直截规劝过宝玉走科举、仕途经济道路的女儿就是她们俩和袭人,她与宝玉这个“古今不肖无双”的彻底叛逆者是何等的格格不入。
                
        而且,像宝玉这样的情痴情种,他心里最看重的只有黛玉一人,当他经历了黛玉之死,经历了家败人亡的惨状后,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唯一的路只有悬崖撤手-----遁入空门。端庄雅致如薛宝钗留不住他,潇洒俊逸如史湘云也同样留不住他,这才符合《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应当指出,这些看法是非常偏颇的,中左倾教条化主义的毒太深,而且显得对湘云这个人物的整体性格缺乏把握。
         原著里,湘云确实发表过一通“经济酸论”,也表现过一些“道学气”,但本质上她是个清净洁白的女儿,染上了一点利禄思想对于她这样一个贵族家庭的小姐来说是很自然的,她并不是维护封建正统的“钗党”,当然也还不是宝玉、黛玉一样的叛逆,她心地单纯,性格直爽,对人生对命运还没有更深的感悟。
                
         在书的前半部,她与吟出 “红消香断有谁怜”的黛玉思想上确有很大差距,那时节,确实只有颦儿是宝玉的唯一知已。而湘云是“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她不满黛玉的小性,闹了几次矛盾,未曾没有因宝玉而含酸的因素;她和宝钗关系亲近,因为宝钗确实有度量,会体贴人。这是因为她个性格单纯,喜恶都露在表面。并没有更深的含义。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一向天真稚气、性情豪爽的湘云 到了七十六回,竟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开始变得深沉起来 ,吟了许多悲感的诗句。 联句之后,湘云黛玉两个人睡在一床,都是翻来覆去不能入眠,这两个同病相怜的女儿思想慢慢变得接近起来,应当注意的是,这时湘云与宝钗有些疏远了。湘云似乎感受到四周茫茫的黑夜,开始真正思索起人生与命运来 。
         
         
        人物的性格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红楼梦就写出了这种变化,因此,到佚稿中,当史家被藉没,湘云流落为佣之后,她的思想性格必定会变得更加深沉,在最后作为黛玉的接续者成为与宝玉心灵相通的知已将会是这种变化的自然后果。
                
        以为宝玉最后结局是出家的研究者,实际上他们受了佛道思想的消极面的影响,把红楼梦的主题看作“色空”。            
        其实,脂批早就点明,“空色色空两无干”,《红楼梦》第一回的“因空见色,自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与佛教的色空观不是一回事。   
                
        学者指出,曹雪芹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对宗教常常采取了一种嘲弄的态度,但又不能摆脱悲剧性的命运感。他不断在探求人生之谜永恒之谜,却寻不到答案。因此他的思想里可能对佛道的某些观念有相似之处、有一些借用,但绝不能说他完全接受了佛、道的基本观念。
        “顽石补天”这一主题,便揭示着一种反宗教的倾向,即非原罪论----原罪论是一切宗教的立足点,即人天生有罪,人生就是赎罪的过程------但顽石却是天生无罪的,它来到尘世是为了“受享”,而不是赎罪。
                
        因此,石头记从主体思想而言,是反宗教的,走上的是悲剧的境界----对人生的苦难对人的存在作着审美的解释,只探寻、只追问不祈求答案。
         
         佛家的空,首要是空诸一切,尤其是“情”,而红楼梦却是“大旨谈情”,它否定的是“空”,肯定了“情”,最后归入“情榜证情”。
         所以,宝玉先悬崖撤手还俗与湘云结合,正是“情榜证情”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            
         这正如学者王湘浩一早指出的:红楼梦谈不上“色空观念”“出世思想”,宝玉虽曾“悬崖撒手”,终于不顾世论之反对诽谤而与湘云重为聚合。
                
        雪芹之作书,并不是要写一部“悲剧”或“喜剧”,只是要写一部《红楼梦》。这就是说,要想真正理解他的书,不超脱了一般“悲剧”“喜剧”这种模式概念,是永远跳不出常套认识的,一经将它纳入一个通常的文学概念框子中,就会迷失了它的真面与本文。
                            
                                三、【凭栏垂绛袖】   
                     
                
                
        湘云掣的签,是海棠花,上写“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代表着史姑娘,没有什么疑义。三十七回的咏白海棠诗 重点是湘云的两首,诗社名为海棠社,更是大有深意 。
        “海棠名诗社,林史闹秋闺:纵有才八斗,不如富贵儿!”第三十七回前的这首标题诗已经说得很明白。
         游怡红院一回书中,写那海棠时,大书:“葩吐丹砂,丝垂翠缕”,湘云的丫鬟单单叫“翠缕”。
         宝玉住处“怡红”院,其间是“蕉棠两植”,蕉即绿,棠即红。宝玉明言,蕉棠必须兼咏,才算美兼。
         第十八回〈归省庆元宵〉里有几个情节也大有文章,很值得玩味:
         “红香绿玉”(宝玉所题: 红香--红湘,绿玉--黛玉!)[元春却]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宝玉的题诗是: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
        两两出婵娟。【庚辰夹批:双起双敲,读此首始信前云“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等批非泛泛妄批驳他人,到自己身上则无能为之论也。】
        绿蜡春犹卷。
        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
        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
        主人应解怜。【庚辰夹批:归到主人方不落空。王梅隐云:“咏物体又难双承双落,一味双拿则不免牵强。”此首可谓诗题两称,极工、极切、极流利妩媚。】
                     
        海棠指湘云,前文已明,无需多言,此处蕉是暗射黛玉,“两两出婵娟”,“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绿蜡、红妆;绛袖、青烟,都一一明指暗影湘、黛两人并列(对立东风里);脂评所云:“归到主人方不落空”,更是说得明白----湘、黛的结局都要归到宝玉身上。
                
        再看湘云占花名一回,[花签]上注云:“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这一情节也有暗示黛湘之间“接替”关系的作用。
         
        晴雯这个人物,应当是湘黛二人的性格类型的一种“结合型”,所以她将死时,海棠(湘的象征)预萎;及至死后,芙蓉(黛的象征)为诔。许多人单将她看作黛玉的影子,未免失之于简单。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 四详红楼梦》中指出,早本不自黛玉来京写起,原有黛玉来之前,湘云小时候长住贾家,与宝玉跟着贾母住一间房─—包括湘云、袭人暖阁夜话,但都删掉了。这确有脂批可证:
         
        【庚辰21回夹批: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
             
        第三十一回湘云、袭人谈话中追叙暖阁夜话──湘云当时说的“不害臊的话”──是有关婚事的,因为是在袭人贺她定亲时提起的;也与她们俩过去深厚的交情有关,因为湘云接着就说:“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不害臊的话”当是 湘云说 但愿与袭人同嫁一夫,可以永远在一起。依据前面列举的种种线索,我们应当相信
        这一预言是应验了的,但是,当佚稿中宝湘结合时,袭人早已被宝玉“迫嫁”,嫁给了蒋玉菡。所以这个应验不免让人感慨-------湘云、袭人,一来,一去,终究是错过。
         
                            四、【卫若兰射圃】
         
        庚辰本第三十一回回后总评: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这是脂评中唯一真正涉及到湘云结局的。研究者于是认为,这就是湘云后来嫁了贵公子卫若兰的证据。而且以为:这个为宝玉所得的麒麟,后来到了若兰腰间,恰好“茜香罗”事件一样,暗示它起了作用,引线牵丝。
         
        有的设想得更细致些,以为贾珍设了射圃,宝玉是参加习练人之一,后来遇见若兰被邀比射,宝玉把麒麟赌赛,输与了若兰。
         但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
         
        前八十回内,卫若兰只出现过一次,在第十四回秦氏出丧送殡的行列中,在宾客名单的最后列了个名字。难道湘云曲子里所言的“才貌仙郎”竟只是这样一个影子?
         
        雪芹费了偌大的力气,浓墨重彩将湘云之憨态笑语描写得如闻如见,每每令颦儿、蘅芜相形失色,而且精心设计了那许多草蛇灰线、明射暗影,目的只为说明湘云嫁与卫若兰----雪芹岂不成了一个大笨伯?况且这又有何意味可言?“若兰射圃”绝不会这样简单而浮浅。雪芹也不会去写“茜香罗”的雷同文字。
         脂批提出了若兰,湘云和他发生了一定关系,应不会错。
         
        但应该注意,宝玉所以留意到那只金麒麟,却由于宝钗所言“史大妹妹有这么一个”。而后文又写:黛玉心中想到----“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由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玩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因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风流佳事来。……”
         
        再看宝玉见到湘云时的形景:“你该早来,我得了一件好东西,专等你呢!”掏摸却已不见……却到了湘云手中,反是由湘云让他来看:“你瞧,是这个不是?”“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
         这话岂能尽以戏语视之?
         
         宝玉曾数次对黛玉说:“你死了,我作和尚”;研究者都认为是语谶,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他们对上引那些宝玉的话却感觉迟钝,毫不重视,真有些难以索解。
        犹不止此。紧跟着,袭人就送茶来了:“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湘云对此如何反应的?“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难道雪芹费如此机杼,只为湘云后来“嫁了卫若兰”?
        宝玉把麒麟看得如此重要,又与汗巾子、茜香罗,何曾有半点相似。
         
        我以为,金麒麟确是“伏线千里”,关涉到后文宝玉湘云的重逢。它后来机缘巧合落到卫若兰手中。
         
        第三十一回点明湘云“大喜”(已定下亲事),她的未婚夫应当就是卫若兰。  
                
        但是,贾、史、薛、王四大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息息相关的,佚稿中,当贾家败落时,史家同样被抄家籍产(它被抄没还在贾府之前),而被抄者所有人口女子,例要入官,或配与贵家为奴,或发卖与人作婢。
        因此,湘云定下的亲事自然成为“虚话”,她被发配到权贵之家为女佣,后来设法逃脱。
        黛玉的五美呤最末一首《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这一首咏的便是湘云,暗影她如红拂一般改成男装 从主家逃离。
                
        书中一再描写,湘云好扮男装。如:湘云将葵官改了,换作“大英”。因他姓韦,便叫他作韦大英,方合自己的意思,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语,何必涂朱抹粉,才是男子(60回)。再如: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49回)
                            
        因为金麒麟的缘故,湘云得遇卫若兰,这就是《若兰射圃》。后来,经卫若兰、冯紫英等人帮助,宝玉与湘云重逢,结为患难夫妻。
         
        湘云与宝玉同时遭逢巨变,家破人离,各自星散,而金麒麟却略如“半镜”,后来起了重逢证合的作用。这就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真意。
                
        周汝昌提出,白首双星是化用长生殿最末一支曲(尾声之前)《永团圆):“神仙来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
                
        牛女双星,一到了昉思(洪升)笔下,早已不再是“怅望银河”的恨人,而是司掌情缘的仙侣了。也是有道理的。
                           
               五 【乘槎待帝孙】  
                
                
         周汝昌考证宝湘为“渔舟重聚”,甚是精到。引用如下:
         芦雪庵联句中,湘云是主角,联的句最多,而且许多另有深意。湘云先道是:“野岸回孤棹”;宝玉后来联道:“苇蓑犹泊钓”;湘云后来又联道:“池水任浮飘”;“清贫怀箪瓢”;“煮酒叶难烧”。这之前,湘云还有一句引人注目的话:“花缘经冷聚”。
        请看,无论孤舟回棹,还是独钓苇蓑,还是花缘冷聚,都暗指宝湘的事---两人在渔舟上重逢,宝玉即是渔翁。“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湘云中秋联句)也是同样的暗示。而池水浮飘,是说黛玉的自沉。至于清贫、烧叶,则是黛玉在嘲笑宝湘二人吃鹿肉时已经说过的:“哪里找这一群花子!”这正是记载中说的宝湘等后来“沦为乞丐”的事了!
         
        特别有意思的,我们且看“秋窗风雨夕”这回书,秋雨淋涔,黛玉正自秋绪如潮,秋窗独坐,忽报:宝二爷来了!这全出黛玉之望外!到宝玉进来,看时,却见他是穿蓑戴笠,足踏木屐——她头一句话便笑道:“哪里来的渔翁!”及至宝玉将要辞去,说要送她一套蓑笠时,她又说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再看《芦雪庵》这一回,“(宝玉)……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凳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都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
        你看,雪芹在此,又特笔点破宝玉与渔翁的“关系”,何等令人惊奇——当我们不懂时,都是“闲文”;懂了之后,才知他笔笔另有意在。雪芹永远如此!
         
        而芦雪庵回,李纹 邢岫烟、宝琴三人的《咏红梅花》其实也是别有所指的。宝琴的一首暗影湘云: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无余雪,指薛宝钗(玉、钗终究分离), 有落霞,霞即枕霞旧友;“游仙香泛绛河槎”,与中秋联句的“乘槎待帝孙” 意旨相同。
        我推想,佚稿里大概会写宝、湘 两人经过一段流离的生活(一定要说作乞丐,未免有点煞风景),终于在青山绿水间安定下来,茅屋蓬窗,樵渔为生。
        虽然穷愁困顿,箪瓢娄空,食粥为生,还却还是互敬互乐。时逢清秋,两人便烧叶煮酒,吟诗作对,一如昔日作菊花诗、芦雪联句之时。
        可以再重看《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中的有关景致描写:
         
        “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联系到雪芹的身世处境(如敦敏、敦诚、张宜泉的相关诗句中关于雪芹晚年居处的描写,有学者曾写将它写成专文-《曹雪芹隐居实考》)和书中宝、湘的菊花诗,真可以认为芦雪庵之“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便是日后宝玉与湘云的居住环境。
             
        第三十八回的十二首《菊花诗》,其实是按顺序排列,一毫不乱,宝玉、湘云所作的四首竟是紧相连属,黛玉的反而靠后。细考宝玉、湘云所作的五首菊花诗,暗影着宝、湘在
        颠簸流离中 重逢(访菊、种菊)、结合(对菊、供菊)、离散(菊影)的过程,下面详析。
        访菊 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履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闲趁霜晴试一游”,可知重逢在“霜晴”之日。“槛外篱边何处秋”,似乎暗影湘云栖止之处是一个离世隔尘的尼庵。“蜡履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可知相会过程的曲折,重逢后的悲欢交集。
        种菊 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迳绝尘埃。
                
        合“若兰射圃” 看,湘云原本与若兰有婚约,所以她是从“秋圃自移来” ,与宝玉在“篱畔庭前”结合。“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方经过(人生的)风霜严寒,终于又得到平定美满的生活。对秋吟诗,烧叶煮酒,“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迳绝尘埃”,互敬互爱,虽贫困但绝尘脱俗,一如南山种菊的陶渊明。
                
        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别圃移来,湘云本应当属若兰,所以宝湘的相聚是“贵比金”。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都并非泛泛之笔,而是实写两人的贫困知已生活。 确是无人能如宝玉一样孤标傲世,惟有湘云是他的知音。 
                 供菊 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堪作终身知已,弹琴酌酒相对。抛书对秋之际,忽忆起黛玉,不免感伤,于是设个简陋的几案祭奠一番(可对看六十四回黛玉作五美吟之前的祭奠)。这或许是“圃冷斜阳忆旧游”的真意。
                
                              
                                                    六、【隔破月中痕】
         渔舟重聚之后呢,是否便到了全书的结局?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湘黛妙三人的中秋联句,其实笔无泛词: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
        “宝婺情孤洁”暗影的是宝钗的孤身终老----如婺女星一般落寞孤寂。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暗指湘云,以牛女双星比宝玉湘云,即“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乘槎,正关合“渔舟重逢”,合上下联看,明明是暗指宝玉湘云在舟中相遇,如牛女双星渡河重逢一般。     
                  
        后一段是妙玉所续,也大有深意: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嫠妇指何人?宝钗?)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空帐,闲屏,衾边琴里总无缘之意)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由“嫠妇”“侍儿”“空帐”“闲屏”写到“露浓”“霜重”,又写到步沼登原,石博神鬼、木蹲虎狼——可见事故重重,情节险恶。最后,“朝光”“曙露”,始透晨熹,千鸟振林,一猿啼谷,钟鸣鸡唱,——这就是宝黛一局结束后,宝湘一局的事了: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与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关于湘云的结局,也有一处不甚可解,第一回好了歌解: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旁有脂评:宝钗湘云一干人。)可见后文会写到湘云“鬓成霜”,但这与曲子、判词“展眼吊斜晖”等句似有矛盾。
         
        张爱玲以为 第五回的红楼梦曲子是从早本中移来的,所以和后来的改稿有矛盾,也无确据,姑且存疑。  
         
        62回湘云有一个很古怪的酒令:“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搅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可见她的经历是惊涛骇浪,而不是浪静风恬。
                
        而黛玉代宝玉说的酒面是:“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落霞指湘云,孤鹜就喻宝玉。与湘云的酒面联系,再次证明宝湘重逢确实 与江、与舟有关。
                   
        诗社以海棠名,湘云的咏白海棠自是大有深意:
                 咏白海棠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庚辰批:又不脱自己将来形景】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霜娥有寡居独处之意,离魂倩女,似指黛玉之死(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秋阴雪”、“隔宿痕”暗指湘云(秋阴雪,喻湘云品性高洁,且重逢在秋日,隔宿痕
        --即花缘冷聚之意)“却喜诗人吟不倦”,诗人指宝玉,他又岂会令湘云(海棠的化身)孤寂一人“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这首诗又一次提到嫦娥。晶帘隔月,这月痕,乃是八月中秋的冷月,绝非泛指,诗词中凡涉晶帘,自系秋景,此乃通例,可以互参者也。
                玉烛滴干,晶帘隔破, 似乎暗指宝玉、湘云终究还是分离,而且时在中秋。
         
        不妨再重温一下香菱的咏月诗(非常奇巧,它就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正是为后来湘云的联句作引子):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阑。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细味也大有深意。“绿蓑江上秋闻笛”,是指宝玉为渔翁,“红袖楼头夜倚阑”指湘云,“凭栏垂绛袖”的那个海棠正是象征湘云。
        看50回湘云的诗谜: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虽是游戏之作,但溪壑分离显然别有所指。
                
        再看《咏月》诗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以及《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即云“魂应驻”,“梦也空” 看来,湘云极有可能早夭,宝湘情事终究还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最后补充几句: 早在新红学开创时代,俞平伯就在《红楼梦辨》 里讨论过湘云的结局是否与宝玉结合,不过限于资料有限,没得出结论。
       
         许多传闻、笔记 里都记载有旧时真本、异本续书(《红楼梦魇》里把它们整理分成十条),令人惊奇的是大多写到宝湘结缡,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雪芹原著后半部虽佚,不可能没有一点故事情节传说出去,而且毕竟还有畸笏等人在,这应当是那些续书的根据。何况这些异本中,端方本与三多桥本是相当有价值的,有可能有雪芹佚著在里面。
       
        到今天,红楼梦佚稿里会写到宝玉、湘云结合,已经是红学界比较多人认可的(邦国之大,人心殊异,想所有人认可,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湘云的结局,确还有可讨论之处,难以遂定。判词、曲子明显和其它线索有矛盾,到底孰前孰后,不易下结论。张爱玲以为判词、曲子都是从《风月宝鉴》里搬来的,是相当早期的遗留,因此不能以判词为唯一证据。
        何况,判词、曲子毕竟有些含糊,可有几种解释法------至少都说得通。
       
        其实,宝湘重娶之后,无非三种结局;
         一,湘云早夭(我较为倾向这一说,但也不下断语)。
         
         二、两人被迫分手,成为永不能相见的牛郎织女,这一说和判词、曲子能联系上。
        但我实在想不出永久分离的理由,至少原著里没找到线索。
       
        三、两人白首偕老,所谓“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与第一回的好了歌解旁边的脂批也符合。周汝昌是提倡这一说的。确实这也比较符合雪芹的身世处境(雪芹至少是有过“新妇”“独子”的, 并不是独身),可能也比较能让普通读者满意。
       
        至于湘云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悲剧是不是薄命,就有点缠夹了。本来宝湘都是生在温柔富贵乡,被抄家后,家破人亡,落到“展眼乞丐人皆谤”的地步(清代抄家时,家属是要按例入官,然后发卖或者赐与贵家为奴的,因此周汝昌以为湘云曾流落青楼,也并不是什么奇说、异想天开),而“有志补天”的顽石终究志不得遂,这样的人生悲剧已经够悲凉了,非要把悲剧都看成是写死亡、寡居之类,未免有点胶柱鼓瑟。
       
        比如,巧姐终嫁板儿,依然是薄命。李纨晚年富贵,可惜断子绝孙,也是薄命。   
         
        我只提出这些意见,并不得出结论。但无论如何,我绝不相信雪芹如此偏爱的湘云最终会嫁给一个纯粹的“影子”卫若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31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金簪雪里埋(红楼探佚五)
          一、 释【 送我上青云 】        
         
         最近见到一位网友对宝钗的结局提出一种有些离奇的看法,他认为:宝钗应该是入宫。在这之前,可能金、玉有了婚约,以致颦儿感伤而终,但“琴边衾里总无缘”,未成婚宝钗即被召选。宝玉的悼颦儿是在宝钗入宫以后作的。
        他的理由无非这几条:
         1:将宝钗诗谜中的“琴边衾里总无缘”解作钗、玉无法结合,将“鸡人报、侍女添”看作宫中之景,将颈联、尾联释作宫怨之意。
         2;宝钗的《临江仙.咏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因此认为是暗示宝钗也借了"好风",入了宫去。
         3;宝钗《忆菊》:“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以为重阳指宝钗出宫省亲的时节。
             
         宝钗入宫,是比较少见的观点,但在《红楼梦辨》中我找到俞平伯发出过类似的疑问,可作代表,引用如下:
        我举两条八十回中关于宝钗底暗示,与钗玉成婚相矛盾的,如下:“近因今上祟尚诸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得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薛蟠……一来送妹待选。”如钗玉将来成婚,何必作此迂腐可笑之赘语?不可解一。薛蟠入都,何事不可借口,偏要说送妹待选?不可解二。
          
        戚本二十二回:“晓筹不用鸡人报”。我们知道,“绛帻鸡人报晓筹”,是唐人底早朝诗,是宫禁内底光景。
        这两个疑问大约便是“宝钗入宫”观点的最初来源。   
        细一考究,这种观点与把“玉带林中挂”解作“黛玉林中上吊”,把“钗于妆内待时飞” 解成宝钗终嫁贾雨村(贾时飞)相似,同属于望文生义,想入非非,走火入魔。
        略为分疏一二。
        如果把“上青云”释作宝钗入宫,那红楼梦曲子《终身误》里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纵然是举案齐眉,终究意难平”又作何解释?
        它明明 说,宝玉“空对着”晶莹雪,两人是“举案齐眉”的。
         
        版本学研究表明,《红楼梦曲子》是比较后期才出现的,是全书结构大体完成后才回过头补的,而且辞意比较明豁,作不了其它解释。
        另外,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大多有诗谶、影射的作用,但解释时不能断章取义。
         
        宝钗的“慰语重阳会有期”(忆菊)“粘屏聊以慰重阳”(画菊)都是暗指宝玉的重阳节悬崖撤手,后面再详述。不妨综看一下宝钗的柳絮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
          
         我以为整首词暗射宝钗的孤高清洁、离世独居,“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暗合宝钗以处女终老。宝钗之情未改,宝玉之情未移,所以有名却无实。这是“随聚”;宝玉悬崖撤手,宝钗孤身终老,便是“随分”;所谓“送我上青云”应指一种孤高、旷达的精神境界(如杜甫诗“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一定要把“上青云”解释成功名利禄,未免太小看了雪芹,也太把大观园群芳看俗了(众人----包括宝玉、黛玉在内----都交口称赞此词的)。
         
        还有一点也须注意,雪芹是从来不作复笔的,偌大一部红楼梦,他描写过的就不会再拿来形容,十二钗里已经有一个入宫闱的元春,绝不会再重写一个宝钗。
        同样,将宝钗诗谜“总无缘”“鸡人报”“侍女添”解作入宫的情景,也都属于穿凿附会,与 《终身误》曲子的寓意是全然全背逆的。
        不妨看庚辰本第二十一回的双行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这是玉、钗曾经成婚、最后终究分离 最明了的证据之一。
         
        其实,绝大多数读者对于“黛死钗嫁,宝钗最终守寡”的情节想必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续书四十回的影响。
        我批驳这个异说,只是作个引子先。   
                          二、  释【 钗于奁内待时飞 】
        宝玉弃家为僧后,宝钗的结局如何?已故红学家吴世昌曾提出一种异说:宝钗改嫁贾雨村,(钗于奁内待时飞,时飞---雨村的字),后来她随同雨村被充军,路毙雪中,(关合“金簪雪里埋”。)
        后来, 张之所作《红楼梦新补》,便采用此说。
       
        这里不妨看一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的脂评:“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所谓前用二玉合传,是指前文所述:绛珠草与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还泪因缘。【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
       
         噫嘻呜呼,我知之矣!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确实暗伏后文,但没有“千里之外”那样远。脂评评得没错,所谓二宝合传,即宝玉、宝钗的出场都有待贾(价)雨村(时飞)这个人物作引。怎么个引法呢?冷子兴对贾雨村演说荣国府时带出了“正邪”二气的宝玉,贾雨村乱判葫芦案,引出了入京都的宝钗。
         这一联诗用意不过如此,没什么难解的。
         木石前盟是仙缘,潇湘妃子的名号,未始没有神仙眷侣的含义,脂批却说“全用幻”,金玉良姻是俗缘,有人为捏合的可能,脂批却说:“自是书中正眼”,这正切合“假作真来真亦假”的意境!
            
         如“宝钗终嫁雨村”之类的奇想,可以休矣!
         
         至于仅仅以“玉带林中挂,全钗雪里埋”,其他略无参证,便断言黛是悬梁自尽,钗是冻死雪中,这完全是错解了原意:雪芹、脂砚强调他们所写的是一些“生不逢辰”、“有命无运”的不幸少女,寓意甚深;玉带而挂在树丛,金钗而埋于雪下,都比喻,美好贵重之物生非其时,生非其地之义。这和她们的命尽的“形式”有何干涉?雪芹从来没有孤笔单文,了无照应的“形而上学”方法。
         研究《红楼梦》佚稿的人物、情节,尤其是探考宝黛钗湘这几个主角的结局时,应当综取各种线索,多寻资料,全盘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妄下结论。
         
         即如宝钗,除了判词、曲子外,应当将宝钗的柳絮词(我已作了分析)、海棠诗、菊花诗、芦雪联句、怡红夜宴所占花签,以及其它相关描写如二十七回的扑蝶,二十八回的 羞笼红麝串 等等 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推论。
         三、 【 钗黛合一 】
                                    
        这里想讨论一下雪芹写宝钗这个人物的用意以及她在书中的地位。
                                    
        见过许多红学评论,都把咏柳絮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解释成宝钗极富野心,而且举出无数“证据”来证明,宝钗是个极其阴险的野心家,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别有用心,她宛如蘅芜苑那些枝枝蔓蔓的藤萝,全副心思在往上爬,用尽心机讨好贾母、王夫人,处处将暗箭射向黛玉,不惜一切手段与黛玉争夺宝玉的感情,目的都是宝二奶奶的位置,尤指宝钗二十七回的扑蝶到滴翠亭边时所使的“金蝉脱壳”计 为宝钗“阴险”“暗害黛玉”的明证。
                                    
         我觉得这种种恶评不过是中“美则无一不美,恶则无往不恶”的毒太深,把宝钗完全看错的缘故。宝钗是十二钗中的冠首人物,“山中高士晶莹雪”“胭脂洗去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雪芹用了这样的赞词,会是把宝钗写成个阴险小人、野心家吗?
        正如俞平伯指出的:“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是曲既为十二钗而作,则金是钗玉是黛,很无可疑的。悲悼犹我们说惋惜,既曰惋惜,当然与痛骂有些不同罢。这是雪芹不肯痛骂宝钗的一个铁证。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份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若宝钗为三家村妇,或黄毛丫头,那黛玉又岂有身分之可言。”
        雪芹大约会先知的,所以他自己先声明一下,在第一回里他说:“ …………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可惜,后世许多评论者最喜好的事便是拿钗黛来作相反的评论,把宝钗(包括凤姐)看作在宝黛之间拨乱的小丑,种种恶评绵绵不断。说起来,这些评论者是自身太过陋劣,与雪芹的思想境界差距太远,对红楼梦的审美构架忏格难入,才会作出这样的解释。
        时至今日,对宝钗的恶谥似乎少了些,但大多数人仍旧把钗黛看作不可调和的两极对立,如:黛玉叛逆,宝钗卫道,黛玉纯真,宝钗虚伪,黛玉脱俗,宝钗世故,黛玉多愁善感,宝钗冷酷无情,等等等等
        有人得出的结论是:钗黛是两种不可调和的美”(蒋和森《林黛玉论》)浅尝輒止的红学家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你们去喜欢薛宝钗吧!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们,你们去爱慕林黛玉吧!”(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王蒙更是提出了“薛宝钗精神”与“林黛玉气质”两个概念,把世人关于钗黛两极对立的迷信,发挥到了极致。他说,为宝钗“超人的精明、城府、冷静而感到疏离、反感乃至毛骨悚然”,
        而“林黛玉气质”则“是理想、是诗、是情,是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
                                    
        事实上,这是一种对人物性格的简单化处理,从本质上说,是对红楼梦纷繁复杂、空前奇妙的美学系统毫无感受、格格不入。
        国外有位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曾著专文《脂砚斋评注与它的文学价值》,明确的说:“历来除了极少数有眼力者,大多数人都喜欢把黛玉、宝钗作相反的比较。脂砚斋自然属于有眼力者。统观几千条脂批,我几乎没有找到一条对宝钗哪怕是婉转的批评。”
                                    
        即如反对宝钗的人指为宝钗“阴险”铁证的《扑蝶》一回,却有许多条脂批,每一条都是在无形的嘲弄“恶钗派”的“义愤填膺”。因为关于“宝钗扑蝶”的“恶评”实在太多,我不妨多说几句。以下正文、脂评都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校对本:
        (宝钗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甲戌侧批: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宝钗身上。】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甲戌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甲戌侧批:四字写宝钗守身如此。】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庚辰侧批: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
        如果有人知道作者想在书里说什么,那自然是脂砚斋。
        合着脂批看完这段情节,我们只能称赞雪芹写人物心理的细腻,情节结构的完全出人意料却又合乎逻辑,这一节极写宝钗的聪慧、机变。宝钗原本就是为寻黛玉,恰好又从潇湘馆方向过来,情急下的心理反应,如不托言是寻黛玉倒不正常了。
                                    
        再看后边:(宝钗)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甲戌侧批:真弄婴儿,轻便如此,即余至此亦要发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雪芹明明说,宝钗使个计只是想遮过这件事,并没有其它的意思。脂评人为何说也要发笑?我们大可以想像一番,花飞柳飘的暮春时节,一个平时有些冷有些矜持的少女在草地间扑彩蝶,却突然遇到难堪的局面,于是“作伪”作得活灵活现,把别人骗了过去。切莫忘了这是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年方及笄),即使是作伪也带着天真、可爱的气息,整个场景有的是妙趣和诗情画意,确实可以和后文的“飞燕泣残文”并举,却独独没有“研红者”们说的阴险、毒辣!
                                    
         至于说这损害到黛玉,实在是捕风捉影。后来书里哪一处暗示过小红有对黛玉进行攻击、暗害?倒是脂批告诉我们,“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庚辰夹批:又是个林)小名红玉,(庚辰夹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原来她也是黛玉的影子!何况,脂评人还告诉我们,佚稿中有小红慰宝玉的情节。
        可叹许多“研红者”却不信作者的话,要去寻求微言大义 强作解人,实在是莫名其妙。
                                    
        钗黛合一,未曾不是《石头记》早期版本中表现出的一种倾向,以下两个是极明白的证据:
        其一: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明明是将钗黛并提。
                                    
        其二:“……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兼美,即兼有钗黛之美,“无若春花秋妍,各极一时之妙”。第45回,钗黛互诉衷肠的时候,宝钗同黛玉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一份嫁妆罢了”。 脂砚斋评道:宝钗此一戏,直抵过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黛玉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庚辰本夹批)
                                    
                                    
                                     (未完待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31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此系列为中国文学论坛芹圃居士大作之部分。
    见解极妙,收藏久也,献出与诸君共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很不错!收藏了慢慢品味:)
    谢谢云雾的贴子,欢迎多来佳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精了~~~雪儿没意见吧。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是精啊,呵呵,严重同意地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14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今天才看见此贴,心情激动!我回收藏好的,细细品味!见地独特,我同意此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17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很好,好极,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可惜,至今没有找到后文,待某再努力找找。
    文辞、见解都非某能续貂的。只能找原文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1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不排斥个人的见解,确实才华横溢,但否定他人的看法,似乎不是君子所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14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收藏好了,细细品味!期待下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居士大作如上。顶上去一道。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5-8-22 07:44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10-16 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精品推荐:红楼探佚(未完)

    不知道现在有没下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5-9 05:50 ,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