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7|回复: 6
收起左侧

[转帖]谁来破译这两首唐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助] 谁来破译这两首唐诗
陈秉安
文化,总是在经济、政治、军事强大的同时而被尊崇和仿效的。公元7世纪至9世纪,强大的唐王朝文化上的奇葩------唐诗传到朝鲜、越南,引起朝、越政治择贤制度的变化,自那以后,朝、越科举便开始以诗取仕了。而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刚在长安唱罢,日本宫廷歌伎就无不敲红板拽(yi)长裙唱“桃花流水鳜鱼肥”了。
16世纪末年,西人利玛窦东来“朝圣”,中国的文学被逐步介绍到西方。一批批的翻译的准确或不准确的中国诗歌则在西方广泛传开
(一)德国艺术家访华,把一串谜一般的唐诗留给中国学者去破译。
1998年5月,一支由德国艺术家组成的交响乐团向中国文化部提出申请,要求来北京演奏。他们要求演奏的乐曲十分奇怪,这部交响乐叫《大地之歌》,注明是由本世纪初的德国作曲家马勒创作的,乐曲来源中注明是:“根据中国唐诗创作”。中国诗界一时喧哗了。
在德国艺术家的演奏开始前,音乐厅中除了一般的观众外,还悄悄进来了一批中国诗人、文艺学者、古典诗歌专家。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位中国领导人——一位诗歌爱好者、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天鹅绒的大幕终于拉开了。一份依据德文翻译的中文“乐章说明”递到了台下的李岚清和一批中国学者手中。有人附耳告诉李岚清以下情况:《大地之歌》一共个乐章,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注明了作者是李白。译文虽然很晦涩,但学者们一致认定,《愁世的饮酒歌》实际上就是李白的《悲歌行》;第四乐章《美女》的德译歌词也十分明白:“美丽的年轻姑娘,在垂柳的岸边采摘莲花,金色的阳光照在她们身上------英俊的少年们,在远处的河岸边骑着骏马------”这不正是李白的《采莲曲》所写的“笑隔荷花共人雨,日照新装水底明------岸上谁家游冶郎------”吗?而第五乐章《春天的醉汉》,第六乐章《永别》则很快被知识渊博的学者当场破译。乐曲不过是出自王维的《送别》和孟浩然的《待丁大不至》罢了。
只是面对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所有在场的学者们都发愁了。
第二乐章 《寒秋孤影》注明作者不详,德文署名是“TSCHANGTSI”,歌词译文如下:
蓝色的秋雾弥漫在湖面上,
青草上覆盖着严霜,
好似画家把翡翠似的绿粉,
轻撒在娇嫩的花朵之上。
鲜花已失去它的芬芳,
寒风将花朵吹落在地上。
凋谢成金色的莲花,
即将随波荡漾。
......
我已困倦,
灯已熄灭,诱我入眠,
长眠之地啊,我已来到你这里,
赐给我平静吧,我需要休息。
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
我在孤寂中啜泣,
亲爱的太阳啊,你为何不再放射光芒,
亲切地将我痛苦的泪水晒干?
第三乐章:《青春》。德文歌词作者署名“李太白”。当然,李太白就是李白了。译文如下:
在那小小的水池中央,
伫立着一座绿色的琉璃小亭,
上面盖着白色的屋瓦。
好象猛虎的弓背一样,
翡翠的小桥弯弯地横跨到小亭上。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
穿着华丽的衣衫,
饮酒畅叙,赋诗作乐,
丝袖拖地,帽带飘垂。
在平静的湖面上,
一切都奇异地倒映出来,
绿色的琉璃小亭,
覆盖着白色的屋瓦;
新月形的弯桥,
犹如倒立的弓。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
穿着华丽的衣衫,
他们饮酒、畅叙,
赋诗、作乐。
诗作是太生僻、太玄妙了,以致所有在场学者,无一能说出两首唐诗出自谁人之手。
李岚清副总理把中央电视台音乐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郭忱叫了过去,低声而严肃地交代说:“一定要尽快把德国艺术家演奏的两首唐诗搞清楚!一定!”
(二)破解〈大地之歌〉的工程交给了诗词学者周笃文教授,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
一个傍晚,郭忱来到中国诗词接著名学者周笃文教授家,向他转达了李岚清副总理的意见后,把印有〈大地之歌〉6首歌词的资料交到周教授手中:“工程就交托你了,希望也交给了你。”
  周笃文担任着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早年从诗词大师夏承焘学诗。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交给周笃文,定能破译〈大地之歌〉的密码。
  〈大地之歌〉的作者德国古典作曲家马勒生活在1860年——1911年间。就是说,马勒是在100多年前写下这首交响曲的,周教授细看乐章,发现马勒在曲前留有“注”:歌词来自汉斯.贝格译本〈中国之笛〉。
  周教授找到〈中国之笛〉后发现,事情更扑朔迷离,这本德国人的诗著又注明是转译自法国女作家戈谢的译本〈玉书〉和德国作家哈依曼的译著。看来〈大地之歌〉的流传轨迹大致是这样:早在马勒的时代前,6首唐诗就不知是通过什么渠道,经过什么人的手传到了欧洲。女作家戈谢和德国作家哈依曼用法文和的文翻译了这6首唐诗。作曲家马勒在戈谢和哈依曼的著作中发现了这6首唐诗,决定将它们谱成德国的古典交响音乐。〈大地之歌〉就这样诞生了。
  周教授微微吁出一口气。他的眼光集中到问题的核心:两首诗的作者身上。
  〈寒秋孤影〉作者是“TSXHAGTSI”,照音译,可能是唐代诗人张继,也可能是张籍,还有可能是钱起......那就要看谁的诗里曾描写过〈寒秋孤影〉中的景象了。没有,翻遍了〈全唐诗〉以及种种民间版跟,无论是张继、张籍还是钱起,以及与译音相近的十几个诗人,没有一个写过与〈寒秋孤影〉类似的诗。
  再看第三乐章〈青春〉,注明作者“李太白”,周教授首先肯定德国人或法国人弄错了;“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第一,他翻阅了所有李白留下的诗篇,描写的内容无一类似〈青春〉;第二,〈青春〉的风格怪诞、离奇与李白的超然、飘逸之风相差的太远,“很有点像出自李贺笔下。”周教授于是希望在李贺或者与其相近风格的诗人诗作中找到〈青春〉的影子。而翻遍李贺等人的诗作,也无一与〈青春〉相类似。
  几个月的苦战后,周教授沮丧的叹了一口气。“我的能力有限,看来只有依靠多人的力量了。”他把〈大地之歌〉复印了多份,分送给了北京大学、北师大、中国诗词学会的多位朋友。
  1999年5月的一天,作者拨通了周笃文教授的电话。
  对面是个沉重的声音:“没有。至今无人破译。”周教授告诉我。
  事情有些出人意料。“破译这两首唐诗的困难究竟在哪里?”
  周教授稍稍停顿:“第一,这几首唐诗是由中文译成了法文,又从法文译成了德文,再从德文谱成乐曲的。中间经过几个人几次不同文学版本的翻译。只要是其中有一个人的中国诗歌或中国文学的功力不够,对原诗的理解有误差,翻译就会走样,作曲家马勒拿到的,就可能是一首不是原作的唐诗。所以要弄清这两首唐诗,就必须返回去,重新研究汉斯.贝格、戈谢、哈依曼等人的翻译本。这就不仅要精通中文、法文、德文,而且要对中国古典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以及欧洲古典音乐有极深的造诣。”
 “我敢说自己了解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但我的德文、法文到不了那个程度。所以我感到力不从心啊!”周教授说,“我老了要达到那个高峰恐怕不易了。”
 “那么,中国的下一辈学者回怎样?”我关心的问。
 “目前这个经济变革的时代,能真正坐下来,静下心来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已经不多了。那种学贯中西的中青年学者更是凤毛麟角。我们的下一个时代会不会再有前玄同、陈寅恪、郭沫若......很难说。一个社会需要绝大部分人去搞经济,搞应用科技,同时也需要极少数人坐在象牙塔中,潜心于尖端科技、尖端学问的研究。这类尖端人才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目前最缺少的啊!”
 “〈大地之歌〉可能成为一个谜,一个中华民族的谜,它可能在我们这一代破译,也可能留给我们的子孙......但我坚信,它一定会被破译的,因为,一个民族总会有后来的人。”

   【倚栏读雨回复】:这个帖子摘自<读者>1999年第10期不知是否破译请各位赐教[2003-12-22 22:01:0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谁来破译这两首唐诗


  《大地之歌》一共6个乐章。第一乐章名为《愁世的饮酒歌》,注明作者为李白。第二乐章名为《寒秋孤影》,作者不详,只有一德语 署名为“Tschang Tsi”。第三乐章的题目是《青春》,其所依据的 德、法文版唐诗原题为《琉璃亭》,词作者署名“李太白”。后面三 个乐章则分别题为《美女》、《春天的醉汉》和《永别》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的破译出现三种结论。秦晋认为其来源于 李白的《古风》和《长相思》;任一平、陆震纶认定:“《寒秋孤影》 源于钱起的《效古秋夜长》。”“诗译英法第一人”许渊冲断言: “第二乐章就张继的《枫桥夜泊》。”
 1999年10月21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上发表了秦 晋的文章——《马勒〈大地之歌〉第二第三乐章试解》,率先打破了 沉默了一年多的僵局。
秦晋认为:《寒秋孤影》源自两首诗。 前半部分根据的是李白的59首《古风》中 的第26首: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 世,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 边。
  他惊喜地发现:“这简直就是逐句翻译!”唯一译错的地方,就是原诗中的“绝世”一词被误解成了“丧失”。
  
至于歌词的后半部分,秦晋则认为可能来自李白的《长相思》一 诗: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 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 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秦晋说,“长眠之地”可能是外国人对“长安”的误解。而“ Tschang Tsi”可能就是“长思”的译音。他补充说,从语法上看, 德语中的介词“von”可表示所属关系,也可表示来源出处。所以这首 歌词既可理解为作者是“Tschang Tsi”,也可理解为源于“ Tschang Tsi”,即“改编自《长相思》(长思)”。
  
就在秦晋得出结论的两个月之后,即1999年12月23日,同样在 《光明日报》的“文化周刊”上,又刊出了任一平、陆震纶的文章 《揭开马勒〈大地之歌〉第二乐章唐诗之谜——第二乐章〈寒秋孤影〉 源于钱起〈效古秋夜长〉》。两位研究者在辨明唐诗在外国的流传轨 迹时认定,《寒秋孤影》就是戈谢《玉书》中的《秋天的晚上》。他 们认为,仅从“Tschang Tsi”的译音来寻找诗人的路子显然已走不 通,因为“Tschang Tsi”就应是张籍,而张籍的作品中又没有一首 诗可与《寒秋孤影》对应。因此,他们决定绕过作者另辟蹊径。
  
在圣丹尼斯参考过的《唐诗合选详解》中,他们发现了一首在意 境和语言上都与《寒秋孤影》相近的诗篇——钱起的《效古秋夜长》: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净如水,月吊栖乌啼雁起。谁家少妇市鸳机,锦幕云屏深掩 扉。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依。
  
发现这首诗令两位学者异常兴奋。他们说:“这不就是《寒秋孤影》吗?太妙了!居然对得如此吻合,只是戈谢在《玉书》中这首诗 仅译了前四句。”唯一的问题是,歌词中“长眠之地……”几句在 《玉书》中是没有的。两位学者认为,这是马勒自己加上的。因为 “马勒在1908年夏末已经身心交瘁,预感在世不久,故作此语,并非 原诗内容。”
  
尽管任、陆两人对自己的结论笃信不疑,但当他们去征求他们的 老师——北大、清华“两栖”教授许渊冲的意见时,却没有得到许先 生的认可。这位年近八旬的老翻译家曾将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 英文,其中《西厢记》被英国人评为“可与莎士比亚媲美”,同时他 也曾将十余部英、法、美文学名著译到中国来,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 了突出贡献。1999年,他被选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以说,许渊 冲正是一位如周笃文所期待的那样精通数门外语、又通晓中国古典文 学的专家。就是这位专家,对《大地之歌》的密码破译又提出了一个 新见解。在接受记者采访后不久,一篇署名照君的文章《唐诗密码如 何破译》刊登在百忙之中2000年1月1日《文汇读书周报》上。该文详 尽阐明了许渊冲的见解。
  
许渊冲从《玉书》入手,首先指出要注意意象派诗人独特的译诗 方法。他说:“意象派译汉诗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拆字分译, 二是增加原文没有的意象。不了解这两个特点,恐怕很难破译他们翻 译的唐诗。”运用这一方法还原歌词,许渊冲自信地认定:《寒秋孤 影》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
  他说:“第一,‘Tschang Tsi’就是张继,不能绕过这条最重 要的线索。第二,《玉书》的前言中说,戈谢不懂中文,她译诗是一 个中国老师教的。如果我是戈谢的老师,我会怎样对她讲《枫桥夜泊》 呢?我大概会给她看一幅相关的图画。记得我小时候,《国文课本》 上有一课书叫《核舟记》,说的是在一个核桃壳上刻下《枫桥夜泊》 这首诗,上面就有这样一幅画。不懂中文的戈谢可能对图画印象很深。 她看见画家用来表现“霜满天”的茫茫白点,既可能理解为一片秋雾, 也可能看成巧匠撒下的玉粉;河上的枫叶画得象莲花,她自然会以为 是北风一吹,就香消花落;而‘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经她一 拆,就成了‘心中的秋日’;最重要的是,画家无法表现钟声,只能 借钟声引起乡愁之意,画一个船客伏几而眠,梦见自己的妻子。但是, 法国人一般梦见妻子的少,梦见未婚情人的多,于是戈谢就推己及人, 以为船客梦想的一定是婚姻大事了。根据这些我认为,戈谢《玉书》 中的《秋日》大约是根据《枫桥夜泊》译出来的。”
第三乐章《青春》的破译也有很大分歧。 周笃文说:“这诗不是李白写的。”秦晋推测其来自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  贤宴姑孰亭序》。许渊冲则认为其脱胎于  李白的名篇《客中作》。
  在那小小水池的中央,伫立着一座绿色琉璃的小亭,上面盖着白 色的屋瓦。好像是猛虎的弓背一样,翡翠的小桥弯弯地横跨到小亭上。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穿着华丽的衣衫,饮酒畅叙,赋诗作乐,丝 袖拖地,帽带飘垂。
  在平静的湖水面上,一切都奇异地倒映出来,绿色的琉璃小亭, 覆盖着白色的屋瓦;新月形的弯桥,犹如倒立的弓。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穿着华丽的衣衫,他们饮酒、畅叙,赋诗、 作乐。
  
《大地之歌》的第三章《青春》,署名是“李太白”。虽然周笃 文认为“这诗不是李白写的”,但秦晋和许渊冲都说,这就是李白的 作品。
  
秦晋发现,李白曾有一篇短文,题为《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 姑孰亭序》:
  通驿公馆南。有水亭焉。四甍(羽下加军)飞。(左山旁 右上免右 下免)绝浦屿。盖有前摄令河东薛公栋而宇之。今宰李公明之。开物成 务。又横其梁而阁之。昼鸣闲琴。夕酌清月。盖为接(车酋)轩。祖远 客之佳境也。制置既久。莫知何名。司马武公长材博古。独映方外。 因据胡床。岸帻啸咏。而谓前长史李公及诸公曰。
  此亭跨姑孰之水。可称为姑孰亭焉。嘉名胜概。自我作也。且夫 曹官绂冕者。大贤处之。若游青山。卧白云。逍遥偃傲。何适不可。 小才居之。窘而自拘。悄若桎梏。则清风明月。河英秀。皆为弃物。 安得称焉。所以司马南邻。当文章之旗鼓。翰林客卿。挥辞锋以战胜。 名教乐地。无非得俊之场也。千载一时。言诗纪志。
  
这篇文章首先引起秦晋注意的原因是,它包括了“亭子”和“聚 会”这两个《青春》中最主要的内容。而且,正因为它是“文”不是 “诗”,所以有可能被其他的研究者所忽视,造成“这诗不是李白写 的”的印象。
  
经对照,秦晋“基本认定”这篇序就是《青春》的依据。他的理 由来自二者的如下共同点:第一,均有水中亭。第二,均提到亭子的 建筑形态。第三,都讲到横跨的桥。第四,都讲到朋友在亭中相聚。 第五,都提到聚会者衣着华贵。第六,《青春》里说的“饮酒畅叙, 赋诗作乐”,更是《姑孰亭序》中着重描写的内容。
  
与秦晋的看法不同,许渊冲认定《青春》来自李白的名篇《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 是他乡。
  
许渊冲说:“钱钟书先生说过,外国人译中国诗是瞎子摸象,摸 到哪里算哪里。所以我们要顺着他们这种思路去找线索。”因此他认 为,法国诗人是“摸”到了“琥珀”的上半边,就译出了一个“猛虎 的弓背”,而德国人又摸到了珀字的右半边,于是就译出了“白色的 屋瓦”。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 《客中作》的后面两句在译文里根本就不见踪影了。
  
孰是孰非?到底是谁真正破译了“世纪之谜”?也许很快我们就 能得到证实。

注: 转自网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谁来破译这两首唐诗

多谢秋天里的雪,您真是好文底,请问还有更新的报道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9-10 15: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1-2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云 于 2014-9-10 15:40 编辑

    只处于看得懂的水平!!!
















    www.315dbw.com地板十大品牌 www.315jcz.com集成灶十大品牌 www.tmjcq.com集成墙面www.qmgfw.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2-4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叶云 发表于 2013-1-25 03:18
    只处于看得懂的水平!!!

    有这个水平就不低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3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许渊冲教授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而且,按照诗词传唱的规律来说,相隔千山万水还能流传的诗作那必定能随时间延续下来,而且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篇。况且,精致短小尤其易于流传,那篇序文,你怎么期望它能一字不漏的严丝合缝的传播到异域呢?许渊冲教授起码从思路是是对的,至于破译的细节,我辈就只能仰望而不明觉厉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5 14: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10-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学习了,有感于专家们对文字的敬重{:soso_e160:}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4-20 15:00 ,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