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8|回复: 1
收起左侧

三十六计之攻战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9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逍遥主人在 2005/08/10 09:55am 第 1 次编辑]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②,阴之媒也③。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③阴之媒也: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复者,阴之媒也”,意即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
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语说: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兵书云:“军旁
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孙子·行
军篇》)。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
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
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
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
而歼之。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
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
置、 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 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作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
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蜂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
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
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
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
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
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李自成起义部队逐步壮大,所向披靡,公元1642年,围困明朝都城开封。崇祯
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敌人二十五
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李自成为了
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敌军分
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敌军粮
道,二断敌军退路。敌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李自成兵分
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
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
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
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
仓皇逃命。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敌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③。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
而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
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
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
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
(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
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
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古人按语说.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
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
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在
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处于被动局面,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
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
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
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敢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戌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戌卒,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
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
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
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
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
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
巧妙地作了其它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
王”(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
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
号。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
见时机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
们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
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天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
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势力增强,但还不雄厚。他和孙权都把眼睛盯住四川,那
里地理位置好,资源丰富,是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好地方。但是,曹操统一中原的决
心已定,虎视眈眈,牵制住了孙权的力量。刘备、孙权一时都对四川无法下手。公
元215年, 曹操进攻汉中,张鲁降曹。益州刘璋集团形势危急。这时,刘璋集团内
部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刘璋深怕曹操进攻四川,心想,不如请刘备来,共同抵御
曹操。刘备得讯,喜不自胜,正中下怀,这不正是他进军四川的大好时机吗,他派
关羽留守荆州,亲自率步卒万人进入益州。刘璋推举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自
己为镇西大将军兼益州牧。
    刘备、刘璋的这段“蜜月”肯定长不了。一日,刘备接到荆州来信,说曹操兴
兵侵犯孙权。刘备请刘璋派三万精兵、十万斛军粮前去助战。刘璋怕削弱了自己的
力量,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刘备乘机大骂刘璋:我为你抵御曹操,你却吝惜钱
财,我怎能和你这种人合作共事!于是向刘璋宣战,乘胜直捣成都,完成了占领四
川的计划。刘备就是借刘璋这个“尸”,扩充了实力,占据了四川,为以后建国打
下了基础。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
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 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 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
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
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
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
出其不意而致胜。
    古人按语说: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
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
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
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
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
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恶之以人事也(《后汉书》五八《虞诩》、《战略考
·东汉》)。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
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
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
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前面讲的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
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
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
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
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 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
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
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
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
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
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东汉未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
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
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
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
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虞诩见敌人离开了
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
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
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
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
刃②。需,有孚,光③。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
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③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
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
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
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
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古人按语说: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
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
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
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
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
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
敌人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
的影响, 稳住南方, 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
“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
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
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
事奇才。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
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
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
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
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
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
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
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
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
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
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
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
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
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
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
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
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
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
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
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
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
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
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
苛捐杂税, 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
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假本没有
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
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
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古人按语说: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
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
门,屈嘏曰:“纹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保护)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
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
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
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 以假乱真。 比如,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
“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
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
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
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正如《百诫奇略·利战》
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
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
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
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
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
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
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
利, 是绣饵; “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
“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
会上钩; 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 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
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
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
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
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
“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
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
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
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
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
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
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
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
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
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
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
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
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
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 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
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
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
俘的唐军逃跑,樵夫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
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
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
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
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
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
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
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
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
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
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
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
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
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
追堵截,全军覆没。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①龙战于野, 其道穷也: 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
(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
    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
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古人按语说: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
也。舍胜而不摧坚摘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
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
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
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新唐书一九二《张
巡》、《战略考·唐》)。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
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
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
归山,后患无穷。古代交战,两军对垒,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
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
出。张巡计高一筹,用秸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干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
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
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
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
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
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
山,后患无穷。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
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
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
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
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
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
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
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
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
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
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
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玩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杆箭,心中
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
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
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
混乱,大败而逃。
    明英宗宠幸太监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
怕他。当时北方瓦刺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刺
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的建议,千方百计讨好瓦刺首领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
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
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
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
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刺军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
缩而迅,于是下令追击瓦刺军。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
军。明军先锋朱瑛、先晃,遭到瓦刺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得下
今班师回京。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
到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
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
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刺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
一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
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
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刺军从四面包
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
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
大军全军覆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8-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六计之攻战计

    好厉害,辛苦了,慢慢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2-23 19:34 , Processed in 0.0786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