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货卖云烟
收起左侧

[杂文评论]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二十五、化妆对美女的贡献
  
  网上经常会传些明星美女们未化妆时的照片,似乎在说,瞧瞧她们,其实底子挺差的。
  必须承认,化妆使大街上的美女增加了两倍,使夜色中的美女增加了十倍,使影视上的美女增加了一百倍。这确实是化妆独特的贡献。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化妆利用的是人类共有的视觉上的错觉。
  正是因为错觉,我们缘木求鱼捉不住河里的泥鳅,我们视觉暂留发明了电影,我们刻舟求剑学会了西方的油画,我们熟视无睹放弃了人生的机遇。也正是有了错觉,尼斯湖水怪、神农架野人、UFO才盛行于世。
  而化妆利用的正是以上错觉的总和。
  而且我们还应明了,化妆更深地是作用在我们的内心。就像圣父、圣子、圣灵是一体,我们内心的错觉认为,真、善、美也是三位一体,是一个东西。它表现为善的时候,我们就会以为其一定是真诚而美丽的。它呈现为美时,我们就认为它的背后有着真的善心。它表达出真时,我们就会觉得是那样的美丽和善良。
  于是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以为漂亮的女人必然善,所以就产生追求之心。同时,轻信漂亮女人的话必然真,于是就倾己所有。毕竟西施素面朝天浓妆淡抹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我们身上所具有的错觉依然故我。人类的进化实在还远未结束,恐怕要等美女们抛弃她们的化妆品那天才算有了曙光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二十七、想唱不能唱的IT精英们
  
  看过《超级女声》,便想到那些奔命在华夏大地上的工程师们,
  那些为了一单生意而徉装豪爽善饮的销售们,
  那些和厂商里的区域经理打成一片争取特单的渠道代理们,
  那些三十几岁满身是病满头白发的CEO们,
  那些整日加班以点击率养胃的网站编辑们,
  那些西服革履暗中盘算贷款的IT精英们。
  
  IT业就是一个努力工作回报难以把握的行业。
  没有知识版权的销售们日夜盼望的便是那点儿提成。为此,他要和客户达成默契,以便能够控制公司回款的频率,还得时刻提防公司的小动作,并且尽量占有一些公司的财物以防前者秋后算帐。
  同样没有知识版权的工程师们看着自己的岁数越来越大,要学的知识技术却越来越多。以前学的那些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还没学到的知识却已经像泰山般巍峨。
  于是出现了很多MBA,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为了在应聘时多个砝码,一个是为了在MBA班上养自己的人脉。为此,他们要付出十几万的学费,学到的都是垃圾。
  还有那些IT海龟,越来越多。他们的技术或许比国内还算先进,可插队知青的大帽子却摘不下来。他们看似洋,实是土,让人以为来自某个太平洋上璀璨的珍珠岛国。
  
  IT业就是一个想唱唱不出来的行业,其中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一点也不浪漫,更难说什么快乐。
  除了钱,找不出更多的意义。
  和文化产业毫不相关,那些所谓的拓展训练不过是为了给马和驴饮点水。至于娱乐,无非是唱歌、聚餐、郊游,每个人都心怀鬼胎。也许回来的翌日,就会被动了奶酪。
  IT既然是信息技术的意思,也就避免不了人变成信息的牺牲品。
  硬件工程师的信息量就是他的技术性经验了,没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性经验很不保险,这才逼得工程师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考这考那,花费金钱和精力,得到的不过是一份并不保险的工作保险。
  而那些软件工程师虽然生有一双制造知识产权的手,可大多产权不归自己。那些软件公司很好地实践了中国古代帝王分而治之的原理,使得每一个编程工作者不过就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卓别林”。他们能够把握的只是对Bug数量的控制,或者就是为了提防公司及客户安放一些“定时炸弹”。
  日益严重的国产化和价格战使得外国公司愁眉不展。由于国产化总是从产品的底层向上推进,那些外企职员的日子也被逼到了高处不胜寒的绝路颠峰。今天还是一白领如蝶般停泊在办公室的枫桥边,明朝就躺在床上不用起床可以自然醒了。
  而那些国内大公司的基本市场策略就是人海战术,以华为、港湾为首,把大量的销售力量本地化、办事处化,使得在各个行业的办公室里都能看到他们生活的身影。他们每天就像泡妞那样去泡用户,直到把用户泡成钱包为止。这样的日子对于那些销售们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而他们却以此为荣、甚至以身相许。殊不知,他们实际上就是一个销售工蜂的角色,却还自以为代表了多么光荣的民族产业呢。
  
  IT业的发展正如女孩的头发,越来越长,却长得越来越慢。竞争激烈,前途渺茫。IT公司都自称系统集成,提供Total Solution,讲究服务甚于卖货。他们语言重复,想象疲乏,其根源在于IT充分竞争使得每个人的施展空间比卫生间里的隔断还要狭小。
  这里有两种人最痛苦,一种是有客户资源却不知道该卖什么,一种是有产品却不知道卖给谁。这世上所有的销售和他们的老板都在为这两个主题而犯愁、而活着,他们实在是把用户、客户都给充坏了。
  不仅如此,销售们日益沦为三陪的事实表明,我们不仅不快乐,还要努力给别人带来快乐。销售们大多外向、热情、善谈,喜欢把别人的快乐建筑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这样的痛苦最集中地表现在他们的身体上。他们的职业病包括:胃病(主要是慢性)、神经衰弱、肾衰、心脏病、老年痴呆、少白头,假笑,还有就是:滔滔不绝地讲废话,难以暂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二十九、从计划走向市场的美女们
  
  计划经济下的美女带有淑女的气派,在一夫一妻的大原则下规划着小日子。计划经济下的配给制和通货紧缩让美女们陶醉于比较传统的美德当中,相夫教子,把美貌当成遗传学的最佳证据。
  美女们的美色难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到个性的展示,这是因为计划经济只生产产品。产品概念下的美女首先是一个生产人类的产品,其次才是一个具有美貌的产品。由于计划经济没有将美貌作为社会的主要产品,更没有把美女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规划。所以美女的交换价值被严重低估,美女的使用价值也遭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同时,计划经济受到理论的局限,无法看到人性本身也是生产关系当中的重要因素,也就不能把美女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由此造成美女的购买力严重疲软,相当薄弱,始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的小数位上。计划生育更是不加区别地严格限制着美女的生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计划性对此的极大忽视与轻视。
  
  等到市场经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比起计划体制下分配的产品来更加注重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于是美女的美貌得以获得高出生育的地位,并且获得了独立的价值。这个价值在市场自由理性的操作下和其它商品相交换,具有极高的附加值和深加工优势。
  美女们此时也严重地意识到自身的市场经济特征,开始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的市场以及可以对自身进行精细加工和优质包装的工场。模特业,演艺业,广告业,时装业,家居业,汽车业,选美业,色情业,都在这样的买与卖的相得益彰中蓬勃起来。
  此时,人性作为生产关系当中对美色举足轻重的要素,深刻地推动了美女经济的发展。人性如乌贼那样把触角伸向了与美女有关的生产、销售、渠道、宣传、公关、社会调查等各个环节,并且使美色越来越远离其自然价值。
  而且,人性还在美女的行业标准制定上不遗余力。各个行业都会制定各自的美女标准,并且严格实行,使得美貌更加客观化、平面化。保险业业加入进来,以保证行业标准在执行当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美女不仅是商品,也是稀缺资源。就资源的稀缺性来说,美女更是价值连城。不可再生的差异性,是美女这种商品的最主要特点。既然此种资源如此稀缺,自然要加强保护。于是,护肤、健美、化妆、滋养等功能性商品及服务也应运而起。同时,法律、道德、规章也有相应改变。
  但是行业标准和美容(整容)业对美女的差异性和不可再生构成了颠覆性的影响。化妆术更接近一种魔术,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人的容貌,只是靠制造幻觉和掩盖真实来达到众所周知的目的。但人工美女的出现,人造美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天生美女们的死敌。在这方面,韩国人似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也使得韩国的美女资源遭到万劫不复的破坏。
  市场经济对美女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说是精耕细作、倾情投入。美女们也回报给市场无限荡漾的春情。美女们在市场舞台上的打擂表演对新一代人观念的冲击与刺激,远比学校还停留下计划体制下的淑女教育要见效快,还有效得多。
  美女新经济的蓬勃,还应归功于运作者的抄袭、创新二合一的精神。他们首先能充分理解中国的独特文化生态,同时也对中国美女的传统和新作风有着精准的把握。而后他们就会为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个年龄层的美女们定制适合她们的经济开发项目。这很像在不同的地区环境种植或养殖适宜的作物牲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三十、 冯小刚的“大便学说”
  
  导演冯小刚说,文艺片是盲肠,可有可无。娱乐片是胃的一部分,切除了就会吃饭不香。冯是拍娱乐片的高手,有高票房,自然是最硬通货的论据。可他却得不到影评家的肯定,艺术上的肯定,这当然源于他的电影取向、趣味取向和市场取向。
  人们只能说,这片子多逗,演员阵容多豪华,布景投资多排场。
  可没人说,这片子多令人感动,拍得多美、多艺术,有多难忘,有怎样的回味。
  于是冯导就将这些他的片子里没有的东西归入盲肠一类。
  如果人类从没有过泪腺,那么伟大的进化历史或许会让我们把唾液当成眼泪。如果这世上从没有过艺术片,那么娱乐电影或许能回到盲肠的地位。
  可是我们曾经被感动过,曾经有过过目不忘的经历,曾经在生命的低潮期见到过令人心潮澎湃的东西。
  虽然这些东西现在被收入盲肠,可冯导正好说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无用的,只作用于精神,决不会像胃一样最终产生大便。
  所以,冯小刚的几句随便之语,足以构成其“大便学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三十一、《十面埋伏》里埋伏着张艺谋的职业道德
  
  《幸福时光》在艺术和票房上的惨败两双让张艺谋不务正业地去搞了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此后,他就着重在票房上下工夫,才有了《英雄》和《十面埋伏》。张艺谋说,他必须每年拍电影,因为跟着他得的那几十几百口子都要吃饭啊。
  记得王朔在写出那本让他停笔的《看上去很美》之前曾经感叹说,拷,我终于能为自己写作了。看来大腕儿们的苦衷还挺一致的,都有生计(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别人的)之忧啊。
  《十面埋伏》让张艺谋的艺术道德丧之殆尽的同时,又突出显示了他的职业道德。上对得起投资人——新画面影业,下对得起那些和他一起起早摸黑的电影工作者们,中对得起那些价码颇高的参演明星们。
  《十面埋伏》的出品人张伟平说他看了《十面埋伏》后就知道这部电影如此多的破绽非要借助大型包装形式不可,否则就会血本无归。于是《十面埋伏》大型晚会如期上演,片花继承了《英雄》的华美,而《英雄》里的破绽是不是也被发扬光大了呢。
  具体的破绽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有目共睹。很多进电影院看《十面埋伏》的观众,要看的便是这样的破绽。没想到破绽也能成卖点,张导着实了得。这么破绽百出的电影作品到底哪里埋伏着他的职业道德呢,就是在那些艺术道德倒下去的地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三十二、贫嘴张大民,新时代的阿Q
  
  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贫嘴张大民是个生动的人物,甚至能觉出他的唾沫星子会落到我们脸上。他似乎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和我们一个饭馆吃饭、一个单位干活、一个菜市场买菜、一个洗手间抽烟。
  但这个人物已经不是我们当中一般的一分子了,他可说是现时代的阿Q。他的衣着一如阿Q那般简朴,但他的嘴皮子却相当华丽。他把京味儿那点儿精髓给吸个精光,而后非常奢侈地稀释-释放到可以达到的视听空间里。说这稀薄的髓雾就是鸦片,似乎有些不够厚道。但要论张大民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却是能好好分析一番的。
  像鲁迅笔下的阿Q,生长在绍兴水乡,孤苦伶仃,受人欺压,随时想到翻身。他到处寻找革命党,想通过咸与革命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但假洋鬼子不许他革命,不许他加入党组织,这让他的灵魂异常痛苦,只得每日依赖着精神胜利法过活。想阿Q如真的像秋瑾那般成了革命党,他的精神胜利法或许就变成了什么主义。
  而张大民呢,身处一个大家庭,又是长子,上老下小,责任重大。而他却没有丝毫的进取心,每日倚赖着贫嘴过活,还特别有精气神,不惜以自残来吓退邻居的攻击。苟且偷安,这是他的基本生活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也决定了他的嘴皮子。
  他的嘴皮子在一次次事件后越来越溜,达到了庖丁解牛的水平。他总是能找到自我解脱的道理,不用儒不用道,倒是很有佛家的风范。一切重的事物在他嘴里都变得轻飘飘,一切轻的东西到他嘴里都凝重得无以复加。他的贫嘴十分自然而然地颠倒了轻与重的概念,也使得他的人生变得无足轻重。
  因而可以说,张大民虽然不是精神胜利法的发明者,但他却把此法运用到一个连阿Q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是精神胜利法的集大成者。假设作家刘恒真的是想给中国文学史提供一个可与阿Q比肩的人物,那么至少他的这个想法还是很了不起的。但愿如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三十三、历史就是这样被浪费的
  
  中国历史不可谓不悠久,其中的影视素材不可谓不丰厚。然而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又是如何来开发利用这一座富矿的呢。皇帝戏满天飞,奴才遍地皆是。不反抗专制何以长久,不反思人性何以卑微。套用陈腐模式,只把这当作可供娱乐的情节。
  
  《汉武大帝》里的陈宝国,以为演了回汉武帝就可以气指颐使了。是入戏太深,还是万岁情结太重,二者都有吧。汉武帝实行中央集权,禁锢思想,制裁董仲舒,这些都被当成事迹来演绎。那些董仲舒的学生,和孔子门生风骨迥然,对老师的思想毫不理解。
  在这样的戏里,一切都是按照王道的规律和权术的规则来排演。纵然戏中有人物去反抗汉武帝,那也是按照同样的规律与规则。难道在汉武时代,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人性来发言吗,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把生命的价值凌驾在皇权之上吗。
  那么,我们能不能虚构一个这样的人物呢,有了这样的人物就是不尊重历史、就是戏说历史了吗。最后,司马迁竟然匍匐在汉武帝面前歌功颂德,实在让人不忍看下去。这,就是忠于史实吗。
  
  《铁齿铜牙纪晓岚》是一出皇帝与大臣相互取乐的戏。乾隆大智若愚地玩弄权术,把忠臣和奸臣一起玩弄于股掌。和珅善于谄媚,又工于心计,和纪晓岚争风互有胜负。纪晓岚故作忠臣状,其实乾隆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忠臣。三个人又一起把中国的那些国粹国学玩弄一番,再以女孩子为调味品,哄成一出热闹。
  这里需要着重分析的是纪晓岚这个人。他很博学,是四库全书总编,也很忠心于乾隆。但在乾隆眼里,他与和珅一样都是奴才,都得服务于爱新觉罗氏。和珅于内心时常表达出一种为奴才的痛苦,而且还当着纪晓岚的面儿一吐为快。而纪晓岚只知一味地骂和珅,时刻提防和珅,经常整治和珅,却从来没有表现出为奴才的那种苦来。先不论其形象塑造的单薄,只就其思想上的不能自拔已经输给和珅。
  
  《雍正王朝》歌颂了一位为江山鞠躬尽瘁的皇帝,吐血而亡,很可能是要影射当下的改革人物。我不禁记起还有一出戏,写慈禧(丛珊饰演)竟然看着看着奏折无疾而终。我想编导们这样毫无吝啬地去歌颂一位清皇帝,也是无奈之举,否则又能写什么呢。难道表现皇帝的残暴吗,毕竟是有作为的皇帝啊。
  这里,我们实实地遇到一个症结,那就是如何来表现皇帝。作为历史上出现过的皇帝,只要他还算正常,无不是为了维护皇权。如果影视剧只一味展示这些权力斗争,虽然人物各有千秋,其实质不过是重复历史、重复那些已经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难以有超越。慢慢地,观众也会腻烦。
  
  而目前的历史题材剧就是这样,汉皇帝和明、和清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简直就是一个朝代。他们的举止、他们的说话、他们的情态也没甚分别,反映出影视工作者根本就不具备历史深邃的眼光,不能把每个朝代、每类人物演绎到骨子里去。往更深里说,是思想的缺陷导致了这一切,是对历史古板的理解导致了这一切,是不能以人性的光辉照耀历史的尘埃导致了这一切。
  有意思的是,这些历史剧还有一大特征,便是用主题歌来表达其中心思想、赞美其主人公。像《汉武大帝》主题歌,说汉武帝把一生心血献给了中华大地,大地上的鲜花象征着一个民族永恒的春天。实在可笑到了极点。这歌要是被项羽听到,肯定得复活与汉家再争高下。
  
  只有一部名为《走向共和》的电视剧,还算是接触到一些本质问题。它描写的是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孙中山在当了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做的,便是在临时约法里限制自己的权力。在他看来,什么是革命者呢,革命者首先要革自己的命。这才是民主的开端,也就是倡导民主者首先要限制自己的权力。
  但当后来孙中山决定实行带有独裁色彩的新制度、每个党员都要效忠党魁、还要按手印,黄兴出来反对,导致了国民党的分裂。孙中山这个人物塑造得相当复杂,也极大地提升了这部电视剧的思想水准,是我看过的思想最为深刻而生动的一部戏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三十四、当观众比演员更幽默
  
  人人都有幽默的细胞,只是有的是职业的,有的是业余的。职业的幽默被叫做“相声”,号称是“笑的艺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是说学逗唱。说练的是嘴皮子,很少能见到很幽默的绕口令。学是模仿世间万物,容易有很滑稽的段落。唱是练一副好嗓子,基本上不涉及幽默。逗是抖包袱,也就是玩儿幽默。
  但并非围上个场子就一定能幽上一默的,这违反了幽默的发生原理。经常性地,幽默就沦为了滑稽。
  渐渐地,相声演员把滑稽当成了幽默。于是更加滑稽,直到以自己的搭档为人身攻击的对象。互相喷唾沫星子,给搭档下绊儿,讽刺搭档的长相,贬损搭档的亲属,人身攻击也被当成笑料。
  如此滑稽的相声虽然也能引来笑声,观众却是在笑演员的滑稽和低能,而不是别的。或者说,这样的笑声是观众的下意识反应,要不然就得起一身鸡皮。
  
  在剧场里要想逗观众乐,也不一定要靠幽默。在剧场表演的好处是可以比较随便地表演,有些二人转的意味,可以说些稍带黄色的段子也没问题。不像电视上那样,被各个部门审查之后才能播出。黄色小段儿和粗口又出现了,这是比滑稽更滑稽的一个层次。
  观众在黄段子当中笑,是为了掩饰其低俗,是为了让剧场里的气氛不至于凝结成尴尬。演员不能自知,以为是自己的幽默打动了听者,反而更为卖力地贩黄。像在周末相声俱乐部,我只去过一次,却能听到开乳罩玩笑的相声,不虚此行啊。
  相声演员下场前的最后几句也很重要,是最难的一个包袱。这个包袱的好坏,能充分看出他们的作品是否经过了仔细雕琢和费尽思量。遗憾的是,大部分相声都是在俗套中结束了滑稽的表演,有的竟然像电视剧的某一集那样毫无前兆的结束了。这样的安排让观众在对相声失望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演员的失望。
  
  如今很多主持人的脱口秀相当精彩,远远高过相声演员在平时的谈吐。从后者平时那些庸俗熟练而又无趣的讲述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们虽经专业训练,却没有练就信手捏来的技术,更谈不上现卦和“脱口相声”。
  他们对先进科技的掌握以及世界政治的认识,和普通人无二。他们还活在传统的圈子里,不懂得幽默的本质是令人惊奇的创新。他们只会胡乱创新,根本不顾及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也就更加滑稽。
  这跟相声的传承制度有关系。这种拜师学艺的方式使得相声不仅仅土,更要命的是传统的程式被一代代深入骨髓地继承下来。于是,我们见不到大气磅礴的相声能打动人心,我们也看不到讽刺现实的相声能深入人心。
  我们可曾听到过谈论世界政治风云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说孔子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涉及航天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关于电脑意趣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三农问题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民主海选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环境保护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天文地理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保护民俗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关于可可西里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讲科学家故事的相声;
  我们可曾听到过讲述缉私的相声。
  没有啊,那些相声演员在这么多“没有”面前却已经不务正业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
  如果观众比相声演员还幽默,那么后者该怎么办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三十六、当话剧也变得时尚
  
  林兆华开创了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后来被孟京辉发扬光大。后者超越了前者,也使话剧变得很时尚。前者依旧坚持着话剧理想,虽然也在时尚中冲浪,但票房依旧很惨。
  孟京辉继儿童剧《迷宫》之后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新话剧《琥珀》。编剧还是廖一梅,孟的妻子,《恋爱的犀牛》也是她杜撰的。
  孟氏话剧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姑且不论这些特征是不是移植自国外。其特征之一是比较荒诞。其特征之二是音乐歌曲助兴,运用各种姊妹艺术形式并加以改造。其特征之三是布景的后现代风格。其特征之四是孟廖式的语言组合和各种知识的奇妙灌输。其特征之五是情节比较简单,以各种插曲(小情节)来表现。《琥珀》再一次表现了这些特征,讲述了一个现代中国版“唐璜”的故事。
  在演出完毕后孟京辉上台来说,《琥珀》在香港是彩排,在上海是预演,在北京才是正式公演。想必大多数来此观看的都是受了媒体的教唆,被孟氏话剧的花里胡哨所吸引。那天的保利剧场上中下三层观众席宛如大学里的集体宿舍,很多人站着看。可见宣传力度之大,这是孟京辉的拿手好戏。
  而我辈早已是戏虫一般,对于这种明显带有拼凑痕迹的剧情不能恭维。纵观此剧,了无新意。它实在不能和《恋爱的犀牛》相提并论,男女主人公的恋情也完全落入某种悲欢离合的窠臼。过多的多演员表演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显得非常混乱。那场多床戏也没有演得尽兴,看的尽兴,草草收场。那个摇滚歌手的表演更像插科打诨的臭虫,是严重的败笔。用银幕上的电影片段来诠释剧情的手法,当初古榕在《孔乙己》里已经使用,它们都属于多此一举。
  孟氏话剧已经是一个时尚的标签,有着一切时尚该有的那些特点。上演之前的宣传,类似国军追击红军时的狂轰烂炸。还要访谈主创人员,交通广播里有时能收听得到。以前的孟氏话剧,是在小剧场。现在则换到了最豪华的保利,这里的票价也最贵。在孟氏话剧里,最大的大牌儿当然是孟京辉。只是《琥珀》已经没有孟氏的气味儿了,除去调侃还一息尚存外。
  
  话剧,至今和我的朋友们提起这个词来,还有人以以脸严肃对严肃艺术还以颜色。啊,话剧曾经是那么严肃。《茶馆》,《狗儿爷涅槃》,《龙须沟》,《推销员之死》,《阮玲玉》,《原野》,《蔡文姬》。这些虽然经典然而相当严肃的话剧根本就不能让年轻一代焕发出时尚的激情。
  然而沧桑巨变,那些一脸严肃的朋友已经大大地落伍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公司加入到这一行当中来,尤其是小剧场话剧,可以受到短平快的效益。
  各个文学经典被改编成话剧,有莫言的《霸王别姬》(比较火,说是话剧三部曲之一,但另两部一直没出来)、石康的《晃晃悠悠》(很逗,惟妙惟肖的大学生活)、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温情脉脉地)、萧红的《生死场》(场面火暴)、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写得臭,演得也臭)、歌德的《(盗版)浮士德》(很奇特的观赏感)、鲁迅的《故事新编》(林兆华导,票房很惨)。
  话剧市场一片繁荣,每晚平均有三场话剧在北京的大小舞台上演。明星们有些本身就是话剧演员出身,有些客串演出,有些当起了票友(当票友最多是模特和主持人)。他们把话剧舞台当成了和观众亲密接触的媒介,水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但都很认真地把这种高雅艺术涂上时尚的色彩。如果经营策划得好,一出话剧赚个几十万没什么问题。这比电影的风险小多了,而且门槛低,几个人合计合计租个场子就可以鸣锣开练了,尤其是小剧场。
  相对于荒漠化的各地话剧市场,北京可算极度繁荣了。这当然要归因于北京特殊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而更重要的是商业的参与,才从话剧中提炼出诸多的时尚元素,如:
  搞笑 这个特点北京人艺已经在很多剧目里实验了,直到孟京辉发扬之后才蔚为壮观,当然京味儿文学的贡献也不能抹杀;
  迷离 利用灯光制造特殊氛围,有似夜总会、有似卧室、有似洗手间、有似初恋之夜,《恋爱的犀牛》在这点上做得非常棒;
  无情 胜过煽情,这也是《淡了,添点韭菜花》失败的原因,它的主演瞿颖根本不会煽情,倒不如此时无情胜有情;
  模拟现实 越逼真越好,就像何炅在《爱吃麻花我就给你拧》中表现的那样,一会儿装香港歌星腔,一会儿做足球明星状,一会儿玩儿成作家老爷爷,一会儿又成了秦始皇。
  无意义感 这点最重要,即使有意义也不要让观众看出来,把它留给评论家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三十八、视觉艺术的重复收费策略
  
  《大腕》是个孙猴子,一出世就骇了娱乐天地。《大腕》确实大,制作大,排场大,导演和演员名气也大。排戏在紫禁城,办丧事在太庙。真是以大开始,还要以大收场。一年下来,就数《大腕》让中国观众感到了大手笔和大气魄。孙猴子不仅有七十二变,他身上还有数不清的猴毛。孙猴子仙气一出口,猴毛就变成了无数的小毛猴子。于是有了盗版孙猴子,盗版之多只要数数孙猴子有多少汗毛就知道了。
  《大腕》的VCD版也出来了,据说是为了打击盗版,只卖人民币十五元。如此便宜的正版,让人垂涎。恐怕以后这样的事还会多,只要不想着紧跟时代,落后一二个月的,满可以买个正版碟回家看,就不必踩着点儿到影院去了。虽说关着灯和素昧平生者一起做梦也是一种享受,可自己关起门来一个人做梦也没什么失落。但我还不满足,就在床上辗转悱恻,终于有了一个大梦。这个梦太大了,折腾了我老半天。我梦想着进电影院再不用买票,电影院二十四小时轮番地放《大腕》,人们随到随看出入自由。
   以下是我和一个网友的对话:
  
  这能吗?这可能吗?要是真的可能了,总得给个理由吧?
  看看,说着说着,你又在想《大话西游》了。这需要理由吗?需要吗?眼球啊,兄弟。
  大话眼球?
  张朝阳不是有个眼球理论,凭什么不能用在这里。要知道,发现真理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会应用真理。
  怎么应用?咱们已经是很可耻的人了。买了盗版碟,在家庭影院里看了个够,还要怎样,够丢人的了。怎么还能进电影院不给钱,是不是有点过分?
  过分?作为一个消费者,你不能对自己说,这样太过分了,对不起电影工作者啊。你只能对商家说,太贵!即使已经很便宜了,你也要咬着牙根说,真是太、太贵了。知道么,商家永远有赚头,只要他还站在这里吆喝。你到底还是不清楚他的利润从哪里来,这就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十块钱的盗版碟你还觉得贵?还要让电影院免费开放?盒饭都八九块呢,你看了一个电影,一个哦好多艺术家奉献给你的艺术精品你还觉得贵?
  你用词不准,说明你对这个世界体会不深。首先,不应该称艺术家,而只能称大腕。其次,这不是艺术品,而是商业片。它也不是奉献给我的,因为我买了盗版光碟。盒饭和商业电影的性质类似,都应该在十元之内,别管它是用旧锅做的,还是用故宫做的。那么,为什么要开放电影院呢?就是为了更公平。我们每天都要工作,每天都去消费,每天都给政府纳税。你也看到了,哦,你看得比我印象深,你有家庭影院。《大腕》里有可笑可乐,有搜狗网,还有报丧鸟,这些都让我们时不时联想到现实。我们总有憋不住的时候,会像冲进洗手间一样冲进商店和超市,用振翅欲飞的钞票换回来那些可笑可乐的报丧鸟。
  哦,我好象明白了,有点意思。喔,好象冯小刚也是这样规劝那些知名厂家的。他说,别告我,我已经给你们做免费广告了,你们还要告,你们真是得寸进尺,拿我当广告箱了,别这样没完没了的,好吗?
  你说得有趣,可你还是没悟。我打个比方吧。比方说你在自己的电脑上用搜狗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结果得到了两份账单。一份是时间账单,你的邮件用了一分钟时间。另一份是比特账单,你的邮件用了三万个比特。结果你被收取了两份钱。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谁让你用搜狗网来着。知道你为什么穷吗?
  知道……,又不知道。
  就是因为你总是被这个社会、被别的人、被商家重复收费。
  噢,我懂了。那难道我在看《大腕》的时候也被重复收费了?
  你怎么还不明白?你可真是一只可笑可乐的报丧鸟。
  影视歌大腕们通过电影、电视和MTV等娱乐产品向社会重复收费。电影改编成电视,电视插曲又派送成金曲,影视剧本又出了书用以挤兑那些从不抛头露面的作家。最后,他们都成了广告明星,直接干预大众消费。大众,也称消费者,不仅义无返顾去买大腕们推荐的报纸、防寒衣、汽车,还要掏钱买他们的娱乐产品(书、VCD、电影票、DVD)。大众们自身到底拥有什么?大众们只拥有眼球,所以必须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球。对大众而言,购买盗版就意味着一种权力,也就是对眼球资源的自主权。这是避免被重复收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大腕》提示了我,让我灵感勃发。既然尤优和查理王想用厂家的广告投资来免费操办泰勒的喜丧,同样的,大众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球资源来迫使电影院免费开放。而如果正版免费了,那么盗版还存在吗?如此一来,一个压在大众心头十几年的道德负担也就迎风消散,真是利国利民啊。
  在冯小刚的嘴里只有两个词:商业电影和盗版。二者看来是矛盾的,却也是唇齿相依的。被盗版的,大多是畅销的商业电影。商业电影靠着大众的眼球活着,不关乎人的心灵。而盗版正是利用了眼球的复性,赋予大众眼球选择的权利。而商业电影也离不开盗版。这里的离不开,有两种意思。一个是被动的离不开。既然是商业的,就是复制的,就是拷贝的。那么,商业电影就不可能逃脱被拷贝、被盗版的命运。还有一种主动的离不开。靠商业电影活着的大腕们他们的真正需要只是两个东西,人的眼球和商业投资。而盗版正好将商业电影送到了更多的眼球面前,它如实再现,现伪存真,扩大了大腕们的影响。商业投资者看中大腕的地方,也正是大腕们作为公众人物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大腕们可以去拍广告,可以当形象大使,可以做一切有益于商品流通的工作。
  既然盗版给大腕们带来了更多关注他们的眼球,带来了知名度,带来了商业投资,那么大腕们为什么还要反对盗版呢?说白了,就是想不劳而获,就是想重复收费。大众已经在他们购买大腕们做过广告的商品时付钱了,可大腕们却还是要用他们赖以维持他们知名度的商业片来再赚一笔。
  我有点出离愤怒了。大腕们这么干,早晚有一天砸了自己的饭碗。艺术既然无价,就应该彻底免费。应该让厂商、赞助商向电影院支付大众观影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
  你混淆概念了。《大腕》不是艺术,是商业片,是商品。
  那当然,商品摆在商店里,难道我进商店也要钱吗?
  你又弄混了。电影院不是商店,它只卖……
  哎,电影院就是商店,就应该把商业片搬进商店。商业片就是广告,看广告还要花钱?
  你的意思无非是,以后的商业片和广告片可以同流合污了。《大腕》就是这样的典型。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从没有什么同流合污的感觉,我只是觉得艺术应该回到它的本位。
  什么是艺术的本位?
  无价。在消费者眼里,无价就意味着免费。当然,作家的书还是要钱的,因为作家就靠这个维持生计了。
  虽然你有点同情弱者,可你的想法还是很前卫。那么音乐厅呢?
  和美容院合并。
  有点意思,美术馆?
  搬到地铁站、车站、飞机场里去。
  那样一来,误点的一定很多。
  正中下怀了。误点了,可以让乘客多花钱,多滞留就多消费。
  对,这仿佛正是艺术的魅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三十九、非正常的正常死亡
  
  几乎年年都会出现若干重大矿难,许许多多矿工因此葬身。一发生重大事故,那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人就会立马赶到现场,组织抢险救人。据统计,我国每生产一百万吨煤,就要死三个矿工。这样的生产死亡率是美国的一百倍,还是印度的十三倍。
  我们还在以这样原始的方式来采掘能源矿藏,来增添不夜城的美丽,来标榜形象工程的魅力。我们每开一次灯,每开一次空调,每开一次灶,每开一次暖风,都会有几滴矿工的鲜血从天花板上滴下来,从墙壁里渗出来,从地板下洇上来。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也就习以为常。这是很自然的,死者长已矣。那么,这样的死亡到底是正常的呢,还是非正常的呢。说它正常,可以说每年都肯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故,不在这里便在那里。说它不正常,这毕竟是事故啊。而所谓“事故”,就是按照正常程序、正常规则不应该发生的事件。
  
  不如这样来表述:在中国,发生矿难就和人死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没见过不死的人,于是就说人是必死的。我们没见中国的矿难有减少的趋势,只好说那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可以规定操作流程,发明更先进的机械,采用更安全的控制系统,却不能改变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向。这些原始资本就是要用人的生命来换取廉价资源,这是它的既定方针。
  我们可以制定更严格的法律,规定更高的人命赔偿价格(可参考吴思的《血酬定律》,也建议吴思在《血酬定律》修订版中增加“矿难血价”一章),却无法使那些矿主在事先感到丝毫的畏惧。
  我们可以继续开展各种教育运动,把精神文明和人文关怀置于经济发展之上,却难以让那些和矿主勾结的贪官污吏们享受到教训二字。
  我们可以加强新闻监督的力度,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升格为总局,却从来也没有动摇过那种垂直的监督体制。这样的体制,在各个行业与领域中,发挥着事后诸葛亮的效能。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非正常的正常死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四十、 废话的力量
  
  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有时候被简单地归咎于说话的多少。但仔细地研究人话,我发现那些爱说废话的人一般都很外向。而内向的经常语出惊人,同时也惜字如金。
  话语基本上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表意,一个是表情。而废话的功用只在表情。为了表情一味地说废话,这样的人就容易被看成很外向。以话载情的人有着希望被了解、被理解的冲动。
  说的废话越多,这样的冲动就越强烈,给听众的感受也越深。如果这个听众是说者的知己,他定会以默默点头的方式表示会意。如果这个听众是一般的朋友,那么他很可能要打上两个哈欠。
  还有就是,说废话的人说废话的时候,是在努力把握这个闪烁其辞的瞬间不定的世界。说者会出现一些焦虑的现象,像流汗、咽唾沫、不停地喝水、抖腿。说废话的人明白,冷场会让自己更加焦虑。废话充实了会面的气氛,就像有的人喜欢泡在温泉里看报纸或者听着音乐吃饭一样。
  
  爱人之间的情话一般都是废话。女人最爱听这样的废话,她们更容易陶醉在只表情的语言里。越是无意(而非无意义)的话,越是纯粹的有情。男人在这方面说得多了,就叫嘴甜,肯定能讨女人欢心。但女人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多多变换废话的内容,不同的废话还能传达不同的情意。这也是废话的一个复杂之处。
  现在的时尚主持人也是说废话的大户,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废话就是“谢谢”。像《超级女声》主持人李湘,她的“谢谢”不绝于口,一旦没啥可说了就“谢谢”,连别的废话都省了。主持人的废话更多地是要向他看不见的非现场的观众(听众)来表情,所以需要更多的技巧。好在他们在广播学院里上过废话学的课程,一般都能运用自如。有的还会自己创新,比如(非常6+1》的李咏,他的废话接近于表意,并在接近的过程中掺入不同的情感元素,类似情话当中的复杂废话形式。
  说废话最多的地方就是会场。中国人不光爱开会,而且善于在会上废话连篇。这样的废话肯定不表意,但也不表情。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那些发言者说废话是想表意,间或偶尔也表表情。但他们弄错了废话的功能主项,所以这样的会议大多非常枯燥。
  
  有一个传说,说上帝规定了每个人说话的总量。如此说来,年轻时说得太多,说的废话太多,到了老了就会失语。这样的人外向而易冲动,由于废话过多逐渐对世界失去了新鲜感。他们一般寿命不高,也就躲过了失语期。
  而那些废话比较少的人,他们更喜欢琢磨这个世界,讲究说话的效率,努力控制谈话质量。他们活得更加长久,可以不断研究更新的世界。他们不多废话,养着一口人间的正气。他们把这口气运到著书立说上,塌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思路,把由此凝结出的思想流传子孙。
  废话就是这样,淘汰掉无聊的、无意义的品质,把世界让给那些做先于说的人,让他们走得更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四十二、真正的行为艺术
  
  作为一个行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莫过于以最低的成本作出最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有的人吃肥皂。吃屎成本太高,可能造成终身心理残疾,就只好吃屎。
  有的人吃人,当然是死人,是婴尸,大补。
  有的人要把自己的皮植到猪身上,为此跑了好多次医院,但表演场的环境达不到无菌条件。最后只好把自己的血输到一块大猪肉里了事。
  有的人在上海外滩上裸跑三分钟,可惜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被超越。但是裸体是几乎没有成本的,所以还是有很多艺术家把裸体当成一个必需的重要符号。
  有的人和驴子结婚,为后者戴上新娘的婚纱,创意独特,可惜这样的创意太过形式,因为别的人完全可以把驴换成别的家畜之类的。
  有的人试图自杀,当然这个成本太高,只好求其次,采取流血方式象征性地死去,而后从一头老母猪的肚子里赤条条钻出来,完成二次诞生。
  有的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只做一件事,上下午各打一次卡。这种行为恐怕比网络偶像无聊多了。
  
  看看这些当今的行为艺术作品,我们不能不为这样的突破叫好。我们已经看惯了那些现实主义艺术,对于这些怪诞的艺术一时还难以承受。
  艺术家裸奔,和普通人裸奔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艺术家吃死婴,广东那帮台湾商人也这么干,谁更艺术呢,谁吃得更香、更有吃文化呢。
  这世上自杀的人多的是,他们是否也可以最后当一回艺术家呢。
  这里,我们发现行为艺术的一个死结,那就是:不能区分艺术与非艺术。
  那么多行为艺术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都在制造前无古人的骇举。然而,他们始终处在小众的范围里,只具有一点点的理论价值。
  然而,网络新偶像出来了。她用低成本方式造就了一个虚幻世界,她使得中国人第一次领略了审丑的巨大魅力,她震惊了整个艺术界,原来行为还可以这样。
  
  不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网络新偶像的行为艺术的特点吧。
  首先是成本低,几十块钱的衣服道具再加上数码相机,就可以创造那些叹为观止的行为艺术PP了。
  其次是新偶像艺术洋溢着丰满无比的审丑意识。其他行为艺术家即使再搞怪,也难以接受新偶像的丑学,只能说明前者中美学的毒实在是太深了,也说明他们作为行为艺术家还不够格,还处在伪行为艺术家这样的初级阶段。
  再次,那些行为艺术家们对网络一般来说具有生理上的抵触,所以他们无法想到网络新偶像的方式。他们只会用原始而血腥的方式试图唤醒现代人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艺术力量,当然这种力量也该是原始而血腥的才对。
  可是时代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改变,现代人除了在犯罪时原始而血腥外,一般时候都温文尔雅,只在网络上才又一次出现返祖。而网络新偶像也正是借助了这种原始而血腥的口水才红得如此。
  网络在成就新偶像的同时,也成就了行为艺术。网络行为艺术完全可以作为其欣欣向荣的一支不断进化。这也是行为艺术得以被挽救的唯一出路。
  
  网络新偶像才是真正的行为艺术,真正的行为艺术家。
  想一想新偶像那强烈地欲改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审丑冲动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莫大讽刺,从美到善一路颠覆下来构成丑恶的不能承受之轻版本。
  更在于她运用了互联网这一艺术形式,其村姑身份足以让那些留洋归来的大艺术家们汗颜。互联网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使一向小众的行为艺术第一次拥有了亿万口水客。
  自一九八九年北京中国美术馆现代艺术展上一声枪响打破了行为艺术的桎梏以来,还没有谁能像网络新偶像那样,把行为艺术推向万人瞩目的高度。就像人们说的,瞧!这娘们儿。他们总是不能弄明白,网络新偶像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一种行为从一开始就那么明确,就是为了让人恶心、倒胃口,就是为了给人当头一棒,那么这样的行为艺术绝对是短命的。
  而网络新偶像完全超越了恶心、倒胃口、当头一棒。她是持续不断地以美的外衣来遮掩那烘烘之丑,在含情脉脉中让天下人利令智昏,用那些无以名状的舞姿来展示一个行为艺术家的长谋远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四十六、这个时代缺什么
  
  中国历来也不缺少聪明人。说一个人聪明,那绝对是恭维。说一个人小聪明,虽略带贬义,但基本上还算很善意。聪明、小聪明,体现了我们为求生存而必需的举措。尤其在中国,求生存的经典简直无数。
  这个时代从来就不缺少财富及其载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吧。也不缺乏专家、奥运冠军,他们每四年都肯定会出一批。更也不缺乏那些慷慨陈词、思路敏捷的主持人和嘉宾,他们只是这个时代的小小注脚。
  这个时代缺乏的是智慧。
  聪明和智慧截然不同,就像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别。聪明往往是灵光一闪,是对环境变化的随机应变,是明哲保身的,是以损人骗人为前提的生存之道。阿谀奉承可以算聪明,善于搞关系可以算聪明,主持人的机锋可以算聪明,炒作话题可以算聪明,但它们绝与智慧无关。
  智慧可以很朴素,很简单,很木讷。但你一眼就能认出,那是智慧,而不是投机的聪明。任何理论不过是智慧的一种或一时的标本。虽然智慧本身只是“一”,但它却可以闪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智慧是活在时代中的最真实的生命现象,是对现实生存环境做出反应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智慧得以存在,是因为生命本身。智慧能够不断精进,也是因为生命本身。智慧是生命的生存本质,同时,智慧又是生命等级的唯一标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四十七、美女就是无产阶级
  
  美女爱钱,那是天经地义。通常这样的美女一无所有,比无产阶级还无产阶级。而她们的美貌就好比无产阶级的理论,在共产主义到来之前总是看上去很美,实践起来困难。
  这时资产阶级骑着白马而来,说,在无国界的共产主义到来之前,我们先享受一下全球化的好处吧。
  于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变成一整套世界贸易规则,美女们懂得了交换。以前是砸碎铁链,换取一个自由的全世界。现在是用无产阶级的理论去换取一个游走世界的机会。
  美女们游走在一个个资产阶级的怀抱里。资产阶级也许会说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语言,在大床上还会表达出奴隶主的淫威。但是美女不怕,因为她们坚信无产阶级的理论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而这个无产阶级的理论核心就是:资产阶级终将老去,而美女们是他们的掘墓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四十八、中国文化垃圾论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同样也生产大量的文化垃圾。虽然十几亿人口平摊下来物质资源就所剩无几,但我们每个人能分得的文化垃圾却还是相当了得。这些垃圾基本上没有出口的希望(当然也有少数出口美国和世界的,那是老外们眼光太低级),只能在国内进行消化处理。
  没有问题。那些垃圾制造者们都是中国人,都熟悉中国国情,制造出来的垃圾也很有中国特色。他们掌握着发行渠道和媒体频道,掌握着宣传包装的手段和势力,所以制造起文化垃圾来就更加肆无忌惮。
  
  先来说说最主流的电视。
  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完全有灌输各种观念的能力。在商业利益的造就下,在没有电视立法的社会里,电视就变成一个大垃圾箱,装满了千姿百态的文化垃圾。而我们手中的遥控器,不过是拣垃圾的长臂夹。
  垃圾之一:清宫戏
  一个令我们相当难堪的朝代,那时的官服相当难看。可导演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清朝呢,一个原因是清朝遗留下来的浩繁史料简直就是给这帮偷懒导演预备的脚本。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清朝的腐败故事太多了,这样可以把戏份搞得更有意思。我们熟悉清朝的历史,但我们对那些清宫戏里皇上长奴才短的镜头更熟悉。我们发现这些清宫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奴性的娱乐。连刘恒这样的大作家都编起《少年天子》,当然这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脉相承,也就不必惊怪了。
  垃圾之二:武侠戏
  那些腰系钢丝飞来飞去的大侠们在玩儿什么呢,是不是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或者返祖到了可在林间跳跃的猿猴时代。这种成人童话其实是和清宫戏同出一辙的。有一个金口玉言的皇帝,势必出一个武功盖世的魔王。表现冷兵器时代的风云,肯定比表现星球大战来得省钱得多。
  垃圾之三:春节联欢晚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垃圾桶。谁都想上晚会,想在这个大垃圾桶上贴上自己的标签。于是乎,这个垃圾桶更加名副其实。基本上在零点以后,也就是春天到来之后,往桶里放的都是些重度垃圾。在零点之前,多是些平时在别的地方积攒了芳名的人上场献艺。他们的表演不可谓不精彩,只是这精彩早已是过去时。能不能改变一下红色的基调,能不能在垃圾中加入一些思想的防腐剂,能不能去掉一些歌舞,能不能取消舞台,能不能让那些现场观众别傻坐着,能不能把垃圾桶变成万花筒。
  垃圾之四:同一首歌
  审美疲劳的典型代表,在没有新节目的时候一定能在央视一二三四频道里看到。
  垃圾之五:综艺栏目
  说它是幼儿园,可它比幼儿园还幼稚。说它是励志园,可它不仅励志而且弱智。
  
  再来说说歌星和他们的歌曲。
  本来,我们大陆的歌星中创作型的歌手就很少,而能让自己创作的歌曲流行起来的就更少。于是,即使是垃圾原创,只要符合基本的乐理,也被当成流行时尚后备军来加以宣扬。
  垃圾之一:歌手郭峰及其近作
  他曾经写下很多有名的歌曲,比如《让世界充满爱》。可是,他 最近几年已经变成了一个二流歌手,依然经常写歌,可是每一首都是抄上一首的,只需要在演唱的时候区别一下就可以了。正是要作出这种区别,他演唱时的动作、表情和那一头金发看上去就特别别扭。他恐怕已经不知道什么叫旋律了,那脸上的几道褶清楚地表明:江郎才尽是多么地痛苦。
  垃圾之二:民歌MTV
   近年来,民歌教育很兴盛,使我们认识到所谓的“原生态民歌”,这和“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有点儿接近。然而,当绿色的有机的来自民间的民歌被包装成MTV,就算是完成了深加工。那些极度艳丽的民族服饰做陪衬,那些极其华美的唱腔做主旋,那些唯美的环境和伴舞演员,怎么看怎么像是电脑制作、化学合成的,不知道搁了多少激素化肥、多少色素添加剂、多少硫化氢二苯四胺素啊。
  垃圾之三:晚会歌曲
  中国不知道何时出现了那么多的晚会,可能是太平盛世就要歌舞升平吧。晚会基本上有歌和舞组成,一般是舞伴歌,也有歌伴舞。听听那些歌曲,基本上是两段。第一段叙事,第二段咏叹。然后重复第一段的旋律,但歌词有所不同。再然后同理重复第二段旋律。最后以高调歌唱最尾旋律片段两到三次结束。有的时候,最后那几个字还要像结巴一样重复一下。这种速朽的垃圾歌曲居然是在烘托一个很高尚或很伟大的晚会主题,实在让人作呕。更加作呕的是,居然我还听过这样的歌曲而且还要评论它。
  垃圾之四:爱情小曲
  可以说歌曲的最初形态便是情歌,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可是,当爱情成为这个时代唯一的信仰,当情歌变得充耳不闻无法令人再感动,耳那些歌手们还在闭着眼睛继续扭捏作唱,也就离垃圾不远了。
  垃圾之五:一首歌主义
  很多歌手都是凭一首歌成的名,此后再不见新的,只是在各种媒体(主要是电视)上当一个文化混混儿。比如:尹相杰、蔡国庆、江涛。他们在迅速获得名声之后就不再能抵御新生代的追击,也迅速从排行榜上消失掉。此后便只能当颁奖嘉宾了。
  
  再说说影视文化。
  电影一度是思想解放的急先锋,后来又是历史反思的前卫。现在则成了商业文化的二奶。那些大师们在抛弃欧洲艺术电影及其电影节之后,迅速向好莱坞靠拢。
  垃圾之一:张艺谋的武侠世界
  《幸福时光》在艺术和票房上的惨败两双让张艺谋不务正业地去搞了一个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此后,她就着重在票房上下工夫。自有了《英雄》及《十面埋伏》,张艺谋的艺术道德可谓丧之殆尽。人们去看《十面埋伏》,去到电影院里开心地笑,笑的是《十面埋伏》里的破绽和弱智。这跟我们对待网络新偶像的态度何其相似。
  垃圾之二:章子仪
  章子仪的国际路线越走越宽阔,如今她当上了奥斯卡的评委。她可称得上是一个武打明星了,远比杨紫琼功夫要深。从《卧虎藏龙》、《英雄》到《十面埋伏》,靠着花拳秀腿打得那些只认美女的老外没有了抵抗力。当然,她的背后,必定有国际资本的支持,不然,她何以在VISA的广告里也以女侠出现呢。可问问我们本土的观众,没人会认为她会表演中国式的生活。
  垃圾之三:被陈红俘获的陈凯歌
  提到陈凯歌,必须加上“可惜”这个定语。《吕布与貂禅》以及《和你在一起》都是他们夫妇爱情的结晶,只是一个曾经那么注重思考民族命运的人却在庸俗的夫人指挥下向市场低头。然而,他的作品只能让他在二流徘徊,重回一流大师的念头似乎只有在陈红熟睡的时候如潮水般袭来了。
  垃圾之四:“还珠格格”赵薇
  赵薇的主要问题在于那双“还珠格格”的大眼睛影响了表演上的发挥。有时候比语言表达得还要多,有时候又不如语言表达得明白。再看“还珠格格”的表演,似乎和网络新偶像也很近似哩。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居然能混进皇宫当上公主一类的人物,这和网络新偶像的发迹何其相似。至于“日本国旗时装”事件,更可见她的思想何以混乱。至于她的演技,想必永远也无法超过混乱表演时期的“还珠格格”和她那双大眼睛了。
  垃圾之五:香港影视
  那些天王、天后们在巨大的商业包装之下那可怜的灵魂逐渐暴露,毫无文化底蕴的表演越来越不能适应我们期待民族复兴的神经。于是,没有了强大大陆腹地支持的香港影视只能在铜臭的烂泥塘里越滚越烂,越钻越傻。那些明星的身价也随之大跌,新人越来越难出。
  
  时尚文化垃圾
  垃圾可能就是时尚的未来时,时尚也许还是垃圾的过去时。
  垃圾之一:少年作家
   韩寒还算是个天才,他的出现具有偶像效应。那些仿效者则开始将青春的精华、少年的意气转变成所谓“光阴疼痛”的垃圾和“残酷青春”的消费。他们注定写作狭窄的题材,同时不能把自己的体验改造成共通的思想。他们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中寻找买主,一旦那些买主也成为作家,他们就将关门歇业。
  垃圾之二:美女文学
  以前是美女加咖啡,现在是加文学。但文学并不一定需要美女的参与。文字可以给美女增色,美女却不能为文字添彩。这就是美女文学注定衰落的原因。
  垃圾之三:商业话剧
  由林兆华开创、孟京辉继往开来而掀起的话剧时尚,如今已蔚为大气。很多文化公司也盯上了这个短平快的项目,不禁起了开发的心思。于是乎商业话剧此起彼伏,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爱吃麻花,我就给你拧》。此后,搞笑话剧甚嚣尘上。《淡了,添点儿韭菜花》就是一出垃圾话剧。可越是垃圾话剧,就越是要由名人莱客串,这仿佛也是一个真理。
  垃圾之四:中国足球
  皇马的二度到来足以印证足球文化的垃圾趋向。足球,已经成为继房地产之后又一个可以骗钱的行业了。
  我对中国(男子)足球的建议就是:实行比非典时期更严格的隔离。让那些已经成年的在上一次世界杯铩羽而归的一代球员继续他们的中超联赛,直到烂一个干干净净。让那些还在20岁以下的参加了世青赛的一代希望球员完全离开中超联赛,根本不与上一代球员接触,或留学巴西,或留洋欧洲联赛。
  惟有这样的隔离,才能使得该烂的烂到彻底,该红的红得久远。
  垃圾之五:网络猛女们及其后继者
  正是许许多多文化娱乐垃圾的滋养,使得网络池中有了网络猛女们的芽孢。再加上大众的心领神会,终于使得她们浮出水面。出水的猛女们立刻照出那些高级文化垃圾的丑陋。至于她们的后继者,想必大有人在。毕竟垃圾,尤其是如此个人化的私垃圾的制造相当容易。
  
  以上在各个领域的文化娱乐垃圾已经把我们团团包围。我们已无处可逃、别无选择,只能与垃圾们和平共处。
  那些包裹在月饼、粽子之外的精美包装,那些卖不出去的报纸杂志,那些撂了地的开发区和烂尾楼,那些豆腐渣工程,那些过期食品,那些假冒伪劣,恐怕都注定了成为垃圾的命运。
  当年虎门的那把火不可能再次燃起,因为我们每个人同样是垃圾的制造者之一。
  为什么我们如此乐意去制造垃圾呢。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总是逃不脱垃圾的包围,就像我们的城市一样。
  为什么我们一不留神就能出手不凡地造出垃圾。
  为什么我们以垃圾为乐而不觉耻。
  为什么那些垃圾的制造者有那么多堂皇的理由。
  为什么文化大师也有制造垃圾的本领,而且比别人还要高强。
  
  常能听到这样的论调,娱乐就是要让已经疲惫劳累的观众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所以,我们要进行一些娱乐。
  娱乐电视,娱乐电影,娱乐读物,娱乐新闻,娱乐人物,娱乐记者,娱乐歌曲。
  岂不知,娱乐其实就是愚乐。
  智力竞赛被代之以知识竞赛——> 商品知识竞赛——> 广告商品知识竞赛,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被愚乐的。
  在我们被愚乐的同时,大量的垃圾从我们视而不见的地方悄悄地增长起来,最终就是信息的全面垃圾化。
  到那个时候,我们也许就将工作在垃圾里,生活在垃圾里,住在垃圾里,坐在垃圾里,睡在垃圾里,甚至以垃圾为食。
  
  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垃圾制造能力,全在于我们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和勇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四十九、新时期的创新运动
  
  不知从何时起,标榜“第一”成了一件事是否有意义(意思)的急所。在这方面,精明的上海人总是走在前列。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一场赞助式婚礼。那要结婚的小两口因拮据而想出这么个主意:搞赞助。要赞助的方方面面可真不少,婚纱、场地、筵席、司仪、摄影、婚纱照,等等。这可是全国首例(第一个)赞助式婚礼,那些影楼、婚庆公司、公关公司、酒店都想靠着这个第一而产生的新闻宣传效应达到广告扬名的目的,于是纷纷提供赞助。精明的小两口靠着这个创意引来了记者,也就遂了心愿、进了洞房。那些赞助商也自以为聪明了一把,就等着芝麻结西瓜了。
  可见,第一就意味着创意。而创意,一般也包含着“第一”。
  还有一个残酷些的例子,应该不是上海人干的。它说的是有一个人得了不治之症,又没钱,就想让社会捐助。他找到报社,想让后者通过报导来募集好心人的滴水之恩。但报社说自己不是慈善机构,报道必须具有看点与卖点。于是,那个病者自己策划了一把,把捐助广告登到了一个地方杂志上。由于这样的作为在中国属于第一,于是新闻报道得以成立。病者也在新闻报道所激起的热心中得到了捐助。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媒体活跃其中,特别爱捕捉“第一”。在新时期的创新运动当中,一直就有这么一只看得见的手。这只手对“第一”的偏好已经胜过了新闻传播学可以容忍的标准,使得中国人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新运动。
  
  在这只手的推动下,更多的第一出现了:
  第一个零工资的打工者;
  第一个展示活体模特的时装橱窗(发生在上海);
  第一个职业打假者(他就是王海,严重利用了消法的漏洞);
  第一个走红的网络歌手(雪村,一个聪明人);
  第一个吃屎的行为艺术;
  第一个手机小说;
  第一个发送短信垃圾的人
  第一个刊登广告征召大款的二奶(她和刊登广告征召二奶的大款不谋而合,天生一对);
  第一个地铁婚礼;
  第一个水下婚礼;
  第一次进行直播的辟谷现场(受到司马南的关注,指责其伪科学);
  第一次直播国际战争(把正义与非正义昭然于世);
  第一次直播航天飞机回归地球;
  第一个人工美女(不知她的保鲜期和维修责任如何);
  第一个被广泛报道的奇丑女(她因此变成一个美女);
  第一个事业成功的毛人;
  第一个飞越黄河的人(如果黄河变成了小河沟,这样的飞越是否依然是壮举);
  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据说那里经常有很普通的游泳爱好者横渡);
第一个实名制下的裸体艺术模特(如今成了一名职业话剧演员)。
这还只是新时期创新运动的一个侧面。
  在运动的正面,是全国人民思维的巨大发散。全民皆兵、全民造反时代久远了,全民下海、倒钢材的时期也古老了。
  于是,一些人找到了与媒体长期共谋的机会。
  
  第一个被叫作美女的作家是谁?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群体。其实,很多女作家都很漂亮,像池莉、王安忆。她们比卫慧、棉棉漂亮多了。可她们不算,她们只是作家中的美女,简称“作家美女”。
  美女作家就不同了。她必须要把美女放在第一位,使用美女该有的语言,来赢得一个作家的名声。也许她不是个真美女,但她依旧是“美女作家”。
  一定要记住这句箴言:使用美女该有的语言,来赢得一个作家的名声。
  第一个被叫作美女的作家是谁?这似乎已成了无头案、呆坏帐。但不能忘记的是,是《钟山》搞了一个美女作家联展,才让“美女作家”真正叫响了。
  第一个使用博客走红的“美女作家”,木子美。她沿袭了“美女作家”的名头,而且其平庸的相貌异常符合前述的标准。但她是第一个使用博客来传播其作品的美女作家,所以她也火了。
  继木子美之后,出现了第一个公布裸照的“美女作家”,流氓燕。她又一次实践了“美女作家”的标准。虽然身材很水桶,依旧能以裸照笑傲。这样的写手也注定能火一阵子。
  而那些走审丑路线的“美女作家”,更是深谙“美女作家”之道。
  “第一”,总是能带给我们如此丰厚的回报。第一个国内网络邮箱,第一个网络门户,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第一个人才网,第一个房地产网。 网络经济的巨大报偿自不必说。在娱乐界,作出第一个抄袭国外样式的举动同样能举国轰动。
  超级女声实现了这个现象。它可说是“美女作家”路线的集大成者。它先审丑,再审美;既媒体,又网络;不仅偶像,更花边;除了粉丝,还有八卦。它可说是满足了更多的人争当第一的欲望。
  
  以前的创新者被叫做“改革家”,现在则称为“时尚人士”。
  那些跟时尚之风而动者,他们注定思想贫乏、穷困无聊。
  只有摸透时尚胴体、学会创造“第一”技巧的人,才能笑傲江湖、永葆青春。
  有的人想把喜马拉雅山开个口子,引入印度洋的季风,使青藏高原变成鱼米泽国。
  有的人想给长城内外都贴上瓷砖,保护好世界遗产。
  有的人想让体育总局办一个气功训练班,以大面积提高奥运成绩。
  有的人想要月葬。
  有的人想用孔子学院对抗歌德学院和迪斯尼乐园。
  有的人想通过高考作文复兴中国诗歌。
  有的人想把克隆技术传授给九亿农民使他们一夜暴富。
  
  而我更希望在华夏大地能出现这样的第一:
  第一部以哲学家为主人公的电影。
  第一次全民公决。
  第一座自由论坛。
  第一块文革纪念碑。
  第一位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第一代不被愚乐所迷惑的青年。
  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五十三、汉语的双重人格
汉语实在发达。以前是外来语,现在是网语,还有很多政治社会商业广告的生造,真是众声繁华。而汉语的发达,还在于其双重人格的构造。
以下举些例子。请看:
有“士可杀不可辱”,则
有“大丈夫能屈能伸”。
有“是可忍孰不可忍”,则
有“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杀身成仁”,则
有“识时务者为俊杰”。
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则
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有“井底之蛙焉能知大海”,则
有“一叶而知秋”。
有“富贵不能淫”,则
有“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公仆”,则
有“父母官”。
有“华山自古一条路”,则
有“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义无返顾”,则
有“好汉不吃眼前亏”。
有“士为知己者死”,则
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就是汉语的双重人格。它和语义褒贬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更多地表现出汉语思维的两面性。这些“泛成语”其实是历史的积淀,是我们的祖先、先人和同代们在各自的生活社会实践中根据具体语境说出来的,一定很是掷地有声。
每个人,当他得到汉语系统的完整教育之后,就能在大脑里形成完全不同的两套思维模式。一套是儒家式的义理哲学,一套则是世俗的明智文化。两套价值体系并存,常能令人不知取舍。
每个人都可以从汉语里找到自我辩护的“泛成语”,其实也就是找到了在“泛成语”及汉语背后存在的道德支撑。因为汉语的很多“泛成语”都来自于历史事件,都是从典故而来,都是五千年文明的积累。每个“泛成语”能够流传至今,正说明其道德价值为中国历史社会所容,说明这是世人所遵守的某类规则(无论是法则还是游戏规则,也无论是明规还是潜规则)中的一款。
更为复杂的是,两套体系又能交叉互动,形成许许多多的子体系。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汉语道德的依据。汉语道德与根本的伦理道德体系的不同在于,它只是一套说辞,一套宽解自己与他人的话语。它不是真正的道德,它只能在精神上得到一点点的胜利。
探讨汉语的双重人格,其实质是映射出道德本身的不确定性。我们的道德似乎正处在一个与汉语同步更新的时期。外来语带来国际的观念、世界的良知,网语影响到新一代人对社会的认知,而商业文化媒体生造出的新词汇更是令人莫测高深。
众声的喧哗意味着众生对话语权利本身的敏感。每个人在今天都逐渐有了发言的权利,甚至是制造新词、新的“泛成语”的权利与机会。
因此,汉语的这种二元人格也会更加多元化,体现出现世道德的多义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五十七、那些光学大骗子
谈到娱乐,就不能不说传播。说到传播,又不能不把物理上的传播原理给重复一遍。
在物理上,能够传播的事物有声音、光(电磁波)、震动波等。它们无一例外都表现出波的特性,那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人们便以为光也要,不然太阳光何以传到地球上呢。于是就发明了“以太”,它就是光的媒质。后来,伟大的物理实验告诉我们,光的传播不需要媒质。
于是,光的地位才和声音、震动波等需要媒质的可传播事物区别开来。
娱乐是个视觉艺术,没有受众对光的敏感,就不会有娱乐的繁荣。
首先是星光。
我们都知道,宇宙中的星光来自很遥远的地方,有多少多少光年的距离。就是说,它们传到地球上、人眼里,已经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都是很旧的星光了。
那么,我们为何称那些娱乐人物为“明星”呢?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星”光,而不是“星”本身。正是“星光”掩盖、掩饰了真实的人物,造就了神秘的空间感。
追星族实际上追的是星光,而娱乐文化公司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星光”。
其次,每个明星的娱乐光谱是不同的。每个受众会选择适合他的光谱,也就喜欢上了具有这个光谱的星光。有的是可见光,有的是超声波,有的是次声波。
当某个明星的光谱和某个人的固有光接受频率匹配时,这个人就会成为那个明星的超级粉丝。如果频谱和频率有很大交叉,那么这个人就会说,那个明星还不错啊。如果频谱和频率根本不相干,那这个人估计会说,那是个大垃圾。
由此可见,明星的走红必须依赖于娱乐光学研究。什么曝光、走光、见光死,什么春光乍泄、人体彩绘、星光大道,什么抓拍、偷窥、透视,什么艳照、三点、视频,都是此类研究的重点。
还有,就是光本身带给人的快感。
光表达了宇宙的信息,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而明星人物所散射出的光辉更是一个人造的小宇宙,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呢。即便他就在你隔壁,你依旧会葆有那种探索宇宙的精神来探知这星光里的秘密。
狗崽队就是具有如此职业精神的一群,他们的热情堪比天文学家。
娱记们尽情搜集八卦花边,就如同射电望远镜捕捉宇宙射线。
网络更是基于广义相对论原理建造,把明星、流星、扫帚星一网打尽,纷繁杂芜,是一个提供免费稀有光线的所在。
娱乐光学是娱乐传播学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揭示娱乐秘密的主要工具。这门学问属于边缘学科,也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相结合的最新例证。
它具备足够的量化工夫,能够逐个拆解明星们的光学本质,使他们的星状内容大白于天下。它的研究工具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这双极易被光线蒙蔽的球状肉体。只要遵循娱乐光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就能有一双火眼金睛,透探出明星们那气态的内核。
最后,我们不能不说说光学里的错觉。魔术师之所以要把背景弄得黑黑的,无非是想遮掩自己的小动作、小把戏、小诀窍罢了。同样地,化妆也是要利用这样的错觉来制造某种预先设计好的星光。
像那些明星们的儿童照被暴光,还是可以容忍的。可是,如果暴光的是未化妆的真实生活照,像李湘、王小丫、张柏芝、瞿颖、超女们(除去李宇春),就会给那些粉丝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光谱一下子就不对了。
科学依靠视觉的错觉发明了电影、电视,绘画依靠视觉的错觉达到艺术的高峰。我们的娱乐也利用这个错觉给了我们那么多快乐。就如同魔术不能公开否则就会失去观赏的意义,明星们的星光必须随时随地地照耀,才可以维持若干光年的距离。
那些生活照绝对是减弱了那些明星的光强度,使她们有了光学骗子的嫌疑。这样的嫌疑多了,就成了大众的记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中国社会的几百个细节

五十八、婊子是文学的通行证,文学是婊子的墓志铭 
  
  综观今日文坛,创意艰难。大作家无不是人世间的创意大师,也不能全面把握吸引芸芸众生的技巧。而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色情化、婊子化。
  
  至于很多女作家的文学,更是以婊子作为自己写作和他人阅读的动力。这些作家众所周知,风云一时,不妨罗列一下。卫慧—《上海宝贝》、尹丽川—《贱人》、九丹—《乌鸦》、木子美—《日记》、棉棉—《糖》。如果不写婊子生涯,她们还能有市场吗。
  
  历数汉字偏旁,只有“女”,没有“男”(一般归入“单立人儿”)。看来自仓颉造字起,汉文学就已有了以女性描写为主的色情化的表意基础。到了《金瓶梅》,兰陵笑笑生算是把仓颉老祖的精髓吸到底了。
  
  文学离不开情色。没有异性,很多妙句就喊不出来。不上床,很多情节就无法展开。不搞多角恋,很多细节就无从揭示。不立一两个放荡女人,整个文本就没有激情。
  
  婊子不仅需要牌坊,也需要文学。
  
  以前的牌坊入了文学,现在的文学成了牌坊。
  
  卫慧后来又出了本《我的禅》,却无法超越《上海宝贝》。人们一定会说,是“上海宝贝”又出书了。没有长篇小说的时候别人不知道你是谁,有了长篇小说的时候人们只记得那个长篇。
  
  《木子美日记》是网文典范。可此后再写什么,都会有种肌无力的感觉。因为牌坊已经立了起来,只需瞻仰便足够了。这就像一个人得了天花,以后再无被传染的可能。
  
  这就是过度写作色情导致的后果。当一个人没有正确使用自己的艺术思维,而仅仅停留在肉体层面的逍遥游上,就容易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抑郁心理,从而不能正确对待接下去的写作。
  
  于是,再往下写,就仿佛进入了墓道。再有灵感突发,便成了自己的墓志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4-25 20:05 ,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