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肃肃兔罝【1】,椓之丁丁【2】。赳赳武夫【3】,公侯干城【4】。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5】。赳赳武夫,公侯好仇【7】。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8】。赳赳武夫,公侯腹心【9】。
注解:
1, 肃肃:恭敬的样子。罝:捕兽之网。兔罝指专门捕兎之网。
2, 椓:槌击,敲打。丁丁:象声词,此处指设置木桩的声音。
3, 赳赳:威武雄壮的样子。武夫:武士。
4, 公候:周时对贵戚或功臣赐封有五等,即:公,候,伯,子,男。干:即武器盾。“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戚:似斧的兵器)。干城就是指拿着盾牌守护城墙的勇士。
5, 逵:四通八达的道路。此处指经常有许多野兽出没的兽道。
6, 仇:伙伴。“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 ”:“携我好仇。载我轻车”。
7, 中林:森林深处。
8, 腹心:即心腹,左右最亲近的人。
译文:
恭敬的接过捕兎网,
把木桩牢牢地安装。
雄壮的武士啊,
是为公候守护城墙的好榜样。
恭敬的接过捕兎网,
安置在群兽出没的兽道上。
雄壮的武士啊,
是公候的好伙伴。
恭敬的接过捕兎网,
在森林深处安装。
雄壮的武士啊,
成为了公候的左臂右膀。
后记:
从字面来看,这是一首描写捕捉兎子的诗篇,其实内容远非如此简单。
“周礼·大司马”有“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阵),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搜田(打猎)。”的记载。孔子对这段的解读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兵者凶事,不可空设,因搜狩(打猎)而习之。”将这两段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战争是凶事,其后果不能控制或预设,所以,在春天就用打猎来演练士兵。并且司马(军队的统帅)还会用旗语来指挥兵士排列阵容,就如同战争时的阵势,用鼓铎镯铙的声音变化,来指挥士兵行动或休息,前进或后退,急速或缓慢,分散或集中的规则(号令)。从这儿可以推导出,“兔罝”是一篇描写当时军队考核,演习的诗篇。
这首诗由三章组成,从“椓之丁丁”的安装捕兎网,到在野兽出没之地捕捉到野兔,难辨野兽踪迹的森林深处捕捉到野兔,三章所描述的难度逐步提升,对完成难度的褒奖也随之提升:从守城的勇士到公候的伙伴,心腹。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这篇就是描写当时军队首领在进行考核士兵,抡才提拔选用呢,也不尽然,因为这是一篇周南的国风,应该是写周南地区的土风民情,还得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解读此篇。
诗歌的内容,总归纳在叙情,咏物,记事,说理之中,表面来看,这是记录一次军队中的考核演习,属记事诗的范畴。而老百姓之所以传唱,还因为“椓之丁丁”地安装捕兎网,是个体力活,而“施于中逵”是需要在众多的兽道中分辨出野兔的踪迹,“施于中林”需要通过迹象分析出野兔可能经过的道路,这两者都需要开动脑筋,智捕野兔,老百姓认为,利用智慧,思维,创造性的工作远胜过纯体力的机械性劳动。同时还认为“兔罝”是一个平台,一次机会,利用平台,抓住机会,很重要。从这一观点来看,其说理的份量要高于记事的份量。历代的诗人常有哲理诗传世,而这一篇,就是哲理诗的开山鼻祖。
|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9 08:51 , Processed in 0.0382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