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殷其雷【1】,在南山之阳【2】。何斯违斯【3】?莫敢或遑【4】?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5】,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6】?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解:
1, 殷:大、例:“翼殷不逝”。
2, 山之阳:被太阳照到的山坡。此处指山的南面。
3, 何:为什么。斯:劈,分开。例:“斯而析之”。违:不遵守。
4, 莫:不。遑:急迫,匆促不安。例:“朝野忧遑”。
5, 振:惊恐不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 处:停止。“许慎·说文”:“处,止也,得几而止”。
译文:
好大的雷啊,
在南山的阳坡响起。
为什么违言要与我分开?
为何害怕为何担心?
惊恐不安的丈夫啊,
回来吧,
回来我们可以一起分担。
好大的雷啊,
在南山的周围响起。
为什么违言要与我分开?
为何不敢稍作停留?
惊恐不安的丈夫啊,
回来吧,
回来我们可以一起分担。
好大的雷啊,
在南山脚下响起。
为什么违言要与我分开?
为何不肯停止你的担心?
惊恐不安的丈夫啊,
回来吧,
回来我们可以一起分担。
后记:
这是一首描写妻子对出门服役的丈夫的牵挂之情。从文句来看,这对夫妻不可能是一般老百姓,应该是统治阶层中的一员。
雷声从远处响起,越来越近,妻子的担心和恐惧也越来越浓烈,这样的表现手法对读者来说感染力特强,足以令人震撼。
在这儿,我必须要解释一下“振振”一词,在这首诗里,我将其解释为“惊恐不安”,而在“螽斯”中却解释为“让人震动,刮目相看”,同一词汇的词义竟差异如此之大,是我老糊涂了吗?当然不是,各位来客稍安勿躁,且听我一一分解:
首先,“诗经”是距现在三千年前后的作品,那一时期,我们的方块字应该处于童年时期,远没有现在这般成熟细化,并且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局限,因此,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一个字往往会有多个解释,其中不乏字义差异很大的字。
其次,我如此注解并非我心血来潮,凭空杜撰,条文内容是从“简明古今汉语字典”(赵一生先生主编,杭州出版社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典”(杨希义先生主编,长春出版社出版),“辞海”等等典书中筛选得到的,我认为,一首诗,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都会有一个主题,其内容,情感,驭字都和这一主题相谐,因此,在多个字义的情况下,我会选择最符合这一主题的条文作注解。譬如:
在“螽斯”里,三次唱出“宜尔子孙”,因此我们能够得知“你适合养育很多子孙”是当时人吟唱的重点之处。这句话是对谁而唱?当然是女性,因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人们都认为生育与否是女性的缘故。为什么这么唱?因为那一时期人类的医疗卫生还很落后,女性非但要承受十月怀胎的辛苦,还得承担分娩时被感染的风险。所以这首诗是极力歌颂生育带来的荣誉和好处,在女孩子行笄礼、即将步入婚姻时尤为重要。有意思的是,这首诗还有后续篇,就是“芣苢”。正是有了“螽斯”里对生育的极力歌颂,才有对“车前子”采收的小心谨慎。三千年之后的我们,是不可以对那时人们的认知贫乏加以嘲笑,我十分尊敬那时人们的实干和真诚。
“殷其雷”三次唱出“振振君子,归哉归哉”,从文句来看,妻子唱出此诗时丈夫已经离家,所以“归哉归哉”不可能是鼓励丈夫勇往直前,而是希望丈夫回到家中。于是就围绕着“归哉归哉”对文字注解的条文进行选择。
“我读诗经”只不过是我个人写的读后感,尽管登录的人稀少,我还是应该借此把上面这些内容写出,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4-20 14:53 , Processed in 0.0370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