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唐诗宋词》 返回首页

不速客的个人空间 http://bbs.shiandci.net/?117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我读诗经 · 扬之水

已有 387 次阅读2018-6-4 14:01

原文:

     扬之水1,不流束薪2。彼其之子3,不与我戍申4。怀哉怀哉5,曷月予还归哉6

扬之水,不流束楚7。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8。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9。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10。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解:

1,  扬:翻腾。例:纸灰飞扬,朔风野大。此处指水流中的浪大流急。

2,  不流:指浪大流急,不能漂浮东西。束:量词,指一捆。薪:“薪”指柴薪,

3,  彼:那个。其:第三人称代词,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对男子的尊称。

4,  不与我戍申:没有和我一起驻守申国城寨。

5,  怀:想念、怀念。例: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6,  曷月:何月。予:我。还归:回家。

7,  楚:一种丛生落叶灌木,又名“荆”。例: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8,  甫:甫国,即吕国。

9,  蒲:蒲柳,又名水杨。

10,          许:许国。

译文:

湍急的水流啊,

浮不起一捆小小的柴薪。

一起长大的兄弟啊,

没有和我一起驻守申城。

刻骨的思念绵绵,

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乡。

 

湍急的水流啊,

浮不起一捆小小的细荆。

一起长大的兄弟啊,

没有和我一起驻守甫城。

刻骨的思念绵绵,

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乡。

 

湍急的水流啊,

浮不起一捆小小的蒲柳。

一起长大的兄弟啊,

没有和我一起驻守许城。

刻骨的思念绵绵,

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乡。

后记:

这是一首春秋时期的思乡之诗。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衰弱了,诸侯国之间兼并加剧,一些诸侯国迅速扩疆强大,所以,小国是更难立足生存。

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是一个小国,常受楚国的侵扰。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周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十分不满凄苦,于是制“扬之水”吟唱,发泄内心的不满。

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公主,姓姜,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有亲戚关系(此两国国君都姓姜),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因都姓姜,诗也就牵连及了。

这首诗和“河广”同为思乡不得之诗,却在营造意境上差异很大。“河广”里的“一苇杭之,跂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都指向近在咫尺而不能回,而在“扬之水”中,用“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描写浪大流急,根本没有办法过河,两者相比较,“河广”中透出的是强大的自律气氛,“扬之水”中透出的是在强大的高压之下的无奈和愤怒。为什么会这样?作者的身世不同也。

愚推测,“河广”可能出自一位“质子”之手,“质子”是春秋时期的特殊阶层。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国多必定疆域小,诸国之间为了家国的平和安全,诸侯们派(或互派)公子作为人质,以求国家安宁,这就是“质子”来由。作为质子,身负国家安全,自然不敢越雷池半步,故里近在咫尺,也只能望水兴叹。“扬之水”出自为他国戌城的士兵之手,其愤怒,幽怨可想而知,但心惧如山般的压力,实在是无可奈何,只能怨恨浪大流急,发出哀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0-3 22:27 , Processed in 0.0348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